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嘲笑的豆瓣征婚男;我们为什么讨厌“黑话”|文艺周报

被嘲笑的豆瓣征婚男;我们为什么讨厌“黑话”|文艺周报

文艺周报 Volume 40

凤凰网读书文艺周报,盘点一周国内外文化新闻,在碎片化信息洪流里,留下值得被记录的部分。

过去两周文艺关键词有: 豆瓣征婚男被嘲:为什么我们总是“双标”;张一鸣反对用“黑话”,理性的自负无助于理解;进校售书:被无视的“房间里的大象”;《小猪唏哩呼噜》与被指认“三观不正”的童书市场;《司藤》:小众IP也有春天;我们为什么总能忍受椰树的广告;《我的姐姐》与接续着被讨论的女性议题;卢浮宫全新中文官网上线,48万藏品高清图片“触手可见”;考古界的奥斯卡: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公布……

# 豆瓣征婚男被嘲:为什么我们总是“双标”

最近,一位清华毕业,在谷歌工作过,又回到山西老家教书的男子因为在豆瓣上写的一篇征婚贴而被群嘲。他在征婚贴中写到自己:“教竞赛,写程序,月入五万”,对姑娘的要求是:“愿意在山西太原晋中一带发展”。

如果只是看这个征婚帖,这位男子语气还是比较诚恳务实的,而引起网友不满的主要是针对他晒出的自己的照片。部分网友认为,照片中的他身材管理太差劲,而且在征婚帖中又强调收入多少,是“想靠高薪来碰瓷”,“精神贫瘠、普通还自信”。而支持他的网友则认为,如果我们曾一度激烈地反对将女性物化、反对女性为了讨好由大多数男性定义的那种审美(如好嫁风之类),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性别互换以后,女性也不应该反过来苛求男性的长相。

征友男子的介绍及照片

关于豆瓣征婚男被喷一事,微博上一位叫做@恶毒奶爸的博主说:“这种现象其实很好理解,在相亲市场上,所谓的优秀就是好看。好看才优秀,不好看就不优秀。”这种论断虽然有一点极端,但的确也描述了一种社会现实,比如现在形容一类人的长相时,用“斯文败类”“病娇美人”“疯批美人攻”这样的描述,而“喜提”这些称号的很多是网文或者影视剧中性格偏执、情绪负面、疯癫暴力、但是长相出众的人物形象。

就像上期盘点杨笠代言广告被举报事件时可窥一斑的网络世界的失序与荒诞,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完全无法奢求“共识”的世界。

公众号“骚客文艺”的一篇《长得一般,就不配征婚吗?》中写道:“其实在互联网上,要想找到一个价值观和你高度一致的人,已经成为几乎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和你一样讨厌川普的,有可能不支持马金瑜;和你一样不爱看新闻联播的,说不定喜欢看连岳……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泥沙俱下,有一种叫做共识的东西已经消失殆尽了。然而线上有一个确定的逻辑:无论你是多优秀的人,一旦被陈列出来,你就会成为被人评头论足的物品,任何人都不例外。”

这个时代受惠于流量,“三连”、“记得双击么么哒”、“十万加”让很多最普通的人被看到;而席卷的流量也同样将互联网切割地四分五裂。我们三观的建立全靠看的那几部综艺、关注的那几个公号,以及身边同事和朋友的七嘴八舌,庞杂的信息带来更多耸人听闻的事件,而善于撷取相同意见的我们以为自己秉持的观点就是公理与正义,却因而越发坐井观天。

# 张一鸣反对用“黑话”:“理性的自负”:无助于理解

在刚刚过去的字节跳动9周年演讲中,北京字节跳动CEO张一鸣有如下一段发言:

使用越来越抽象和高级的词汇,也是一种寻求方法论的倾向。给大家念一段我用咱们双月会材料里摘出来的词,拼凑出来的一段话:过去我们主要依靠推荐技术赋予的信息分发能力、跨端联动抖头西、分多个产品自研,实现深度共建,形成组合拳,打造内容生态闭环,以此赋能客户用户创造价值。

底层逻辑是打通信息屏障,创建行业新生态。顶层设计是聚焦用户感知赛道,通过差异化和颗粒度达到引爆点。交付价值是在垂直领域采用复用打法达成持久收益。抽离透传归因分析作为抓手为产品赋能,体验度量作为闭环的评判标准。亮点是载体,优势是链路。思考整个生命周期,完善逻辑考虑资源倾斜。方法论是组合拳达到平台化标准。

张一鸣在演讲现场

张一鸣说:现在的一种走捷径的方式就是对事物过度抽象,对方法论的过度追求。而方法论其实并没有那么有用,大部分情况下,甚至可能是完全用的。因为你对一个事情抽象,相当于思维上加杠杆。一旦这个杠杆加错,通常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其实这种现象有一个对应的说法,叫作“理性的自负”,这也是人的ego。因为知识有限性是非常明显的,很多是非结构化的知识,过度地使用概念其实是无助于理解的。

最近也有学者评述了使用“黑话”这种现象,从黑话的源流来看,在过去,走江湖的人说“黑话”是为了防着外人,让“自己人”产生一种认同感,而在现在,“黑话”的过分滥用则让意义变质。

许多词汇其实都有学术背景,比如“内卷”,它原本是社会科学领域的名词,和文本有着强关联,但是破圈以后,就变得人尽皆知。像“内卷”“凡尔赛”等术语的出现自然有其妙处,术语能够让你觉得陌生,觉得陌生才会觉得新鲜,也因而让人产生去了解它的欲望,术语之所以有这个作用,当然是因为它来自于一套思想、理论或说法,术语就代表了那其中一些精华所在,或者一些特别重要的关键。但如果只是“为黑而黑”,那么术语就失去了它原本的意义和价值。

# 进校售书:总被无视的“房间里的大象”

在最近教育部新闻通气会上,教育部教材局一级巡视员申继亮表示,日前印发的《中小学生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中专门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校园内通过举办讲座、培训等活动销售课外读物。受捐书籍、读物的部门一定要按照《管理办法》要求,加强审核,确保活动行为遵守《管理办法》的规定。去年,教育部也曾发文要求中小学教材不得夹带商业广告和教辅链接。

虽然教育部三令五申不许进校售书,但校园对于众多书商、出版社们无疑仍有巨大的吸引力。一旦某书被列为“中小学生必读”,就意味着这本书将会在市场上取得不错的销售业绩,而进校售书更是短时间获得利润的捷径。

中青报的一篇刊文中指出,进校售书的行为有三个特点:一是推销商打出的旗号都很正派,起码看起来很主流,很高大上;二是推销商善于蛊惑人,特别对那些辨识能力不高且急于渴望学生考高分的校领导很有效果;三是往往赚个盆满钵溢,烂摊子却让学校收拾,潜在恶果让学生承担。

童书作家郑渊洁曾公开指出“房间中的大象”:“开学头三个月,是作家打着讲课幌子进小学卖书的高峰期。不规范的校园签售,不能保证图书的质量,影响孩子阅读兴趣;一些商家把在学校的签售数量也统计进图书销售排行榜,影响了图书市场的秩序。所谓的校园签售,有多少行得正、坐得端、对得起良心?图书签售不该进校园,其他商业推销更应该被挡在校门外。”

书贩进校售书

# 《小猪唏哩呼噜》与总被指认“三观不正”的童书市场

4月10日,有网友曝出自己女儿一年级阅读打卡,指定的书目是《小猪唏哩呼噜》 ,然而这本书的内容却让人咋舌。

网友曝光的书籍内页中,疑似重男轻女,如故事中出现了如下内容:“他又数:女孩子、女孩子、女孩子、女孩子……哎呦,怎么这么多女孩子!一直数到第12个,猪先生才高兴地大叫一声:哇,男孩子”。

在《小猪唏哩呼噜》豆瓣页面的评论中,读者在不同的时间打的分数中有大量的一星,一个评价写道:“前几篇还是童话,后面就都变成了走后门送礼,坑蒙拐骗,权力关系,官二代富二代,压榨剥削,成人世界的丑陋面太多了,简单地、不加筛选地将这些动物化,拿来给孩子享用真的好吗?实在不值得推荐。”在豆瓣中搜索《小猪唏哩呼噜》,会发现这本书多次再版,是知名度比较高的童书,且这套书的作者孙幼军,是第一位提名安徒生奖的童书作家。

豆瓣网上对《小猪唏哩呼噜》的差评

关于什么样的童书适合儿童阅读,一直众说纷纭。之前曹文轩的部分作品就因为故事比较苍凉悲伤而被认为不适宜小朋友阅读,而曹文轩书中塑造的柔弱的女童的形象也一度被认为他不够尊重女性,曹文轩在回应时说:“把那么大的女权主义理论那么简单的用在儿童文学上,合适吗?用得着吗?”并且借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例意在说明作为世界知名的童话大师,安徒生的故事里女孩的形象也是柔弱的。

而关于儿童文学的许多讨论中,我们却可以发现儿童始终是缺席的。大人理解中,适宜儿童阅读的比较低幼的文本和动画片未必真的适合自己的孩子,而大人们批判的存在疑似“会将孩子带坏”的悲伤、负面、暗黑的内容也未必都需要彻底杜绝。童书市场蓬勃发展,其中也潜流着无序,即便是童书,也是作家们带有个人风格的创作的一家之言,文学创作中没有任何一套放之四海皆准的规则,自然也无法规训一切作家按照某种意识形态创作。究竟自己的孩子适合什么,还是需要家长和孩子共同去识别和拿捏。

# 《司藤》:小众IP也有春天

档期和历史正剧、名导加持的《大宋宫词》以及有着扎实的群众基础的《山河令》挤在一起,小众IP改编的《司藤》起初大抵没人看好,而这部已经完结的奇幻剧却在挑剔的豆瓣拿到7.5分。

《司藤》改编自尾鱼在晋江文学城上刊载的小说《半妖司藤》。尾鱼的小说有她鲜明的个人特色,譬如《半妖司藤》就集志怪、奇异、言情、悬疑等于一身,她的作品也不算大众化的爆款。精明如资本方一向是在一个IP已经取得许多很大的成功时才会亲自下场割韭菜,改编《半妖司藤》,看起来实在是冒进之举。

播出以后,《司藤》最先声夺人的是这部剧的服化,女主司藤可御可萌,景甜将以前有英气的眉毛柔化为细长的柳叶眉,景甜身上那种既摩登又复古的民国美人气质再搭配每次出场都像严丝合缝长在身上的旗袍,出乎意料地衬司藤。而从故事和人设来看,有评论说之前是“霸道总裁爱上我”,但《司藤》是“总裁爱上霸道的我”,男主作为普通男性,力量无法和司藤这个妖抗衡,所以有了之后的许多羁绊。

《司藤》剧照

另外,这部剧的悬疑线也被讨论得很多,在小说里,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悬疑的布局和揭晓引人入胜。剧版是对小说亦步亦趋,密集地向观众抛出悬念:是谁谋害司藤?为什么杀人者要命人世世代代守住司藤的尸首?为什么秦放的血能够唤醒司藤?司藤和白英到底是什么关系?司藤复活后的使命又是什么?小说里每一个秘密都牵引着观众。

在最近举办的一场关于《司藤》的研讨会中,导演李木戈分享道:“主创团队在改编《司藤》时,一直想要通过这部奇幻悬疑爱情剧,传递一些除了娱乐属性以外的文化输出,包括中华传统文化、中国地域特色、环保意识、法制意识等,希望会带给观众一些价值观上的思考。在表现手法上,去血腥化,去惊悚化,也希望做到带给观众娱乐、文化、价值观输出的初衷。”

# 又被架在火上烤:我们为什么总能忍受椰树的广告

海南椰树品牌是一个谜一样的存在,总是屡教不改地使用千篇一律的红黄蓝相间的恶俗广告,但又始终顽强屹立在饮品界。

3月25日,海南椰树集团的微博发布了一则广告:椰树集团培养正副总经理学校再招生,入学就有车、有房、有高薪。这种离谱的广告,竟然是椰树集团正经的招聘启事,还认真规划好了职业远景:“毕业后包工作,升任集团副总后年薪108万;有贡献奖励600万海景房、奖励1000万别墅、奖励分红股权。”

舆论发酵后,相关部门很快介入,据媒体报道,海南省市场监管局对企业负责人进行了行政约谈,并对椰树集团发布涉嫌违法广告的行为进行立案调查。朴实的椰树也认真做了回应,4月2日,椰树集团再次发布文章《椰树员工和网民五个担心,招聘信息被查处引全国炒作,将再次濒临破产》,回应争议。

对于椰树广告最大的诟病一是俗气的粗暴配色包装,二是诸如“白白嫩嫩,我从小喝到大”的美女拿着椰树椰汁的广告语双关的暗示。多年如一日,椰树已经土出了真情实感,而另一方面,之所以还没有被市场放弃,是因为椰树椰汁的确有不可替代性。

《新周刊》的一篇文章中指出,椰树这些年也不是没有想过变换风格,但网友将这种变化总结为“从Word包装转型到了PPT包装”。纵观椰树宣传史,如果说辣眼的包装尚且属于审美问题,那屡屡以丰满苗条、穿着暴露为噱头打擦边球的电视广告,则冒犯了更多消费者。

2019年3月,海口市当地的相关部门就已经对椰树做出过20万元的行政处罚。罚也罚了,但椰树集团下次还敢,眼下的风波中,椰树更是公开叫屈,在4月2日的文章中,其将自身接受处罚的影响,拔高到了「中国名牌倒下、50万农民返贫、数千员工再次吃苦」的层面。可见土土的椰树在当地的担子还不轻。

椰树能有现在的“屡教不改”,一是长久以来大基调就是如此,很有骑虎难下之势,除非椰树像许多饮品一样再孵化一个高端副牌,生产新的饮品,但这又有悖于“不加香精鲜榨椰汁”这一口号;二是黑红也是红,现在动辄被复读机广告强势洗脑,大众的忍耐力已经提高了,椰树的广告相比之下甚至还颇显现出一些复古和温柔。

#《我的姐姐》与接续着被讨论的女性议题

4月初与观众见面的《我的姐姐》上映十天票房已破6亿,一枝独秀地霸屏清明档。

比起只是专注于对电影角色和故事的探讨,大众对《我的姐姐》的关注溢出了电影本身,而是关注到“扶弟魔”、原生家庭等现象,甚至衍生话题大有盖过电影本身的趋势,深焦DeepFocus发布的一篇文章就在标题中指出了这一点:《我的姐姐,话题的胜利,电影的完败》。

《我的姐姐》这部电影改编自多年前一则真假不明的天涯神帖,姐姐上大学后父母添了个弟弟,房产在姐姐名下,父母因意外突然去世,亲戚要求姐姐承担幼弟的抚养责任,结果姐姐送养弟弟,这些故事主线都来自原帖。《我的姐姐》中对故事进行了“再创作”和温情化处理,但深焦的文章中提出:在“扶弟魔”和“樊胜美”屡见不鲜,亲情绑架和血缘枷锁的标准叙事已占据主流的情况下,我们真的还需要再创造和歌颂一个为爱牺牲的姐姐吗?

中国电影资料馆的一篇《〈我的姐姐〉:“姐姐”文化的负累和解锁》中认为,《我的姐姐》中贵在以姐姐的第一人称发声:“《我的姐姐》中的张子枫长大了,她终于喊出了心底压抑已久的那句话:儿子有那么好吗!这是一部明确带有女性意识进行创作的女性主义电影,为女性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发声,为姐姐们提供了一个情绪释放的出口。”

而更为珍贵的是,《我的姐姐》正好为女性电影系列增添了新的讨论的文本,从滕丛丛的《送我上青云》、杨荔钠的《春潮》到殷若昕的《我的姐姐》,女编剧、女导演、女演员合力打造的女性电影部部都引发了热议,她们所创造的电影新景观、所表达的新意识,正在像传递接力棒一样接续着对于女性问题的讨论,“这必定会深刻影响到整个电影界的创作格局和风貌。女性电影新浪潮已然来临,势不可挡,而这仅仅是个开始。”

《我的姐姐》剧照

# 卢浮宫全新中文官网上线,48万藏品高清图片“触手可见”

近日,法国卢浮宫博物馆全新中文官网正式上线( https://www.louvre.fr/zh-hans),与此同时,涵盖48.2万件藏品的数据库(https://collections.louvre.fr/en/)也同步推出,读者进入数据库后,可以直接输入关键词查找藏品信息。此外,还可以游览7个艺术门类(包括绘画、雕塑、家具、纺织品、珠宝首饰、手稿、物件)以及6个主题藏品(包含肖像画艺术、历史:大事件、2020年新收藏、国王、王后与皇帝、卢浮宫杰作与MNR国家博物馆重建)。

“如今,卢浮宫向人们展示所有的馆藏文物,包括那些鲜为人知的珍品。无论是在博物馆中陈列的、长期或短期借展的,还是放在库房中的,每一个人都可以透过电脑或智能手机免费浏览这些文化瑰宝。我相信这些数字内容可以进一步提高人们未来走进卢浮宫亲自观看这些藏品的意愿与机会。”让·吕克·马丁内兹,卢浮宫馆长说。

# 考古界的奥斯卡: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公布

4月12日至13日,由中国文物报社、中国考古学会主办的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在京召开。经过4月12日全天的项目汇报会和4月13日上午评委会综合评议,最终投票选出了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分别是:贵州贵安新区招果洞遗址、浙江宁波余姚井头山遗址、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河南淮阳时庄遗址、河南伊川徐阳墓地、西藏札达桑达隆果墓地、江苏徐州土山二号墓、陕西西安少陵原十六国大墓、青海都兰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吉林图们磨盘村山城遗址。

陕西西安少陵原十六国大墓项目,墓道上方土雕建筑全景

《文博中国》的一篇《十大深度解读 | 李新伟: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场景》中对今年中奖的“十大”解读道:入围终评的新石器时代项目中,长江流域有二,浙江井头山遗址入选;黄河流域占三,河南双槐树和时庄遗址入选,在中国考古学百年之际,为诞生之地献上厚礼。但“中原”之大胜,并不会让我们重归“中原中心”的旧路,新发现揭示的是中华文明自孕育之初就呈现出的多元发展的鲜活场景。

入围的二十项考古发现中,最早的是贵州省贵安新区招果洞遗址,这个遗址发现了4.5万年前文化堆积;而浙江宁波余姚井头山遗址则是先民适应与利用海洋的最早例证;七星墩遗址在距今5000年前后两湖地区掀起的筑城浪潮中乘势而起,成为有内外两圈城垣和壕沟、面积达25万平方米的中心聚落,并在距今4500年发展到鼎盛阶段,功能分区清晰,内城出现大型建筑。距今4000年外城虽废,内城扩大,出土石镞和玉器,更有铜矿石和疑似冶炼用具,其势未衰。

双槐树遗址的发现,首次展现了被周人称作“中国”的河洛地区面对公元前第六千纪之末的激变,在东西交汇的漩涡中维持社会发展,努力构建“古国”的成功实践。对位居核心的大型建筑的重视延续了庙底沟社会的传统,多间排房、陶器形态和彩陶纹样又属郑州大河村风格。牙雕家蚕和相关遗址瓮棺中丝绸遗迹的发现,反映了对蚕蜕变和羽化能力的信仰;瓮棺是否被刻意摆放成“北斗九星”之形、“麋鹿坑”和“猪坑”与房址的关系都是可以继续探讨的问题,但双槐树的领导者们无疑充分运用了意识形态方面的策略。

双槐树遗址

责编 | 周生生 三棵树

主编 | 魏冰心

图片 | 网络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