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成为急切的作家,也不要成为急切的读者

不要成为急切的作家,也不要成为急切的读者

如今的读者,跟作家一样急切。他们附着在各种电子媒介上,用表情符号的方式发出昂昂或嗤嗤的声响。我希望用这本随笔集提醒自己,不要成为那样的作家,也不要成为那样的读者。

——作家、书评人西闪《普通读者》

不要成为急切的作家,也不要成为急切的读者

01 好小说不适合改编成电影电视,好的小说家最好也要远离荧屏

听一个影视行当的“金牌”编剧讲:“只有傻瓜才会去改编《红楼梦》。”大概意思的话王朔也说过。王朔曾经想写本与《红楼梦》一争高低的书,至今还没成功,但他的确特别崇拜《红楼梦》。不过那个编剧讲得很实在,也并非想学王朔,他只是从多年影视创作的经验得出了这个结论。

一流的文学作品要拍出一流的电影电视很难,基本上不可能。这一点似乎无须证明。相反,二流的小说倒常常拍出一流的影视作品。 比如《肖申克的救赎》,那是一部激动人心的电影,可是老实讲史蒂芬·金 (Stephen King) 的原著真是不怎么样。 像同年挤掉《肖申克的救赎》拿到奥斯卡小金人的《阿甘正传》,其原著在当时也被批得体无完肤。 一个评论家说,在温斯顿·格鲁姆(Winston Groom)的小说里,阿甘不过是一个讽刺卡通,“当小说企图以人性的悲剧来感动我们时,就开始荒腔走板了”。 这话要是让阿甘的观众们听见还不恼死? 国内的作品,像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算得上杰作,可是一到电视剧中就立刻连跌数级,相当不堪。 当一个白白净净的卷发“孙少平”出现在电视里,你必会为逝去的路遥不值。

孙少平,《平凡的世界》

孙少平,《平凡的世界》

将影视转换成文字则是时下流行的营销方式,国内好多电视剧都和小说套着发行。我曾经翻过几本,那叫小说真是难为了汉字。我也读过岩井俊二的小说《情书》,和他的同名电影相比,怎一个烂字了得。

文学与影视的艰难转换大概是彼此不同的性质所决定的。前者与读者的共鸣靠的是想象力,而后者更强调观众的感受力,二者没有高下之分,却有天壤之别。也许,二流小说有某些恰好符合影视要求的要素亦未可知。比如节奏,比如单纯,再比如通俗。

毛姆的小说是比较通俗的。可电影《面纱》改编自他的同名小说,照样一塌糊涂。用“改编”二字简直是高抬了编剧,毋宁说那是彻头彻尾的“阉割”。在电影里,“面纱”之后是俗套的爱情故事。而在毛姆那里,揭开“面纱”,本是为了暴露中产阶级的虚荣以及宗教的虚伪。

讲到毛姆的例子,似乎已经跑了题,那就干脆跑远点。好小说不适合改编成电影电视,好的小说家最好也要远离荧屏。把曾经炒得很热的国内小说排排序,我觉得李锐的小说《太平风物》倒是很值得改编成影视。如果能上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做成一系列栏目剧,天天播,年年放,铸成一口警世钟,说不定能为降低犯罪率做出一些贡献呢。

李锐,《太平风物》

李锐,《太平风物》

02 一本书扔得痛快不痛快,关键是看它给你带来多大的愤怒

和一群熟人吃饭。席间有人热情地对我说:“我又新出了一本书,改天我拿来送给你。”连声称谢,心中却有点愧疚。他送了好几本得意之作给我,而今恐怕都已化为纸浆了。

他哪里知道,我有一个羞于启齿的习惯,那就是扔书。这个毛病是怎么养成的,不知道,估计和长时间居无定所有关。毛病一旦养成,就很难改变了。而今书架上的书往往就那么几百本,数量基本恒定,书名经常变换。

扔书之后自然痛快,可是扔的那一刻还是会犹豫不决。买书向来谨慎,手里有的书大多还算物有所值。一本书扔出手,要么是与我性情不合,要么是志趣全然相左,且营养不多。

扔掉了余杰所有的书。这是我记得的最快意的一段经历。还有什么比得上直接把一个秃子的假发扯掉更残忍也更痛快的事情呢?

我也扔掉了所有周国平的书。感谢他曾经在我的中学时代像一个假圣人那样得到我的崇拜,使我不至于像我的同学们那样成为少年犯。

我还应该扔掉几本董桥的书。陈子善编的那本《董桥文录》最值得一扔。董先生那自以为通透的文字,和纸浆是有相似之处的。扔。

印象中契诃夫、屠格涅夫很适合扔,顺手。这二位老人家被中国的翻译家们千般折磨,被中年作家们榨尽血汗,早不成人样了。扔。

至于《科学的历史》《宽容插图本》等等书籍,分量够沉,扔起来更有快感。如今的书商太聪明了,变了方儿地炒冷饭。把几块钱的东西做成几百页的厚本子,价格嘛,当然是以前的N倍。实际呢,除了字体放大外,无非就是在书里加一些莫名其妙的图片。这样的书,只能让人把对书的爱好变成仇恨。

西门媚说,她有一次买了一本书,名字叫《遍地风流》,作者是她喜欢的阿城。哪知道拿回家翻开一看,作者不是阿城,而署名阿成。书也不叫《遍地风流》,叫《胡地风流》。她一怒,把那书就从窗户扔出去了。她说,那是她扔得最痛快的一本书,因为她太愤怒了。可见一本书扔得痛快不痛快,关键是看它给你带来多大的愤怒。

相比之下扔熟人写的、熟人送的书就没有那么痛快了。别人辛辛苦苦弄了一本书出来,也花了不少心血,本来应该好好地放在书架上,哪怕是书脊朝里,也是尊重。可是人就是这么怪,你想将某种恶心东西宽容地视同无物,那它就偏偏会成为你辗转反侧的理由。看见这样的书出现在书架上,唯有扔之方后快了。小心翼翼把别人题有什么“雅正”“斧正”以及签名的扉页撕去,那一刻简直让人产生恶魔般的快乐。

此刻浏览书架,似乎听见战栗声。

《编舟记》剧照

《编舟记》剧照

03 承认自己看不懂某本书,不是什么难为情的事情

承认自己看不懂某本书本不是什么难为情的事情。

例如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有多少人读得懂?反正我是读不懂。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有几人看得懂?好像每个字都认得,每句话似乎也能看明白,可联系上下文,我也还是不懂。

不过想到这些书虽然大名鼎鼎,但毕竟乃是空谷幽兰,凡夫俗子如我辈,并不将他们挂在嘴边,承认自己看不懂也不算太糗。但是有些书,那是非常之热门,人人都在谈论它,有如谈论自家的叔伯兄弟。这样的书我却仍是看不懂,那就有些没脸面了。

此前艾柯(Umberto Eco)访问中国,随之而来是不断推陈出新的艾柯著作。再版、加印,书店里艾柯的名字俯拾皆是,为了跟风,我也买了几本。包括被不少人称颂的《误读》在内,我也没怎么看得懂。我承认,艾柯可能是博学的,但同时肯定也是极其炫技的。比他更炫技的是艾柯著作的中文翻译们。在接受采访时,艾柯就抱怨过自己的作品被翻译成各国文字,连日本人都去意大利就翻译问题向他本人讨教,唯有中文版的翻译们从来没有和他联系过。他的书看不懂,我好像也有了比较正当的理由。

翁贝托·艾柯,意大利作家、哲学家

翁贝托·艾柯,意大利作家、哲学家

与艾柯热媲美的是汉娜·阿伦特。近年,汉娜·阿伦特 (Hannah Arendt) 大有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趋势。她忽然在国内红火,其中想必有出版商的苦心,但恐怕也少不了文人的推波助澜。只是又有几人看得懂呢?

以赛亚·伯林倒是非常直率地说出了他对阿伦特的看法:“我认为她没有进行论证,没有迹象显示她有严肃的哲学思考和史学思考。她写的东西全是乱七八糟的形而上学大杂烩,甚至句与句之间没有逻辑上的关联,也没有合乎理性的或可以想象的联系。”

作为一个读者,我没有伯林式的洞见,但我仍然要说,读阿伦特的文字的确很痛苦。一本《精神生活》(The Life of Mind,又译为《心智人生》),我只翻开了第一卷《思维》就难以前行了。她几乎全然陷入了神思恍惚的冥想状态,在这种状态呈现的文字似乎需要一些神经生理学的常识才能接近。另一本《黑暗时代的人们》部分是演讲,所以比起《精神生活》要好读一些,但远没有像有些人评价的那样,达到“清明、正直而有节制”的境界。

至于阿伦特最著名的观点“罪恶的平庸”,不少人觉得说到了人类困境的深刻处,其实放在特定的现实语境之下,我也会像伯林那样从沙发上跳起来说:“那太荒谬了!”

汉娜·阿伦特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份关于平庸的恶的报告》

汉娜·阿伦特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份关于平庸的恶的报告》

04 与人谈论书,是通往风雅的捷径

首先我得承认,我是一个附庸风雅的人。风雅往往不可企及,于是附庸风雅就成了风雅本身。这并非一件令人难堪的事。起码从我三十年来长期附庸风雅的个人经验来讲,利大于弊。并且,我觉得我个人的经验有必要和大家分享,毕竟,风雅是值得附庸的。

在我看来,风雅是一种评价。一个人躲起来喝闷酒可能很傻,但是如果另有一个人闯进门来看见你在独自喝酒,那么你的行为立马就能和风雅沾上边。当然,这是一个笨办法,而且重复使用的话,评价就可能不是风雅而是脂肪肝了。同样道理,一个人踏雪寻梅本只关个人情趣,但是若没有人知道你的这个行为,那么这个行为便不能叫做风雅,只能称为衣锦夜行。可见,风雅者必须具备暴露狂的某些素质。

当然,风雅毕竟不等同于暴露。自暴其短只需要低于60的智商,而所谓风雅,显然不仅仅需要智商,还需要一些技巧。就我的经验而言,高妙的谈吐常常可以换取风雅的评价,而非同一般的谈资通常都来自于书本。所以,与人谈论书是通往风雅的捷径。可是,并不是所有的读书人都能成为风雅之士,相反,倒有不少读书人成了言辞乏味的道德家和满脑糨糊的书呆子。他们不知道哪些书才是值得谈论的。

不合时宜地谈吐也会得到别人的关注,但那只是笑柄。所以我认为风雅还具有某种时尚的特质。但是把风雅和时尚等同起来却是一个严重的错误。

有必要向所有附庸风雅者提几点忠告。第一,绝对不要谈论中国文学,尤其是当代文学。当你对身体写作发表意见的时候,你要考虑会不会被人当作器官走私者?第二,不要谈论科技和经济。大众传媒如此普及,连三轮车夫也能就土星探测以及软着陆发表看法,你又有何风雅可言呢?第三,不要谈论流行音乐。这一点,我的一个朋友深有体会。尽管人到中年的他自认为很能把握时代脉搏,还能轻松地吟唱朴树的《生如夏花》,但是还是被他七岁的儿子轻蔑地称为“老土”:他的儿子喜欢林俊杰已经快疯了。

歌手林俊杰

歌手林俊杰

那么什么样的话题可以谈呢?这里我向大家推荐几本书。我想,这些书足以把人提升到接近风雅的境界。

《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有人说,远方的诗人是一个传奇,隔壁的诗人则是一个笑话。只要熟读本雅明的这本书,我相信你和传奇之间将会产生一种隐秘的联系。

《扎根》——注意,这本《扎根》不是作家韩东的那本长篇小说,而是一个被评为“心灵远远高于才能”(爱略特语)的法国疯女人在1943年写的一本书。而韩东把他的小说题为《扎根》,正有向这个疯女人致敬的意思。他把她的《扎根》称作“他的《圣经》”。

《20世纪的书》——这是《纽约时报书评》的精选集。此书实在是附庸风雅者必看的基础书。要反复读,直到可以把其中每一篇评论化作自己的语言为止。

《多重立场》——德里达著。解构主义哲学虽然人人都搞不懂,但是其中一些基本观点还是要常常拿出来唬人的。所以这本小册子一定要看。

《通往奴役之路》——哈耶克著。一个人的姿态太重要啦。我认为,一个人的姿态决定一切。哈耶克的东西就是让你的姿态很正确。

《杜尚访谈录》——怎么样才可以让愤世嫉俗和风雅挂上钩呢?这是一本让人学习其中技巧的书。

还有几本书也应该看看,比如伯林的《反潮流》、斯特劳斯的《忧郁的热带》、萨义德的《文化与帝国主义》以及《知识分子论》。

以上所列的书单并非权威之选,而是我的个人体会。如果你有更好的点子,不妨告诉我一声。咱们共同进步,如何?

本文节选自

本文节选自

不要成为急切的作家,也不要成为急切的读者

《普通读者》

作者: 西闪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出品方:领读文化

出版年: 2017-6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