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手工制作一件中国甲胄?我在这里找到了答案

如何手工制作一件中国甲胄?我在这里找到了答案

本 文 约 4780 字

阅 读 需 要 13 min

“做铠甲是一件很枯燥的事,很多人想学,就要从最基础的开始——札甲。

札,是将一片片甲片横排像书札一样连接起来。札成书排之后,又要将几排札竖着连在一起称为旅,甲片通过札旅相序的方式连接在一起的铠甲简称为札甲……”

作为一个古代战争史爱好者,铠甲的魅力是难以言喻的,无论是华丽的外观,还是一副甲胄所隐含的冷兵器时代不断嬗变的科技与审美,翻越有关铠甲的历史,也不免会想象有一天能像游戏中那样,身着铠甲叱咤战场……更想不到现实生活中已经有人付诸实践,对照着浩瀚史料开始复原中国古代铠甲。

陈凯,江湖人称“殿前司-胖虎”,就是复原铠甲的爱好者之一。

陈凯(殿前司-胖虎)在抖音中演示如何制作札甲的科普视频

文首的这段手工制作札甲的步骤,正来自于他抖音账号上的科普视频。

铠甲填补了他心里的一块

陈凯对铠甲的兴趣,源于游戏,欧洲骑士、日本武士铠甲熠熠生辉,让他不禁思考,中国历史悠久,文明璀璨,古人的铠甲都在哪里?

瓦萨王朝古斯塔夫一世的铠甲,制作于公元1540年左右

古语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甲胄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意义举足轻重。

屈原在《九歌·国殇》中就曾描写过“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先秦时期甲已经是古代武士常备的防护装具。随着冶铁技术的进步,西汉时期,铁甲出现逐渐代替皮甲,进而有了“铠”“甲”之分。铠甲的形制和编缀方式随着不同朝代的应用而改变。

秦兵马俑大多身着胸甲,用于抵挡剑、戟等突刺型武器的伤害

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门阀掌握政治经济命脉,豪族地主拥有人身关系依附很强的部曲私兵,配置以精良装备与武器,相应的以重装骑兵“甲骑具装”出现,如由一片胸甲一片背甲组成的两当铠,于肩上用带扣连,腰上束带,便于骑兵使用。人铠之外,还有马铠,官渡之战中面对装备精良的袁绍军,曹操就曾又是羡慕又是嫉妒地感慨,“袁本初铠万领,吾大铠二十领,本初马铠三百具,吾不能有十具……” (《太平御览·魏武军策令》) 可见东汉末年已装备马铠,尽管仍是少数,仍能反映出当时制铠技术的发展。

西晋的马当胸和东晋南北朝的甲骑具装,分别为壁画、陶俑的线稿(《中国古代的甲胄》杨泓 著)

此外,更出名的还有明光铠,在北齐与北周于邙山的一次战斗中,北周将领蔡祐就身着这种防护能力较强的明光铠,“祐时著明光铁铠,所向无前。敌人咸曰:‘此是铁猛兽也 ’,皆遽避之。”曰之“明光”是因为这种铠甲的胸前和背后都有大型的像镜子一样的金属圆护,太阳照射下发“明光”,因而得名。明光铠的制式对隋唐甲胄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唐六典》中记载了唐十三铠,位列第一的就是它。不过即便是到了唐代,这种明光铠也难以广泛应用,制作时间长,用料珍贵,花费不菲都不是一般士兵能够承受的,不过明光铠的制式也对后来甲胄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经过南北朝的融合过渡,唐宋甲胄兼容并包,十分多元,如唐代还曾流行以布、绢制作,外表华美、供仪仗使用的装饰性铠甲。此外,甲具的制作也更加制度化,质量管控严格。唐廷设立“甲署坊”,经过五代乱,北宋初年为了完成统一更设立南、北坊专制武器装备,两坊之下更有细分门类,宋太祖赵匡胤还亲自督查武器制作情况,还让人主持编纂了官修兵书《武经总要》,成为今人研究铠甲的重要历史资料 。

唐代披铠骑兵,敦煌156窟张议潮出行图壁画局部,敦煌文物研究所(《中国古代的甲胄》杨泓 著)

尽管到了中后期,朝廷趋于保守,疏于军事整备,直到宋神宗时期,由王安石主持重整军备才又有了新的发展,后者还曾推荐《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监管军器监,研究冷锻、热锻工艺以制造“柔薄而韧”的铁甲,据记载当时的镇戎军有一副此类铁甲,强弩距离五十步射,都射不进去,可见其精坚。至此,古代铠甲的制作工艺可以说达到了极致。

然而这一“顶点”,也是铠甲制造衰落的起点。火器的使用,使得铠甲逐渐无“用武之地”,《梦溪笔谈》《武经总要》中都已经有关于火药配方的记录。随着火器的威力增长,铁质铠甲的笨重已经难以适应战场上灵活机动的需要。因此明代甲胄开始为自己适当“减重”,而且随着棉花的传入以及纺织技术的广泛应用,棉甲出现,或是以棉胆为底铁制甲片缀于其上,或是外层以棉布包裹,内里固定铁片。在火器发展初期尚且有所抵挡,然而到了19世纪前后,再坚硬的铠甲也是枉然。

《武经总要》中记载的甲胄图样

一部甲胄史堪称古代战争发展史的缩影,一件铠甲则是凝练了这段历史的底片,值得后人反复观瞻。

正是被甲胄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与历史底蕴所俘获,陈凯沉浸在史籍资料中寻找铠甲的身影。

然而,翻遍能找到的各种资料,从考古记载、出土文物到历史文献壁画雕塑,发现古代铠甲在当代生活中几无痕迹,今人只能在博物馆中与古代铠甲隔窗相望,身边也鲜少有人研究甚至复原铠甲。

既然找不到,那就自己动手,陈凯决定着手研究、复原中国传统铠甲。

陈凯制作的宋代步人甲(图源:抖音@殿前司-胖虎)

困难也是显而易见的,作为新手他只能依照史籍以及现有的研究资料慢慢摸索。在样式繁多、各个朝代的甲胄中选定要复原的铠甲,拆分铠甲的结构,研究每一部分的意义与作用,剖析铠甲连接的方式,如何制作书中没有提到的结构,摸索如何用绳子编齐铠甲,查资料,反复试错……陈凯如古代匠人一般,只不过他还要带着“结果”去反推过程。

做到一半又要拆掉重做十分常见。

直到2014年,陈凯做出了他第一套铠甲——宋代札甲。

看着最终的成品,陈凯感慨心中空落落的一块被填补了起来,也为他日后放弃稳定生活,转而专心复原制作铠甲下定了决心。

他组织发起了铠甲爱好者社团“殿前司”,关掉盈利还不错的手机店,成为一名全职的铠甲制作者。从爱好出发又精益求精,陈凯要做的铠甲不仅仅是从外貌上复原传统铠甲,还追求其实用性——能如真的铠甲一般具有防护力,且便于穿着行动。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铠甲

铠甲越做越专业,陈凯还参与了《长安十二时辰》中的铠甲制作与设计,为《清平乐》提供复原铠甲作为道具。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他觉得影视剧中的铠甲与真正的铠甲差距仍然甚远。2018年陈凯注册了抖音账号:殿前司-胖虎,他想把存在于壁画、史籍里的甲胄用短视频的方式“激活”,重新回到大众的视野。

他的抖音账号现在就像是一个甲胄知识小百科,粉丝好奇铠甲的重量、穿铠甲如何反手握枪、札甲是否容易散……几乎在这里都能找到答案。

陈凯抖音上的铠甲科普

今年疫情期间,他还在抖音开直播,常与网友“聊嗨”而忘记时间。这份对甲胄的热爱也感染了更多的人去关注中国甲胄文化,大家或是出于欣赏甲胄之美,或是想要自己动手制作,或是渴望了解背后的历史文化知识,总之都通过这个小小的屏幕得以交流。

大家看得见陈凯,也看见了甲胄。

一只壶装着她的小世界

木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为江南古镇染上一层朦胧,蜀山南街上的砖木小楼也比平日增添了不少氤氲之色,雨水顺着屋檐一颗追着一颗推攘着落下,窗边煮茶的陶炉咕嘟作响,茶香悠远,时间如纯净的水流从一只小巧的紫砂壶中缓缓流出。

抖音@南街壶娘

这个场景并非是某个江南水乡的宣传片片段,而是95后女生周艺的生活日常。用“将日子过成诗”来形容并不过分,甚至是许多人心中理想生活的模样。不过周艺的生活远不止步于此。

除了江南姑娘之外,周艺还是宜兴有名的紫砂壶手艺人,人称“南街壶娘”。

与陈凯所痴迷的铠甲文化不同,紫砂壶的历史更具有文人色彩。传说苏轼嗜好喝茶,十分讲究,尤好宜兴出产的阳羡唐贡茶,烹茶则要金沙泉水,以桑树叶做柴烧火烹茶,壶则讲究用宜兴上乘的紫砂壶。

清代陈鸣远款紫砂干果洗,现藏于苏州博物馆

尽管只是传说,却与宜兴紫砂壶的文雅秀气相得益彰。宜兴紫砂陶技艺是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代的一种民间传统制陶技艺,历史悠远。它以特产于宜兴的一种具有特殊团粒结构和双重气孔结构的紫砂泥料为原料,采用上百种自制工具,经过打泥片、拍打身桶 (圆器) 、镶接身筒 (方器) 或镶接与雕塑结合 (花器) 、表面修光、陶刻装饰等步骤最终完成陶制品。

其中,以宜兴紫砂陶制成的茗壶尤为出名。因为内外均不施釉,纯天然的质地和机理,透气性尤佳,成为古人喝茶用具的首选之一,饮茶兼具养壶之道,而壶身往往会根据饮茶者的爱好而添加题字或是小画于其上,更添文人气。

周艺的父亲也是当地有名的紫砂壶手艺传承人,她从小耳濡目染,也爱上了制壶。不过与父辈不尽相同,周艺不仅想把紫砂壶的手艺宣传出去,她更想让年轻人爱上紫砂壶,让紫砂壶成为生活的增色,大胆地将许多年轻人喜爱的元素添加于壶身之上,如憨态可掬卧于壶盖的小猫,让人饮茶之余更平添一丝意趣。

正是靠着这样的巧思,周艺还将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与热爱拍成视频,放到抖音账号上,收获了大量粉丝。有的时候她一边烹着壶茶,一边介绍紫砂壶的历史,有时只是分享窗外的景色,妈妈做的家常小菜,场景内容都是江南小镇的日常,观看的人往往看着看着就忘记自己置身何处,仿佛真的要跟着周艺一起,欢快地穿过小街,于夜晚与好友约一壶茶去。

江南小镇意趣十足的生活与周艺手中的紫砂壶的气质以及这些日常视频融为一体,看着舒服惬意。

正如许多紫砂壶制壶大师所说,分辨紫砂壶的好坏,无关做工、壶身或是壶盖,看着舒服就是好。后工业时代,人的技术力量消灭了意外的可能性,温度、时间、甚至“灵魂”都是可控的,这让紫砂壶的手艺传承显得更难得,因为它仍然信仰人本身。专注于人,就要专注于生活本身。

在抖音上“出名”后,因为周艺爱上紫砂壶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很多来自全国各地,乃至来自海外的粉丝,都慕名而来去体验紫砂壶制作的过程。

周艺在抖音上发布的这些生活片段,通过小小的屏幕将江南小镇的日子带入千千万万人的心里,每一把紫砂壶也会成为饮茶者手中寄托着不同向往的小世界。

人们看见了周艺,看到了宜兴紫砂壶。

无论是殿前司-胖虎陈凯还是南街壶娘周艺,都让我们惊喜地发现,历史传承离我们的距离并不遥远,在后工业时代,仍然有那么一批人发现了传统手艺的魅力,并且用热爱将它传递给更多人,而抖音也在发挥平台的优势,让更多人看见这些手艺传承人,发现传统手艺之美。

2017年,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发布《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提出对具备一定传承基础和生产规模、有发展前景、有助于带动就业的传统工艺项目,建立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予以重点支持。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抖音推出“看见手艺”计划,招募非遗名家,更希望能够让社会更多人看到那么默默坚持且此前不曾受关注的民间手艺人。传统手艺与视频的结合,改变的不仅仅是展示的形式,对于观者而言也是一次沉浸式的体验、知识性的发现。更多人从直播与短视频中了解到了传统手艺的魅力所在,制作过程清晰,知识讲解明确,作品展现生动。民间手艺的传承与现代新传播形式的结合,正如每一位年轻手艺传承者一样,拥抱科技与未来。

陈铠与周艺的故事就是当下许多手艺人的写照,他们不愿意故步自封于自己的小世界中,而是要与更多人产生联系、引起共鸣、分享心中的那份热爱与坚持。而收到关注之外能有收入,反哺这份事业,有自信能够靠着这份热爱继续传承,才是非遗以及众多手艺人能够坚持一同营造良性文化环境的重点所在。让这些手艺不再只是被观看,而是能够触摸到、用起来,才能让曾经的变成现在的,赋予生命力,历久而弥新。

去年3月,抖音就曾发起“非遗合伙人”项目,让40多位非遗传承人获得粉丝与收入,今年,抖音还将为更多手艺人提供全方位支持,以快速认证、流量扶持、运营指导、变现资源推荐等其他权益,目标是在未来一年,让超过1000位手艺人,实现年入百万,过上更好的生活。

传承匠心,见证美好。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