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乡愁,全在地铁站名里了
文化读书
文化读书 > 读书 > 正文

北京的乡愁,全在地铁站名里了

1969年10月1日,北京首条地下铁道竣工通车,1971年1月15日投入运营,从此,北京有了地铁,这也是中国建成的第一条地下铁道。

如今,半个世纪过去,北京的轨道交通线路可谓四通八达。截至2019年底,北京轨道交通运营线路已达22条(含磁悬浮S1线和现代有轨电车西郊线),总长度近700公里,线路覆盖北京市12个市辖区,日均客运量达上千万人次,地铁已成为人们出行最为快速、便捷、环保和安全的交通工具。

北京的乡愁,全在地铁站名里了

北京是有着30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都,而作为标志性称谓的地名,则伴随着北京的发展而发展,变化而变化。北京的地名不但由来已久,且涵盖范围广泛,独具地方特色。地铁车站的命名可以说是北京地名文化的延续,是地铁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

命名车站很大限度地采用了许多老地名,甚至是几近消失的地名。 它们是历史,也是文化,既通俗,又易记,是老北京留下的为数不多的历史符号。

可以说以老地名命名地铁站名,是北京地铁站名的一大特色,也是“记住乡愁”的一种形式,而“乡愁”是铭记历史的精神坐标。北京的许多地名已传承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尽管许多景观与风物几近消失,但人们对它们依旧眷恋,那挥之不去的乡愁镌刻在记忆之中。如今,北京的许多地名以“地铁站名”的方式被保留下来,既是留住了“根”,也是北京文化的传承。

01 莲花桥站

莲花池是北京城的发祥地,故有“先有莲花池,后有北京城”之说。

辽天庆五年,即金收国元年(1115 年),金定都于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称“上京会宁府”。金天德元年(1149 年),海陵王完颜亮成为金朝第四位皇帝,他主张迁都燕京( 今北京),但遭到大多数官员的反对。为给迁都制造舆论,他在上京栽了200 棵莲花,都未成活。这里有何道理?他的亲信逢迎道:“自古江南为橘,江北为枳,非种者不能栽,盖地势也。上京地寒,唯燕京地暖,可栽莲。”金贞元元年(115 3年),完颜亮在辽代燕京城旧址,即西湖畔(今北京城区东南部广安门一带),建成金中都,并命名为“中都大兴府”。迁都后,又诏令在西湖大量种植荷花,并将其更名为“莲花池”。

金中都城与明清北京城位置对照图

金中都城与明清北京城位置对照图

据《北京的桥》记载:历史上莲花池曾称“西湖”和“ 太湖”, 《水经注》称该湖“ 东西二里,南北三里,盖燕之旧池也”。莲花池是辽、金都城用水的主要。西湖水主要来自地下涌泉,湖水东南流经辽南京城西、南护城河,这段河就是今天广安门外流经甘石桥的莲花池。金中都改造辽南京城时,辽城西、南护城河成为金中都城的内河,为大内的太液池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元代都城迁往东北部,至明代时水面还很大。清代以后莲花池淤积严重,湖面逐渐缩小。

湖岸上的土山被窑场烧成了砖,由此地下水位下降,到20 世纪70 年代湖底彻底干涸。1982 年辟为莲花池公园,2000 年12 月一期工程完工后对外开放。

1994 年修建三环路时在其西北部修建了一座立交桥,称“ 莲花桥”,位于海淀区与丰台区交界处。

02 苹果园站

北京最早的地铁线路,呈东西走向,串联石景山、海淀、西城、东城、朝阳5个行政区。西起苹果园站,与6号线、S1线衔接,东至四惠东站,与八通线衔接,全长 31.04公里,设有23座车站,换乘站11座。

北京的乡愁,全在地铁站名里了

苹果园初称“苹果村”,始于明代。 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后,从山西等地移民至京畿,由此形成许多村落。这些村庄由“四署”统辖,即蕃育署、嘉蔬署、良牧署、林衡署。京 西的移民专门负责果树的栽种,谓之“果户”,由林衡署管辖。 明代《京师五城坊巷胡同 集》记载的果户村落便有鲁姑村、东安祖、上营、中营、下营、石井村、黄村、苹果村等。

永乐十四年(1416年),皇帝下诏:严禁无干人等私入御果园内。无论是皇亲国戚、 勋官重臣,敢有以身试法者,每人一律罚交九匹马、九副马鞍、九连猎鹰、九只猎犬,还 要罚缴一百两白银,一万贯宝钞。 由于林衡署果园的劳作异常繁重,果户们不堪忍受深 重的压迫,经常逃亡,大多返回山西老家。 朝廷通过捉拿、严惩等手段,治罪于果户,但 成效不大。 无奈之下,朝廷不得不做出让步,《续文献通考》载: “隆庆五年(1571年)四 月,诏免林衡署果户房号税。 ”

明朝灭亡后,苹果树被砍伐殆尽,果户被遣散,果园成了清八旗兵的演武场,康熙皇帝曾在此举行阅兵仪式。 《康熙起居注》载: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康熙皇帝在石 景山举行阅兵仪式,场面极其宏大。 民国时形成村落,称“苹果园村”,当时只有几十户 人家,此后村域逐渐扩大。

20世纪50年代首都钢铁公司在此兴建宿舍区,60年代后期修建地铁时,在此设置“苹果园站”。

03 大望路站

北京地铁一号线

北京地铁一号线

说到西大望路,不能不说北京人最为熟悉的一个地名:八王坟。

它位于西大望路西南侧,通惠河北岸。 这里曾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二子阿济格的墓地,因他在清朝初期开国诸王的排序中列为“八王”,故将他的墓地俗称为“八王坟”。

爱新觉罗·阿济格,生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为多尔衮之胞兄。清初名将,剽悍少谋,初授台吉(清代对蒙古贵族封爵名,位次辅国公),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以军功授贝勒,清崇德元年(1636年)晋封武英郡王,顺治元年(1644年)封和硕英亲王。顺治五年(1648年) 又以平西大将军督师征讨姜瓖在大同的叛乱。在九江又招降明军左梦庚部。他要求封叔王,被摄政王多尔衮拒绝。多尔衮死后,他企图摄政,被削爵幽禁赐死。其骨灰埋葬于通惠河畔一处荒凉之地,即后世所谓的“八王坟”。

康熙帝在位时开始重新重视阿济格的开国功勋。乾隆十一年(1746年),重修八王坟,规模宏大。辛亥革命后,该墓遭到严重破坏。日伪时期又多次被盗,到了1949年前后,该墓已经破败不堪,此后被建成工厂及居民区。随着东长安街向东延长,开通了八王坟到公主坟的1路汽车,由此使“ 八王坟”这个地名逐渐被人们所熟知。1965年,八王坟一度被改名为“ 建光东里”,1977年恢复原名。

北京的乡愁,全在地铁站名里了

1989年7月修建“ 复八线”,2000年12月开始修建“八通线”,即八王坟至通州( 土桥)。2000年6月“ 复八线”与原地铁1号线相连且贯通运营至四惠东站,并在八王坟附 近设站,原本称“ 八王坟站”,但有人提出异议,说“ 坟”字不雅,于是便以此站地处西大望路北段而得名“大望路站”。

04 火器营站

火器营站位于海淀区南部偏北,蓝靛厂路与蓝靛厂北路交会处南侧,长河(京密引水渠)西岸。

北京地铁十号线

北京地铁十号线

火器营是清代专门操演火器的军队,操演的火器有鸟铳、子母炮等。最早设火器营在康熙三十年(1691 年),选八旗满洲、蒙古习火器之兵,另组为营。清朝定都北京后,分设内外二营操演,在城内的为内火器营,在城外的为外火器营,即蓝靛厂火器营。

北京的乡愁,全在地铁站名里了

为加强京畿的防务,也为了给八旗火器营兵提供一个合练之地,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 年),乾隆皇帝下令在京西蓝靛厂设置外火器营。外火器营的西门和南门外各有教军场一座,西门颇大,为八旗会操练兵之地,有检阅大殿,称“演武厅”。在西门与演武厅之间路北,有北房五大楹,进门则是院落,极大,有各种房屋三十间,此处为负责全营军事训练、火器制造和发放俸米俸银的地点。营中还有专职制造炮弹、枪药和各种战斗所需的火器库,营兵平时演习弓箭、枪炮技术,并担负京师的警戒任务。

外火器营教场平面图(杨祖良临摹首都博物馆藏画)

外火器营教场平面图(杨祖良临摹首都博物馆藏画)

外火器营设立后的百余年间曾多次参战,“平准噶尔、定回部、扫金川,降、镇安南、屏卫关陇,巩固边疆”。 到了清末,火器营的武器陈旧,兵丁战斗下降,旗民饷银不能足额发放,生计日益艰难。

辛亥革命以后,旗营相继解散,逐渐变成居民区,村民以满族人居多。 “七七事变”后,日军占领了北平,也闯进了火器营,他们推倒了北面的营垣,将北边的四旗地界全部划入他们征地的范围。民国后期,旗营的绝大多数营房及其他建筑逐渐毁坏或废弃,此后形成一个巨大的村落,属四季青人民公社蓝 靛厂(远大) 大队( 村) 辖域。 2002 年以来,火器营及周边村域被拆迁改造。

05 苏州街

苏州街站位于海淀区东南部,海淀南路与苏州街交会处。

北京地铁十号线

北京地铁十号线

清代《日下旧闻考》载:“万寿寺之西路北设关门,内有长衢列肆,北达畅春园,为万寿街,居人称为苏州街。”由此可见这条古老的街道南起今天的万寿寺,北经海淀镇西侧,至畅春园。

《啸亭杂录》载: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乾隆皇帝以为圣母祝贺七十大寿为由,仿照江南街景,从万寿寺开始一直往北到海淀镇、畅春园沿线,大兴土木,建成了一条长达数里的苏式商业街,得名“买卖街”,俗称“苏州街”。“街长三里许,肆宇栉比,错落有致。五步一乐亭,十步一剧台。”各种商店均仿照苏州样式,并从姑苏城里选派商人在此经营,喧闹的街景商铺、喃喃的吴侬软语,使人好像置身于繁华的苏州街头。嘉庆五年(1800年),有“勤俭皇帝”之称的嘉庆皇帝嫌其街靡费扰民,乃罢除之。嘉庆末年,因顺天府尹蒋之照所请,每届万寿寺庙会之期,许多乡民在苏州街自由设市,由禁地逐渐变成公共市场。

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后,古朴典雅的苏州街也被焚毁。民国时因长久失修而破败不堪。直到1949年后才开始对其路面和两侧店铺进行修缮,并以倒座庙为界,分南北两段。北段楼堂店铺较多,南段两侧多为农田。1983年和1984年修建西北三环路和万泉河路时,各占其部分路段,其余之南北两段仍以“苏州街”而称,但已无昔日胜景。

06 望京站

望京站位于朝阳区北部偏西,湖光中路、宏昌路与广顺北大街交会处,可与15号线换乘。

北京地铁十五号线

北京地铁十五号线

“望京”之名由来已久。一是因望京墩而得。望京墩建于明景泰元年(1450年),当时的明王朝正处在战乱年代,北方蒙古族瓦剌部不断进犯,战事频繁。兵部尚书于谦为了加强北京城防,便奏请皇上:“京城四面,因无墩台瞭望,寇至不能知其远近及下营处,卒难提备,可用四面离城一二十里或三十里筑立墩台,以便瞭望。”景泰皇帝朱祁钰马上恩准,不久便在京城周边地区筑起多座瞭望敌情的墩台。当时“墩高三丈,阔十二丈”,日夜有重兵看守。据说天气晴好时站在高台上能够望见东直门的城楼,也称“望京墩”。明朝灭亡后,望京墩逐渐荒废。

明代以前望京墩附近曾有一个小村子,明后期逐渐扩大,并分为南北两个村子,北面的村子较大,叫“大望京”;南面的村子较小,叫“小望京”。两村以一条小河相隔,“大望京”居东,“小望京”居西,此后其“望京”之名延续了几百年。

二是说“望京”二字为乾隆皇帝所赐。 相传有一次乾隆皇帝到承德避暑山庄时路过此处,当时天气炎热,他便走到路边一个高坡处的茶摊上喝茶。当他站在高坡上朝西南方瞭望时,隐隐约约地看见了一个城楼,便问随行太监那是什么城。太监看了看,便说是东直门城楼。乾隆一听很高兴,想不到此地离京城这样远还能看到,于是即兴赐名为“望京”,从此附近的村落被称为“望京村”。

如今望京住宅区的大部分区域不属于历史上的望京村,而属来广营乡和将台乡所辖,真正的望京村在其东部,也即京顺路(京密路)旁。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