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出生顺序会决定孩子的性格

为什么出生顺序会决定孩子的性格

人的行为都有一定的目的,有时候,我们清楚自己的行为动机,有时候不清楚。每个人都问过自己这样的问题:“我为什么这样做?”这时候,我们对自己的行为动机很迷惑。我们知道自己的行为有动机,只是往往对这个动机没有主动意识,孩子也一样。

孩子是社会的产物,他最强烈的心理动机就是希望有归属感。孩子是否有安全感基于他有没有归属感,这是他的基本需求。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获得自己的定位。

从婴儿期开始,他就忙着用各种方法确定他是家里的一分子。通过观察和一次次行为的成功,他能够确定——不是通过言语的方式,但是很明确——“噢!这样能让我有归属感,这样能让我受到关注”。他选择用这些方式去满足他的基本需求。这个方式便成为既定目标,进而形成他的行为基础,也就是他的动机。

所有他用来寻找自身价值感的方法,都是他通过直觉找到的,而不是通过理智推断决定的。他从一次次的尝试和错误中学习。他会不断重复那些让他感受到自身价值和归属感的行为,而放弃让他感到不受关注和孤独的行为。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不断通过不同方式获取归属感。而成长环境则深刻影响着他的方式。

孩子成长的环境包括内在环境和外部环境。 内部环境就是他的天性。他们观察、学习,接受各种信息,进行自己的理解和解释。通过一次次的经验,包括成功和失败,他们对自己的内在环境进行认知和调整。

在孩子学习应付自己的内在环境的同时,他和外部环境也有了接触。婴儿的第一个微笑,就是他对外部环境的第一个反应和互动。他察觉到自己微笑时,周围人给予他的表扬 和鼓励; 并发现,当他用微笑回应别人的微笑时,感到很愉悦。 这样,他认知内在环境和协调外部环境的能力同时增强。 同样道理,当他遇到阻碍,他可能也会调整或放弃。

在外部环境中,有一点与我们今天说的“出生顺序”密切相关。那就是“家庭星座”,它关系到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

当父母有了孩子,就出现了复杂的家庭关系。这个婴儿是独生子,他处在接收父母关注的一端。而父母处在给予这个独生子关注的一端。三个人发展出非常明确的“给予和接收”的关系及行为模式——非常典型的相互影响。

第二个孩子出生了,原有的三人组合变了。“小皇帝”突然被废黜了,他不明白谁导致了这个情况,但他现在必须面对自己的家庭地位的变化,对“篡位者”和允许改变发生的爸爸妈妈表明自己的立场。新成员加入了这个“关系网”。新成员是个婴儿,第一个孩子发现,非常有必要重新确立自己的地位——他是年长的孩子。另外一方面,新来的婴儿发现自己的地位是“家里的小宝宝”。然而,因为有哥哥,这个小宝宝的地位和第一个孩子曾经的“小宝宝地位”具有不同的意义。

第三个孩子出生了,每个人在家庭中的位置又变了。爸爸妈妈现在有了三个孩子。老大曾经被“废黜”,现在轮到老二被“废黜”了。老二现在发现,自己被夹在中间——在老大和新生婴儿之间。随着每个新生儿的出现就会因为新的互动方式和新的行为模式而呈现出新面貌。这就是同一个家庭的孩子个性不尽相同的原因。

童年的理解和决定,会留下终生印象。通常,大多数家庭里都存在明显的竞争现象,尤其是老大和老二之间,他们会刺激对方朝相反的方向发展,如果父母常用两个孩子作对比,误以为这个方法可以刺激孩子们更加努力,实际上会更糟糕。孩子们会背道而驰:他们会很气馁地将这个对比的领域割让给较成功的一方,然后自己选择相反的方向。老大在某个方面成功,老二就会把这个领域视为“被占领区”,转而发展完全相反的方面。

每个成员的行为模式,由他们对自己家庭位置的想法来决定。同时,每个人的行为模式又微妙地影响着其他人的行为。每个孩子的行为都是在给其他孩子提出问题:我要对他的行为做何种应对?孩子们的决定,取决于他们怎么诠释自己的地位和其他孩子的表现。如果这个诠释是错误的——很多情况的确如此——错误观念就形成了。如果父母察觉到这些错误观念(不幸的是大多数父母很少注意到孩子行为背后的观念),他们就能够引导孩子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决定。

如果一个家庭中成员们普遍重视强壮的男性气质,那么生活在中间的女孩就有可能去和哥哥及弟弟竞争,可能会发展成“男人婆”,甚至比哥哥和弟弟更男孩气。 同理,如果一个全是女儿的家庭中父母对没有儿子感到遗憾,那么其中一个女儿可能会表现得像个男孩子而让父母高兴。而如果中间的是唯一的男孩,则会出现几种不同的情况:有可能他因为自己的性别,从姐姐妹妹中脱颖而出,不会因为是中间的孩子而受气或逊色。

但是,如果家里妈妈比较强势,这个中间的孩子就会感受到妈妈对懦弱的爸爸的不屑,他会觉得自己处境困难,容易逃避,认为男性不值一提。他也有可能站在妈妈一边,也对爸爸强势,发展成大男子主义;他还有可能和爸爸联手,用微妙的行为反击妈妈以及她的权威。他会朝着哪种方向成长,取决于他对自己家庭地位的诠释以及潜意识的决定。

独生子的情况是另一种困境。这是个活在大人世界里的孩子,仿佛是被巨人包围的小矮人。 他没有兄弟姐妹能让他发展和同龄人的关系,那么他的目标很可能是取悦或变相操纵成人。他可能会发展出大人的看法,理解力早熟,他总是“踮起脚尖走路”,希望达到大人的高度;他还有可能会是一个永远没机会长大的婴儿,总在大人之下。他和其他孩子的关系容易紧张和不稳定。他不懂得怎么了解其他孩子,而其他孩子可能会觉得他是个“胆小鬼”。除非他很小就经常和其他孩子相处,否则他很难发展出孩子群体的归属感。

事实上,没有所谓的“最理想的子女数量”。 不论一个家庭有多少个孩子,都会有自己家的问题。这些问题是由家庭全体以及每个成员如何诠释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产生的。不论家里有多少个成员,都会相互影响。没有某个因素是影响孩子成长的决定性因素,孩子们相互之间的影响又反过来影响父母。每个人都对自己和其他人的发展有主动的影响,孩子对外部环境的反应各不相同,因此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律,能够让父母提前预测。然而如果父母能够对“家庭星座”的情形有主动的意识,就会理解以前的困惑。敏锐的观察能够给人意想不到的领悟。当我们明白了为什么,我们就能应付自如了。

因为家庭成员性格不同引起的不论是难题还是挑战,如果家人致力于和谐的家庭气氛,这些问题都可以得到改善。

没有所谓的完美关系,我们需要的是有所进步而不是完美。假如父母中的一方明白“中间孩子”产生了被冷落的感觉,那么妈妈(或爸爸)就可以按照这个线索帮助这个孩子,用适合的方式做出努力,找到自己的正确定位。假如父母中的一方知道老大因为老二的飞速进步而感到灰心丧气,那么妈妈(或爸爸)就能寻找机会增加对老大的激励,让他重拾信心。假如父母中的一方了解到最小的孩子有可能通过拐弯抹角的操纵,让全家人为自己服务,那么妈妈(或爸爸)就能帮助他逐渐理解他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取得成就感和生存意义,而不是通过让别人替自己做事这种方式。

孩子对自己在“家庭星座”中的位置的判断和相应的反应,就像人类的创造力一样无限。敏感细心的父母可以观察家里的状况,并问问自己:“我的孩子对他所处的状况有什么 想法和信念? ”很多时候,我们成人容易想当然地把自己处在同样情况下的所想所为套用在孩子身上,而不去站在他们的角度体会孩子自己的行为逻辑。

本文节选自

《孩子:挑战》

作者: [美]鲁道夫·德雷克斯 / [美]薇姬·索尔兹

出版社: 天地出版社

原作名: Children:The Challenge

译者: 甄颖

出版年: 2020-10

编辑 | 杏花村

主编 | 魏冰心

图片 | 网络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