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后,它将会是我们最大的疾病负担

30年后,它将会是我们最大的疾病负担

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抑郁症相关的话题登上热搜。

迅速的城市化和社交媒体的发展,让曾经隐形的抑郁症成了热门词汇,尤其是在疫情之后,人们对自身和他人的心理状态有了更多的关注。有研究者说,30年后,抑郁症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疾病负担。

在更多的关注投入到抑郁症这个话题时,人们对抑郁症本身的误解和问题也变得更多。

比如,万物复苏、春暖花开的春天,为什么抑郁症会变得更多?情绪上的失落是否能叫做抑郁症?女性真的比男性更容易患上抑郁症吗?药物就一定能帮助我们迅速地走出抑郁症吗?

硬核读书会的第一次线下活动“与抑郁共生的我们”,我们请到了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最强大脑》中国战队联合领队攸佳宁,以及编辑郑薇,围绕着新近出版的《从犯愁到解愁》,和大家聊了聊抑郁症的过去和现在。

以下是本次活动的文字稿。欢迎你跟我们分享你对抑郁症的看法,以及你身边与抑郁症有关的故事。

采访、编辑 | 程迟

✎整理 | 早违

是障碍,还是疾病?

硬核读书会:人们常常提起抑郁症,从专业的角度来说,抑郁症是什么

攸佳宁:在生活中感到伤心难过,有时不免会想到自己是不是得了抑郁症,其实这些伤心难过在大多数时候都不是抑郁症。就像学生考试没考好,感到伤心难过一样。或许这还是一件好事,会转变成他努力学习的动力。

抑郁症里有一个“症”字,所以很多人觉得抑郁症就是一种“疾病”,但抑郁症和我们理解的病是不一样的。在英文里,抑郁症和其他的精神疾病我们都直接翻译成疾病,Disorder更准确的翻译是障碍,比如说Mental Disorder就是心理障碍,而身体上疾病是Disease。

所以疾病和症状有什么不同呢?

用心理学的一个话语体系来解释,症状只是一个冰山浮到水面上的部分,原因是冰山浸入水下的部分,症状的原因得去具体分析。

不管你有什么原因,你只要有一些类似抑郁症的症状,就是抑郁症。这是大众对抑郁症的误解。

许多人只是有一部分抑郁症的症状,还没达到抑郁症的诊断标准,就被扣上了抑郁症的帽子。

《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分类手册》第5版里对抑郁症诊断标准。

人们想要通过症状给所有的疾病进行一个分类,抑郁症也是如此,通过这样的分类,能够快速地找到治疗它的方法。

就像很多不同原因的疾病都可以导致你发烧,而抑郁,就是一种情绪上的发烧。怎样解决情绪上发烧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知道它为什么会发烧。从这些角度来讲,与其把抑郁症说成是一种病,不如说是一种状态。

硬核读书会:在历史中,人们对抑郁症的认识有过怎样的变化?

郑薇:古希腊罗马时期的人们是用忧郁症来形容抑郁症的。古希腊罗马人认为人的身体里面有4种体液:黄胆汁、黑胆汁、血液和黏液。黑胆汁分泌过多,人会觉得悲伤、恐惧,进而导致人的忧郁。

体液学说里的四大体液。图/维基百科

文艺复兴时期,大家对忧郁症的看法开始有了变化,对抑郁症的认知带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当时的人们认为只有天才才会得忧郁症,特别是哲学家、诗歌创作者。这个时期的人们用的是积极的看法去看待忧郁症的,而不是像我们现在觉得它是一种病。

到了17-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欧洲进入了理性的时代,人们用机械论来解释人体的运作:人体循环系统会把血液循环到人身上的各个器官。如果人得了病,那就说明某个部位循环出现了问题,管道堵塞会使腐败物质积累,然后腐烂。当腐败物在大脑堆积在了一起,就造成了人的忧郁。

体液学说流行的13世纪的人体静脉图。图/维基百科

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初期的浪漫主义时期,延续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对忧郁症的看法,认为只有创造性的天才才会得忧郁症。

维多利亚时期的19世纪,大家开始用更科学的方法看待抑郁症。有医生提出神经衰弱,他们觉得神经衰弱就是抑郁症的一种表现。

从古希腊罗马时期一直到维多利亚时期,大家使用“忧郁症”来形容抑郁症是比较多的,到了20世纪,我们才开始使用现在的“抑郁症”这个词来形容抑郁症。

到了20世纪中后期,弗洛伊德的精神病学精神分析开始流行。弗洛伊德比较强调抑郁症的原因:童年时期经历的“丧失”到了成年的时候会以抑郁症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奠定了现在人类如何分析看待抑郁症的基础。现代心理学里的精神分析学派,就是以弗洛伊德的理论奠基的,并且许多理论一直沿用至今。

这就是抑郁症的发展简史,想要了解不同时期人们对抑郁症的看法,必然不能离开当时的时代背景,人类对抑郁症的认识过程,是不断发展的一个过程。

克拉克·劳勒的《从犯愁到解愁》里,把历史过程中人们对抑郁症的认知的变化进行了详细地解释。

硬核读书会:去年北京大学有一个教授做了一个流行病学的调查,她研究的结果是全国有9500万人有抑郁症倾向,这是一个很庞大的数字。如何看待这个结果呢?

攸佳宁:有些有抑郁状态的人,他们的思维很敏捷,对生活的体会很深刻,可以写出非常好的诗歌戏剧。我觉得如果一个人的社会功能不受到影响,日常的生理功能不受到影响,可以自己调节的话,其实没有太大的问题。

但问题是现在抑郁状态的人不仅很多,而且已经成为了疾病负担的第四位,在2050年可能会变成疾病负担的第一位,我们需要用很多的社会资源去帮助抑郁症患者。

从这个角度来讲,对抑郁症的更多关注和研究是有意义的,让更多的人去正确地认识自己和自己身边的人的状态,不要深陷抑郁症的痛苦之中。

他只是一个有抑郁状态的人,并不是有抑郁症的人。

梵高1890年的作品《在永恒之门》精确地描绘了抑郁的状态。图/维基百科

女性和青少年更容易得抑郁症?

硬核读书会:上世纪90年代初在中国有人做社会学的田野研究,发现中国农村自杀率很高。当然,这些年已经改变了许多。但在当时农村地区的女性自杀率是异常高的。能否跟我们具体说一说,抑郁症和女性之间的关系?

郑薇:文艺复兴时期有一本很流行的书叫《忧郁的解剖》,作者是罗伯特·伯顿。里面讲了很多抑郁症的例子,那时候的人们认为抑郁症是男性才会得的病,是天才的象征,女性甚至被认为是没有资格得抑郁症的。

但是在20世纪很多文字表述中,大家都觉得女性似乎更容易得抑郁症,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改变。

因为一般男性是被要求有男子气概的,所以男性很少会承认自己有抑郁症,当时在统计的时候很多男性都没有统计进去。在《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分类手册》第3版里形容抑郁症的症状用的词都是女性抑郁症患者表达自己症状的词,手册里形容抑郁症的词汇大多是偏女性的。

另一个原因和教育有关,社会对男性进行教育的时候会告诉他说抑郁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感觉,但是在教育女性的时候甚至会说情绪低落就是一种疾病。这种引导性,也导致历史上统计数据会显得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上抑郁症。

《忧郁的解剖》

[英] 罗伯特·伯顿 著, 冯环 译

金城出版社,2018-8

硬核读书会:

忧郁的情绪是青春期比较正常的现象,之前也看到过一些令人难过的新闻,有一个母亲在学校打孩子,然后孩子跳楼了。我们应该怎么去看待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问题?

攸佳宁:在谈青少年之前,我想先说一下,老年人的自杀死亡率是更高的。

我们中国的《卫生统计年鉴》里把每十岁当作一个年龄段,我们可以看到自杀死亡的人数几乎是直线上升的,每一个年龄段都比他小10岁的年龄段的人自杀死亡率要高,65岁以上的老年人自杀死亡率是最高的。所以我们在关注青少年的同时,也要关注一下老年人。

当然,从人类整个进化的角度来讲,我们更倾向于关注自己的后代,因为后代是代表着我们的未来。

在疫情期间,全国各省市出现抑郁状态、心理危机的青少年人数比往年同期要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孩子经历了一个比较剧烈的生活状态、心理状态的变化。

疫情居家上学,学习压力相对较小,小孩子上网课时可能分心玩玩别的东西,学习比较轻松。回到校园后,又要面对原来学校的严格管理。孩子没办法承受这样剧烈的状态变化,心情状态可能突然就低落下来。

还有一个原因是现在很多地方的青少年生活条件都非常好,所以他们就丧失了对“学习的意义”的追寻。没有匮乏感的时候,他就没有动力,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也没有足够的动力去克服,就像前几年我们说的空心病一样,所以“存在主义的虚无感”让很多的孩子在面对一些困难的时候,很轻易地选择放弃。

关于青少年自杀的美剧《十三个原因》在Netflix播出后,引起了巨大的争议。

硬核读书会:

您提到老年人,为什么在中国老年人会有这样高的自杀率,和涂尔干的利他型自杀——自己的存在是一个负担——来解释,可以吗?

攸佳宁:其实不仅是中国,全世界范围都是这样,美国也是这样。

抑郁症最核心的一个症状就是觉得自己没有价值。因为没有价值,所以才觉得自己做什么都不行,对周围一切丧失了兴趣。老年人就是最容易觉得自己没有价值的一个群体。

在美国,老年人退休以后是自己生活的,他们不需要帮忙带孙子孙女,美国是非常原子化的家庭。这种因在生活上没有与家人紧密联系产生的孤独感,会让老年人的自杀率比年轻人更高。

日本NHK的纪录片《老后破产》中,就记录了日本老年人面临的困境,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同名书籍。

无法回避的社交媒体,如何塑造了抑郁症?

硬核读书会:很多家庭的矛盾起源于青少年玩手机,但是成年人也是把手机当成了一个离不开的“外置器官”。新科技和社交媒体对人的心理有很深刻的影响,在抑郁症的历史当中是没有出现过这样的情况的。我们应当怎样去面对社交媒体的影响?

攸佳宁:社交媒体是不能回避的,它已经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在我们接收信息、了解时事、学习等等都是从中进行的。

但是现在信息的渠道实在太多了,我们就必须有选择和分辨的能力。可是对于很多的孩子来说,他们不具备这个能力。

现在很多的社交媒体是根据我们以往的点击喜好来推送信息的。我喜好垃圾信息,它就给我推荐,这样我永远都接触不了高质量的信息。我喜欢高质量的信息,就一直给我推荐高质量的信息,我就越来越好,这会造成进一步的社会分层。

郑薇:有一个说法是资本主义导致了抑郁症。

高度信息化改变了人的社会关系,使人愈感孤立、隔离,信息的发达不仅对于个人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对我们的情感生活也有很大的影响。

当下价值观的多元化迫使我们去寻找同类,同时使圈子越来越被分散、越来越小。导致大家用社交媒体的过程中,有忽略近距离(最亲密的关系)的关系,重视远距离的关系的倾向。

在远离近距离的关系的同时,它是会衰弱的。社交网络妨碍我们的情感,然后也会削弱我们去排解压力的能力。

攸佳宁:这里我有点不同的看法。社交媒体拉远亲密的人之间的关系,但我们都知道,面对面交流一定是比远距离拿着手机交流效率要更高的,为什么一个人他要舍近求远呢?

为什么我们心情不好,不跟我的父母倾诉,而要跟网友倾诉呢?是因为我觉得父母不能给予我需要的那种信任和理解,所以我才要跟网友倾诉。

我们的孩子抱着手机和网友聊天,但孩子不是因为交网友而跟父母疏远,是因为他觉得父母不能理解、不能给他情感的支持,他才要去上网找网友的。就算没有网友,孩子也未必能跟父母交心。

另外一点是,西方资本主义兴起之后,抑郁症才被系统地“发明"出来。

抑郁症有很多症状,最核心的症状是感觉丧失了自身的价值。这就和个人如何处理看待自身,如何处理外部世界的事情相关了。

如果你自己可以决定自己怎么想的话,你就有了选择的权利,选择抑郁症,或是远离它。现在的资本主义,别的不说,但至少生产力高度发达,让我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我们想过怎样的生活。

《正午之魔》的作者安德鲁·所罗门记录了他与抑郁症抗争的过程。

硬核读书会:抑郁症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高低是否有一个必然的联系呢?这是不是一个很中产的问题,应该怎么去看待它?

攸佳宁:我觉得它不能说是一个中产的问题,抛开社会上的地位和阶层,任何人都有可能出现抑郁状态。富人们也有很多我们想象不到的烦恼。包括社会阶层第一阶的人、中产阶级的人也是一样的,每个阶层的人都有自己的烦恼。

尤其是现在社交媒体的发达,让小镇青年也可以看得到大城市的年轻人过什么样的日子。从人文主义的角度来讲,当你看到了很多外面世界五光十色的华丽,你的理想定得特别高,但是现实自我远远达不到理想自我的时候,就有可能产生绝望变得抑郁了。

美国前总统林肯生前一直受到抑郁症的困扰。图/维基百科

面对抑郁症,我们应当怎么做

硬核读书会:如果我们有了抑郁情绪或者有抑郁症,应该怎么去面对它?或者说如果我们的朋友有抑郁症的话,我们应该怎么样去帮助他?

攸佳宁:关于抑郁症的治疗,最好的方法肯定是针对它的成因来进行治疗。发现一个疾病、障碍的原因,再针对它的成因来进行治疗,是最有效果的方法。

第二个就是对症下药,通过药物的手段去治疗。

我们的大脑当中有一种神经递质叫做血清素,它是一种神经传递物质,是神经细胞之间用来传递信息的一种渠道。它可以影响人的胃口、食欲、性欲及情绪。有研究发现得了抑郁症的人,他们大脑当中血清素的水平是比较低的。

针对这些症状也研制了不同种类的抗精神疾病抗抑郁症的药物,比如说现在最常用的,就是百忧解。

百忧解胶囊。图/维基百科

但是血清素与抑郁症之间的具体联系仍然在研究当中,我们只是发现有抑郁症的人血清素含量比较低,至于是血清素低造成了抑郁症,还是抑郁症造成了血清素的降低,现在还没有科学的定论。

第三个就是我们看到得抑郁症的人大部分都会失眠和精力不好,以及食欲不振等。针对这些问题,最主要的是要让患者动起来,吃下去。

心理咨询里面当然有很多的方法,比如说精神分析里的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咨询师他会帮你去分析一件事情,去改变你的认知。但是这种疗法中最关键的,是患者在与咨询师聊完之后,回去做艰苦的改变,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这是很痛苦的一件事,但是这种“痛苦”是让人走出抑郁的必经之路。这些痛苦会激发你的动机,经历最初阶段后,你会慢慢开始觉得这件事情其实也没有那么痛苦——这和健身是类似的。在这个过程中,当患者努力过后看到自己的改变,会发现自己其实也不是没有价值,这时,抑郁的状态会逐渐减轻。

*题图为《云图》剧照。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