陈颖:问题与出路——妈祖文化研究述评

陈颖:问题与出路——妈祖文化研究述评

近代以来,妈祖作为一个文化现象,已被学界关注。1825 年 《特选撮要》卷 3 载有新加坡传教士尚德 《妈祖婆生日之论》; 1916 年,广东学人曾习经 ( 号蛰庵) 在 《进步》杂志第 11 卷第 2 期发表 《台湾妈祖庙游记及天妃考略》; 1929 年,顾颉刚、容肇祖等在 《民俗》杂志先后发表多篇妈祖研究的论文,对其生前事迹和后世 褒封进行简要梳理,引发了学界对妈祖文化的重视。近年,随着台闽文化交流频仍, 大量的妈祖研究资料遂被逐步发掘和整理,研究领域与研究方法也不断拓展和更新, 妈祖文化研究 “呈现出逐渐由信仰考察到文化研究再到学科构建的发展趋势” ( 孙晓《妈祖学与妈祖藏》, 《中国史研究动态》2015 年第 3 期) 。妈祖学的雏形也见微知著。纵观妈祖文化研究成果,虽已取得不少可喜成绩,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值得反思 ( 日本妈祖文化研究成果可见 《中国史研究动态》2018 年第 2 期林晶的 《多学科视域下日本学界关于妈祖文化的研究———以日本 CINII 系统为中心》,本文从略) 。

一、妈祖文献的整理

妈祖文献主要为关于妈祖的文字记载,多存于正史,档案,方志,道、佛教典 籍,文人笔记,文集,碑刻及诗词中,其整理与编纂工作始于 《圣妃灵著录》和《明著录》两部著作,目前皆已亡佚,仅有部分残余内容散见于史籍中。学界对这两 部书的成书年代颇多争议。

现存最早的妈祖文献汇编整理丛刊为 《天妃显圣录》,原版早已佚失,现存的唯一版本是台北图书馆藏本, “系清雍、乾间由照乘之徒普日、徒孙通峻所重修” ( 蔡相煇 《〈天妃显圣录〉之编辑缘由及主要内容考订》, 《莆田学院学报》2005 年第 1 期) 。此外还有成书于明代、由信众整理与编纂的汇编,如 《天妃灵应集》( 编者不祥,今已亡佚,书名载 《文渊阁书目》) 、清代林清标纂修 《敕封天后志》( 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年) 、清代林有胜纂修 《天后显圣录》等。

近年来,逐渐有学者参与到妈祖文献的整理中,如张珣 《东南亚妈祖铭刻萃编》( 《“中研院” 东南亚区域研究通讯》1998 年第 5 期) 记录了东南亚地区宗教建筑中石碑、匾额、门联、烛台、钟鼓、桌案上所刻妈祖铭文,以作为研究海外妈祖文化的 “初步调查与记录”。蒋维锬、杨永占主编 《清代妈祖档案史料汇编》( 中国档案出版社,2003 年) 较好地解决了清代妈祖资料杂乱无章、不成体系、利用困难的问题。郑丽航、蒋维锬主编 《妈祖研究资料目录索引》( 海风出版社,2005 年) 完善了妈祖研究资料目录库。在蒋维锬等主持编纂下出版的三辑 《妈祖文献史料汇编》( 中国档案出版社,2007 年、2009 年; 海风出版社,2011 年) ,使大量妈祖文献资料得以出版,但此系列汇编在编纂时只注重原资料文字方面的录入,未对原文格式等加以关注,且对其中内 容有所删改,从而未能完整还原文献原貌。陈祖芬 《妈祖信俗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研究·实践篇》( 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5 年) 以参与 “‘妈祖信俗’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的人员及部分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为采访对象,对采访的口述档案进行了整理和转录,填补了妈祖口述档案整理的空缺。莆田学院 妈祖文化传承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整理出版了两辑 《妈祖文献整理与研究丛刊》( 鹭江出版社,2014 年; 海峡文艺出版社,2017 年) ,共 40 册,以原版影印的方式,收录大部分现存文字记载,展现了目前出版的最为完整的妈祖文献史料汇编成果。随着妈祖文 献整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基础史料的搜集、整理已转向对已有材料的拾遗补阙。

妈祖文献整理的问题,是过于偏重编纂,研究性的整理工作着力较少。因缺少深 入的研究,文献纲目较混乱,分类不够准确,文献的版本信息也不完整。此外,文献 的收集又多集中于传统文字文献,口碑资料、戏曲、音乐资料基本未涉及,而以妈祖 文化影响为中心的民俗调查资料更为少见。2015 年,孙晓首次提出 “妈祖藏” 这一概念,认为妈祖文献资料不应只包括文字记载,还应收录 “民俗、建筑等物质文献资料” 及 “民间口头传说、民间艺术、声音记录等” ( 《妈祖学与妈祖藏》) ,突破了原有的资料搜集理念与范围,是指导思想的一大突破。

二、妈祖相关史实与史料考证

在妈祖文献整理与编撰的基础上,对妈祖相关史实及史料进行考证势在必行。在 史实考证方面,除顾颉刚等早年的研究以外,日本学者李献璋于 1979 年出版了 《妈祖信仰研究》( 中译本由郑彭年译、刘月莲校,澳门海事博物馆,1995 年) 一书对妈祖的传说及后世信仰的演变、传播、影响进行了考证。作为第一部系统研究妈祖的专著,所引史料丰富,在妈祖研究的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由于既有材料有限,在史实考证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争议。目前争议较大的问 题是妈祖身世、出生地以及妈祖封号的辩误与考证。

关于妈祖的身世及出生地,现存的最早记录见于南宋廖鹏飞 《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 绍兴二十年) ,对妈祖身世的记载仅有一句,即 “姓林氏,湄洲屿人。初, 以巫祝为事,能预知人祸福; 既殁,众为立庙于本屿”。因记载模糊,妈祖的身世亦难以明确。对于其身世,周振鹤曾在 《天后》( 《民俗》第 61 /62 期,1929 年) 一文中,列举过 5 种说法,并初步定义为 “天后姓林,五代闽王时都巡检林愿之女,兴化路莆田之湄洲屿人”。现今,随着学者们的论证,不同的说法仍在增多,据黄瑞国在《妈祖文化研究的历史、传承与发展》( 《妈祖文化研究》2017 年第 1 期) 中的统计, 共有 5 种关于妈祖身世的说法,即五代闽王都巡检林愿之女、湄洲岛上普通渔家女、摩尼教女性神职人员、巫女和疍民。

妈祖的出生地之争,主要是由于 《天妃显圣录》与 《敕封天后志》这两本妈祖研究的主要史料在妈祖出生地方面的记载不一,《天妃显圣录》为莆田湄洲屿,《敕封天后 志》为莆田贤良港。目前学界根据宋元时期的有关文献记载,倾向于认为前者较为可信。

以上对妈祖身世及出生地的研究多为推测,具体为何,还有待新史料的发现。对具体封号的考证中,有两个问题是近年来学者们所关注的,一是清代封妈祖为“天后” 的时间问题,因历史文献上有两种记载,分别为康熙二十三年和乾隆二年, 所以学者们论证不一。该问题下的主要论文有张章录 《妈祖进封天后时间刍议》( 《黎明大学学报》1994 年第 1 期) 、李世伟 《妈祖加封天后新探》( 《海洋文化学刊》创刊号) 、徐晓望 《清初赐封妈祖天后问题新探》(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7 年第 2 期) 、李祖基 《乾隆二年妈祖加封 “天后” 辨误》( 《台湾研究集刊》2010 年第 6 期) 、王见川 《台湾妈祖研究新论: 清代妈祖封 “天后” 的由来》( 《世界宗教文化》2013 年第 2 期) 等。由于所依据的史料不同,且史料本身的版本和真实性亦需考证, 故目前该问题尚未形成公论。

二是关于妈祖与泰山女神共享 “碧霞元君” 封号的讨论,这一封号原为泰山女神所有,却在汪楫的 《使琉球杂录》中记载为妈祖所有,这一混淆始于明清之际, 学者们对其由来和形成过程进行了考证,如郑丽航 《天妃附会碧霞元君封号考》 ( 《莆田学院学报》2005 年第 6 期) 认为其封号为清初的道士误加。王见川 《妈祖封号 “碧霞元君” 的由来: 读 〈妈祖文献史料汇编〉札记之一》( 《妈祖与民间信仰: 研究通讯 ( 2) 》,博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13 年,第 1—11 页) 中根据 《道缘汇录》一书,认为妈祖的 “碧霞元君” 封号为民间信徒私封,并且可能是明嘉靖至万历年间道士所谬。周郢 《明崇祯朝敕封 “碧霞元君” 考辨———兼论泰山娘娘与妈祖信仰之关系》( 《世界宗教研究》2014 年第 4 期) 依据康熙 《颜神镇志》等史料,认为两位封号混淆的直接原因是明清时期二者共有 “天妃” 之称,而深层原因是两大女神神格的逐渐融合。孙晓天、李晓非 《妈祖与泰山女神共享 “天妃”、“碧霞元君” 称号考辨》( 《福建论坛》2014 年第 5 期) 除文献法以外,还采用了田野调查法进行探究,对崇祯封妈祖为 “碧霞元君” 一事存疑,并认为道士缪加封号的说法难以成立,以此为基础,认为神职的趋同导致神性的合一,两位女神虽然有着不同的来历和信 仰发展史,但却是同一神灵的不同显现。李俊领、甘大明 《清代妈祖封号附会碧霞元君问题新探》( 《世界宗教研究》2016 年第 2 期) 认为除了汪楫的传言外, “朝野上下还有不同层面将妈祖与碧霞元君混淆、比附的现象”。该论题下的研究皆十分精彩,随着 不同史料的发掘和不同视角的切入,两位女神共享封号的研究亦呈现多样性。

在史料考证方面,对于已亡佚的 《圣妃灵著录》和 《明著录》两本著作,林龙锋2017 年于仙游县林氏古谱中发现 《灵著录序》与 《灵著录略》,考证 《圣妃灵著录》作者为元代文人张翥 ( 《仙游首次发现元代张翥 〈灵著录序〉等妈祖史料》, 《中华妈祖》2017 年第 3 期) 。刘福铸 《妈祖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与展望》(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15 年第 5 期) 根据 “明著”二字出于元世祖至元十八年颁赐 “护国明著天妃” 之妈祖封号,且此书被元明时代文献多次引用的史实,认定 《明著录》成书于元代。

对于现存的妈祖文献汇编 《天妃显圣录》,目前学界倾向于认为其为明代后期所著 ( 持此观点的主要有蒋维锬、蔡相煇、刘福铸、徐晓望等) 。原书作者不详,蔡相煇 《〈天妃显圣录〉之编辑缘由及主要内容考订》认为它由 “莆田林尧俞、林兰友、丘人龙及僧照乘等人历经半个世纪合作完成”。刘福铸 《妈祖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与展望》认为其作者为 “湄洲妈祖祖庙僧炤乘”。另有蔡相煇 《妈祖信仰研究》( 秀威咨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3 年) 一书对 《天妃显圣录》中的妈祖事迹、历代诰封进行考证。《天妃显圣录》因历经多次纂修,问题较多,难免存在尚未考证的讹误, 遑论其他基础史料,故而基础史料仍需更进一步的考证、修订、整理。

妈祖相关史实与史料考证的问题,是对基础史料缺乏勘误,且已有的部分考订方 法亦不太规范。史实研究应建立在史料的考证基础之上,一些妈祖的史料采自民间, 多为口头传承、记叙,常有鲁鱼亥豕之乱、文过饰非之嫌,或在传播过程中有所流 变,如不加辨正地引用,易生讹误。

三、妈祖文化的现象与解读

随着对妈祖基础文献的搜集整理及相关史实史料考证的进行,学界研究视野进一 步扩展,对妈祖的研究不再只意味着单纯的信仰考察,而成了一种文化研究。研究方 法也得以创新,传统的历史学的文献考证方法与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相结合,成为妈祖文化研究的一种趋势。研究的对象也从过去的以文献为主发展到了田野史学视角 下的文献、实物及口碑等材料相结合。

对妈祖文化的研究中,几乎所有的现象皆围绕祭祀产生,主要分为祭典仪式和祭 祀活动两类。

对祭典仪式的研究,杨永占 《清代对妈祖的敕封与祭祀》( 《历史档案》1994 年第 4 期) 、郑丽航 《宋至清代国家祭祀体系中的妈祖综考》( 《世界宗教研究》2010 年第 2 期) 等,对历史上的官方祭祀进行了考述。方遥 《妈祖祭祀活动中的民俗元素探析》( 《东南学术》2012 年第 4 期) 记录了大量的妈祖祭祀民俗活动,从中可见官祭与民祭之间的差异。

对祭祀活动的探讨,林国平、范正义 《福建祖庙金身巡游台湾的文化现象探析———以湄洲妈祖金身巡游台湾、金门为例》( 《东南学术》2013 年第 3 期) 分析了妈祖文化活动背后的政治、经济因素。范正义、林国平 《闽台宫庙间的分灵、进香、巡游及其文化意义》( 《世界宗教研究》2002 年第 3 期) 认为妈祖巡游是大一统思想在宗教信仰上的曲折反映。台湾学者在祭祀活动方面研究颇多,张珣曾作过全面回顾,参见 《台湾的妈祖信仰———研究回顾》( 《新史学》6 卷第 4 期,1995 年)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以林美容为主的学者提出的 “祭祀圈” 和 “信仰圈” 理论 ( 林美容《妈祖信仰与汉人社会》,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年) 。

妈祖文化的现象与解读的问题,是述多论少,或述而不论,更缺少理论模式的建 构与思考。以上研究多囿于对单一现象,或活动本身进行叙述和记录,或言之,仅将 妈祖作为一个独立、单一的神灵,尚未将其系统放入大的社会背景下进行研究。在这 一层面,妈祖信仰与国家发展、社会发展的关系等重要议题学界仍缺乏关注。

四、妈祖形象的建构与比较

在妈祖文化现象与解读的基础上,妈祖形象的建构研究开始出现。随着时间的推 移和空间的变迁,妈祖的形象一直在变化,在不同群体的眼里,妈祖亦有不同的形 象,对此,妈祖的造像、图像等艺术表现形式的变化是其不同形象最为直接的体现。笔者将这一方面的研究分为妈祖形象宏观与微观两部分进行阐述。

宏观上的妈祖形象主要指受妈祖文化影响的群体眼里的妈祖,该群体包括信众、文人、官员、统治者等。20 世纪 80 年代,美国学者华琛 《神明的标准化———华南沿海天后的推广,960—1960 年》( 刘永华主编 《中国社会文化史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年) 以妈祖为例,阐述了 “传统王朝如何借助神明崇拜,构建大一统氛围的问题”。作者认为,朝廷进行推广的并非是妈祖信仰本身,而是将其作为一种象征,使各个社会阶层都可以建构他们自己认可的神明形象。在这篇论文里,虽然妈祖 是其主要的分析对象,但文章更主要的目的是提出 “标准化” 的理论框架,这样的 理论亦可复制于其他神灵。华琛的理论提出以后,因其预先对文化标准进行预设,并 不能准确概括所有现象,在学界引起许多争议和批评,但其对妈祖文化研究的推进是 毋庸置疑的。在华琛的影响下,钟祺 《宋元时期兴化军文人对妈祖形象的建构》 ( 《海峡教育研究》2016 年第 1 期) 提出宋元时期福建文人对妈祖的形象建构在妈祖“正统化” 历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使得妈祖由民间地方性神灵上升为全国性神 灵,并且纳入国家祭祀系统之中。阎化川 《民间信仰的 “正名传播” 及其路径考察》 ( 《世界宗教研究》2017 年第 6 期) 分析了妈祖形象变迁的过程,其中的 “正名传播” 与传统意义上的传播不同,说的是以儒学为官方意识形态的王权时代,淫祀升 格为正祀的过程。这一 “正名” 过程使得妈祖从本原形象跃升为官方意识形态的道 德标杆。此外,李伯重 《“乡土之神”、“公务之神” 与 “海商之神” ──简论妈祖形象的演变》(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7 年第 2 期) 深入研究了妈祖形象的演变过程,认为妈祖 “依于人,服务于人,其形象也必然随着人的需要的改变而改变”。

妈祖与其他神灵的比较及其与儒释道的关系进一步丰满了其宏观形象。与其他神 灵的比较主要围绕妈祖的女海神特征,比较的对象为其他国内外女神,如吴杰伟《菲律宾 “安蒂波罗女神” 信仰与 “妈祖” 信仰对比研究》( 《东南亚研究》2004 年第 5 期) 认为海上女神的信仰具有相似性,其相似性又来源于功能的相似性。叶明生《临水夫人与妈祖信仰关系新探》( 《世界宗教研究》2010 年第 5 期) 认为虽然临水夫人与妈祖是两位职能不同的神,但由于政治需要和社会功利,统治阶层频频敕封妈 祖,抑制临水夫人,致使社会不同阶层和不同地域的信众对二位女神有不同的诠释。 谢重光 《妈祖与我国古代河神、海神的比较研究》( 《福建学刊》1990 年第 3 期) 列举妈祖被神化的种种有利条件,及其最终成为海上保护神的原因。妈祖与儒释道的关 系探究,如王福梅 《妈祖信仰与道教关系调查研究》( 《宗教学研究》2010 年第 4 期) 、王荣国与汪文娟 《台湾妈祖信仰 “佛教化” 探讨———以清代台南大天后宫为考察对象》( 《厦门大学学报》2012 年第 6 期) 等,分析了妈祖信仰的形成和发展中与儒释道的相互渗透和影响。

微观上的妈祖形象指妈祖的造像、图像等艺术表现形式,在妈祖文化发展的不同 时期,传播的不同地域,这些造像均展现了妈祖的不同形态,由此可以窥见其形象变 迁。张珣 《妈祖造像与 “标准化” 问题讨论》( 《宗教人类学》,2013 年第 4 辑) 对世界各地的妈祖造像进行分析,以 “标准化” 理论为基础, “说明妈祖形象的标准化是当代正在进行的过程与现象,是国家与地方的共同策略”。肖海明 《宋元明清肖像式妈祖图像的综合考察》( 《世界宗教研究》2016 年第 5 期) 对历代肖像式妈祖图像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探索了历代妈祖图像的特点及变迁轨迹。王英暎 《从妈祖造像看中国神像造型美学的意涵》(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2 年第 3 期) 从妈祖造像语言的发展脉络中解读了中国民间造神的演变过程,并从妈祖造像中探索了中国神 像的造像美学意涵。庄小芳 《闽台 “黑脸妈祖” 信仰起因及文化意涵初探》( 《形象史学研究》2016 年第 1 期) 对闽台出现的 “黑脸妈祖” 神像进行了考证,并挖掘了其背后意义。

妈祖形象的建构与比较的问题,是缺少对内在文化成因的分析,从而难以揭橥其 现象背后的问题。对于妈祖形象的研究虽已有一定数量,但大部分是对现有材料的直 接分析,所探讨的是妈祖形象 “是什么” 的问题,关于 “为什么” 妈祖会有不同形象的讨论较少,而如何去建构妈祖形象则几乎无人涉及。除上述方面以外,笔者认为 口碑材料中的妈祖形象建构亦十分重要,亟待有学者将其结合,深入探讨。

五、妈祖文化的传播

妈祖文化的传播是妈祖文化存在的纽带和桥梁。通过广泛传播,妈祖文化才得以 在社会和民众中产生影响,引发社会关注,故而是妈祖文化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在该方面学者关注的焦点,主要有两个,一是历史上的传播研究,二是特定区域的传 播研究。

历史上的传播研究如朱天顺 《妈祖信仰的起源及其在宋代的传播》( 《厦门大学学报》1986 年第 2 期) 阐述了宋代妈祖信仰从湄洲屿传到莆田宁海建庙以后,得到莆仙势力支持,开始大范围传播的过程。陈政禹 《宋元以来江苏妈祖信仰研究初探》( 《中国地方志》2017 年第 2 期) 考证了江苏的妈祖信仰始于北宋元祐间,并提出从宋代到明代中期,官吏是江苏妈祖庙的修建主体,明代中期后,海商则成为主要修建 力量。郑衡泌 《宋代妈祖信仰传播的地理过程及其推力分析》( 《地理科学》2010 年第 2 期) 从地理学的角度,认为在宋代,渔民、海员、海商和地方士绅官员这些不同的信仰群体在妈祖信仰传播地域扩大过程中先后加入,逐步实现信仰的等级扩散。不 同信仰群体对信仰地域传播形成的地理分布态势不同。杨永占 《清代官方在妈祖信仰传播中的作用》( 《史学月刊》1997 年第 2 期) 提出清官方在妈祖信仰传播中持积极态度,并认为其原因在于航海事业发展的需要以及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需要。

特定区域的传播研究,阎化川 《妈祖信俗在山东的分布、传播及影响研究》( 《世界宗教研究》2005 年第 3 期) 通过对山东妈祖庙的分布情况考察,画出了妈祖信仰在山东传播的路线,并考证出山东最早修建妈祖庙的时间在元代,信仰最初传入 的地点在荣城。尹国蔚 《妈祖信仰在河北省及京津地区的传播》(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 年第 4 辑) 对妈祖信仰在河北及京津地区的传播特征进行分析,指出这是由于当时全国经济和政治中心分离,需要东南大批漕粮北运。尽管妈祖文化已传播到 世界各地,但对妈祖文化区域传播研究仍以发源地和国内部分省市为主。

随着 2013 年 10 月 “建设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倡议的提出,妈祖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传播研究成了近年的研究热点。自 2014 年起,由莆田学院举办的 “海峡两岸妈祖文化学术研讨会”( 2015 年以后升级为 “妈祖文化高峰论坛———国际妈祖文化学术研讨会”,每年举办一次) 就已连续四年将 “妈祖与海上丝绸之路” 列入议题。该方面的研究致力于厘清妈祖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形成、发展的相互关系,旨在 为我国建设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提出发挥其桥梁和纽带作用的对策与建议。林明太《妈祖文化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传播与发展》( 《集美大学学报》2015 年第 4 期) 勾勒了妈祖文化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传播的图景,阐述了妈祖信仰与对当地宗教文化融合发展的情况。林国平 《海神信仰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以妈祖信仰为中心》( 《福州大学学报》2017 年第 2 期) 认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根本动因是海上贸易和海外移民,而精神支柱则是海神信仰。刘婷玉 《明代海上丝绸之路与妈祖信仰的海外传播》(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7 年第 6 期) 认为 “东西方文化在明代的海上丝绸之路发生碰撞,代表中国民间信仰文化的海洋女神妈祖,自宋元以来长期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上重要的海神信仰,在这一过程中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海上丝 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学者亦参与了对妈祖文化传播的研究,目前多为对本地区妈祖文化 的现状进行梳理,如阮玉诗 《天后信仰在越南湄公河流域的传播及特点》( 《妈祖文化研究》2017 年第 1 期) 、王琛发 《元代以来妈祖信仰在东南亚的形成与演变》( 《妈祖文化研究》2017 年第 1 期) 等。

妈祖文化传播的问题,是缺乏实际调研,就妈祖说妈祖,就传播说传播,对妈祖 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在地化问题关注较少,对传播的实际功效分析也不够深入。妈祖文 化传播研究展示了妈祖信仰的发展脉络,但仍有把妈祖文化传播作为独立存在的情 况,而未将其置于整体进行考量,对比研究不足,也无法突出当地的传播特点。此 外,与海外相关学者交流不足,对海外学者的科研成果引进力度不够,以致不能高效 率地吸收、利用海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只有充分吸收海外研究成果,与海外学人携手 并进,妈祖文化传播才能别开生面。

六、妈祖学的初步形成

随着多学科、多视角研究的发展,妈祖文化的研究逐渐成了一门新兴文化学科。2013 年,由黄瑞国主编 《妈祖学概论》( 人民出版社,2013 年) 首次提出了 “妈祖学” 概念,并从多学科角度,对妈祖学加以系统论述。“这是第一部努力将妈祖文化进行理论化、学科化和时代化的著作,对夯实妈祖学理论基础,打造妈祖学学科体 系,凸显妈祖文化学术价值等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 王震中 《〈妈祖学概论〉评介》,《莆田学院学报》2015 年第 1 期) 。莆田学院妈祖文化研究院连续出版 《妈祖文化年鉴 ( 2013) 》 《妈祖文化年鉴 ( 2014 ) 》( 人民出版社,2016 年、2017 年) ,收录了 2013 年起每年度的妈祖文化学术各类研究成果、国内外有关妈祖文化的重要事件和交流活动,该 《年鉴》系列所收录的丰富成果,奠定了妈祖学的 初步形成与发展的基础。

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旅游学、工艺美术学等新兴学科的研究思路与观点进入妈 祖文化研究领域,该方面的主要研究著作如妈祖文化旅游研究课题组编的 《妈祖文化旅游研究》( 人民出版社,2011 年) ,主要论文包括林明太等 《基于 RS 与 GIS 的妈祖圣地湄洲岛景观格局优化》(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2010 年第 6 期) 、黄秀琳等 《莆田传统手工艺与妈祖信俗旅游商品对接的现状与开发对策》( 《科技和产业》2012 年第 3 期) ,这些论文对妈祖文化产业发展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 “从微观层面探讨对妈祖资源的开发利用” ( 罗丹 《大陆妈祖研究文献回顾与展望———基于 CiteSpace 文献计量分析》,《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16 年第 4 期) 。

多学科视角的切入,丰富了妈祖学的研究。从学科的角度而言,妈祖学目前尚缺 乏完整系统的理论建构,其研究方法也不成熟和规范,但是妈祖文化的兴盛,已经给 这个学科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只有在全球治理的视野下,弘扬妈祖文化, 才能 “充分发挥其在 ‘一带一路’ 建设中文化使者的作用,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 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为世界贡献中国的智慧和力量” 。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