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怕生?抖腿是恶习还是疾病?

人为什么怕生?抖腿是恶习还是疾病?

01 对陌生人敏感,是为了避免得传染病

科学家就是那种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的人。 举例说, 世界各地的人似乎天生都不喜欢长相奇特的人,也不喜欢和陌生人打交道 ,这是为什么呢?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动物行为学家马克·夏勒(Mark Schaller)博士提出了一个理论。 在他看来, 人类的很多行为都是为了避免得传染病。 脸 上有瘢痕或者皮肤颜色不正常的人往往都是传染病造成的,避免和这些人接触显然在进化上是有利的。 同样,陌生人也很可能从别的部落带来某种致命的传染病,因此 大部分人似乎天生都带有某种“怕生”基因。

那么,当我们看到一个脸上有块黑疤的人之后,脑子里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化学变化?当我们看到一个陌生的面孔时,体内到底哪个基因被激活了?科学家们不可能回答出这些问题,因为他们没办法对人脑进行生化实验。他们只能旁敲侧击,通过一些间接办法验证夏勒理论的正确性。

比如,假如这个理论是正确的,那么最容易受到感染的人群应该对陌生人最敏感才对。 众所周知,为了不对胚胎发动错误的攻击,怀孕头三个月的孕妇体内的免疫系统会处于暂时 的休眠状态。 来自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卡洛斯·纳瓦雷特(Carlos Na varrete)对比了处于这一时期的孕妇和怀孕后六个月的孕妇对待外国人的态度,发现前 者往往会更“爱国”,更不能忍受外国人对美国的批评。 纳瓦雷特认为这说明处于危险期的妇女对外来物种的潜在风险更加敏感,这一点正好是夏勒博士 的理论所预期的。

夏勒博士本人曾经对世界上71个国家和地区的国民性格做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凡是那些历史上遭受严重的传染病流行的国家(比如尼日利亚和巴西),其国民性往往比那些相对安全的国家(比如瑞典和加拿大)更保守、更排外。

02 “五味”之辣,不能算是一种味觉

虽然辣椒早在6000年以前就被南美洲的原住民栽培成了农作物,但世界的其他地方直到五百多年前才首次尝到了它的味道。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回程时候顺便把辣椒带了回去,使之迅速风靡欧洲。葡萄牙人又把辣椒带到南亚,从此便一路北上,从南方进入中国,并成为中餐“五味”中的一员。

准确地说,身为“五味”之一的辣并不能算是一种味觉,而更像是一种触觉。辣椒中含有辣椒素(Capsaicin),它能作用于那些本来用于感觉“热”的神经末梢,使人产生被烫伤的错觉。英语里把“辣”叫做“热”(Hot),显然是有道理的。

测量辣椒的辣度有个指标,叫做史高维尔指标(Scoville Scale)。这是美国化学家维尔波·史高维尔(Wilbur Scoville)于1912年发明的,他用糖水稀释辣椒提取物,然后请人品尝。如果稀释到1000 倍后终于尝不到辣味了,那么该辣椒的“辣度”就是1000。后来又有人发明了测量辣椒素含量的化学方法,但史高维尔指标仍然沿用了下来。

一般人能忍受的辣椒辣度大概在1万以下,西餐中常见的红色Tabasco辣椒酱的辣度为2500~5000,而防身用辣椒喷雾器的辣度是200万!

虽说不少中国人吃菜嗜辣,川菜在世界上也很有名,但最辣的辣椒却不产在中国。南美人更喜欢吃辣椒,产自墨西哥萨维纳·哈巴内罗(Savina Habanero)的红椒曾经保持了13年的“世界辣椒冠军”头衔,它的辣度是57.7万。 2000年时,有个印度机构测量了一种产自印度东北的辣椒的辣度,得出的数值为85.5万。这种辣椒名叫Naga Jolokia,当地人叫它“鬼椒”。这个消息被美国新墨西哥州立大学的“辣椒学院”知道了,这个学院研究了一百多年辣椒, 该院院长保罗·波斯兰(Paul Bosland)想方设法搞到了几粒“鬼椒”的种子,培育了好几年,终于得到了足够的辣椒进行化验,结果令他大吃一惊,其辣度达到了1001304,几乎是原冠军的两倍。

经过多方验证,该数值准确无误。2007年2月,吉尼斯世界纪录正式把“最辣辣椒”的头衔授给了这种“鬼椒”。

培养超级辣椒是个技术含量很高的活,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辣椒只有在严酷的环境下才会产生出大量辣椒素,培育人员往往故意不给它浇水,或者用高温烘烤。做这一切的时候还必须时刻戴着手套,因为即使吹过辣椒的风都会把人辣出眼泪。

为什么要培养超级辣椒呢?除好玩以外,还有一个用处,就是提取辣椒素。辣椒素虽说可以人工合成,但成本太高。纯辣椒素的辣度是1600万,据说比金子都贵。

有实验证明,辣椒素能杀死癌细胞。美国匹兹堡大学的科学家曾经给移植了人胰腺癌细胞的小鼠喂食辣椒素,结果小鼠体内的肿瘤体积减小了一半。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科学家检验了辣椒素对付前列腺癌的能力,结果也令人满意,有80%人工培养的前列腺癌细胞都被辣椒素杀死了,而那些得了前列腺癌的小鼠体内的肿瘤体积缩小到只有原来的1/5。

火锅店老板看到这个消息一定高兴坏了。且慢!上述两项实验都是在小鼠身上获得的,而且针对的只是这两种癌症。事实上,上世纪90年代时,墨西哥大学的科学家曾经对墨西哥人进行过一次随机对照实验,证明喜欢吃辣的人患胃癌的可能性比不吃辣的人要高。美国进行过类似的 实验,也取得了同样的结果。

但是,又有人争辩说,素来喜欢吃辣的墨西哥人患胃癌的比例远远低于美国人,这说明辣椒反而是抗癌的。但是,稍微思考一下就可以知道,胃癌的发病率和吸烟、吃腌制食品等个人习惯也有很大关系,因此上述的推理很不严密。

辣椒到底治癌还是致癌?目前科学界还没有一致的答案。不过,辣椒已被证明能杀死神经细胞,而且会造成细胞内染色体的异常,所以过量食用辣椒肯定是不健康的,更不用说辣椒造成的头疼和舌头肿胀等不适感觉了。事实上,这正是辣椒植物合成辣椒的主要原因。

原来,只有哺乳动物才会感觉到辣椒的辣,鸟类没有相应的神经细胞,对辣椒毫无感觉。鸟的肠道短,活动距离长,是传播种子的好帮手。某些植物便进化出了辣椒素,把哺乳动物吓跑,却用鲜红的颜色吸引鸟类前来啄食果实,顺便传播种子。

03 很多种不适都是暂时性的,不需要治疗

大家在生活中肯定都遇到过爱抖腿的人,他们只要一坐下来,腿就开始不停地上下抖动。提醒他一句会让他停几分钟,可不一会儿他准会又抖起来了。

民间关于抖腿有很多说法,有人认为爱抖腿的人神经质,有人认为抖腿相当于做运动,能消耗热量,是个减肥的好方法。持有后面这种想法的人还会信誓旦旦向你保证说:爱抖腿的一定 是瘦子。其实这些说法都毫无科学根据,你 只要注意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周围有这毛病的已婚人士和胖子大有人在。

不管怎样,通常大家只会把抖腿当做一个坏习惯,没人会想到去医院治疗。但在2003年,欧美各大主流媒体上出现了一批文章,首次向公众介绍了一种名为“抖腿综合征”(Restless Legs Syndrome)的新病。得这种病的人不但在社交场所显得不礼貌,还会严重影响自己以及同床同伴的睡眠质量。 接着,媒体记者们告诉读者,得此病的人不用害怕,一种名为“罗匹尼罗”(Ropinirole)的药物可以治好这个病。这种药原本用来治疗帕金森氏病,是由葛兰素史克制药公司研制出来的,其主要成分是一种多巴胺激动剂。 2005年,美国FDA正式批准了“罗匹尼罗”用于治疗“抖腿综合征”, 从此 它 的销量直线上升,为葛兰素史克赚了大钱。

有两位医生看不下去了。美国达特茅斯医学院的史蒂文·沃洛辛(Steven Woloshin)和丽萨·施瓦兹(Lisa Schwartz),于2007年在《公共科学图书馆》(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 他们 分析了2003~2005年发表在欧美主流媒体上的33篇关于“抖腿综合征”的报道,发现只有一篇文章质疑葛兰素史克公司关于这个病的定义,其余报道都严重夸大了此病的发病率,认定美国有1/10的人得了“抖腿病”,但其结果显然不可靠。

按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说法,要想确诊“抖腿综合征”,患者必须满足四个条件,缺一不可:

1. 患者腿部有不适的感觉,必须靠抖腿来缓解。

2. 患者静止不动时这种不适感觉就会加剧。

3. 这种不适感觉在患者运动起来后就会好转。

4. 症状在夜晚比在白天更严重,会影响患者的睡眠。

一项大规模电话普查显示,只有7%的受访者同时满足这四个条件,而只有2.7%的人每周有超过一次的发作严重到影响睡眠质量的程度,只有这些人才适合接受药物治疗。

那么,如果确诊得了抖腿综合征,是否一定要接受治疗呢?大部分媒体没有告诉读者的是,接受“罗匹尼罗”治疗的患者有73%病情 出现了好转,但吃安慰剂的病人这个比例也高达57%,不比“罗匹尼罗”差多少。但是,吃这种药却有很多明显的副作用,包括恶心、头晕、嗜睡和易疲倦等。知道了这些情况,你还愿意吃药吗?

在那篇文章的最后,两位作者得出结论说,人们在一生中肯定会有这样那样的不适,很多时候这些不适都是暂时性的,不需要治疗。“抖腿”这个毛病很难准确定义,其机理也没有搞清,这种情况很容易被制药公司利用,通过大规模宣传,把一种不适感包装成一种需要治疗的疾病,以便推销更多的药物。

话虽这么说,但确实有一部分人抖腿的毛病严重到影响睡眠质量的程度。那么,到底严重到什么程度才应该接受治疗呢?

要想准确地回答这个问题,必须首先搞清抖腿的发病机理。可惜医学界关于这个问题的看法远没有达成一致,有人认为贫血会导致抖腿 ,有人认为肾脏不好才是病因,还有人认为抖腿病人的神经系统出了毛病。但这些似乎都是外因,因为科学家发现,抖腿有明显的遗传倾向。

2007年,来自德国和冰岛的两组科学家几乎同时宣布找到了抖腿基因。他们利用先进的基因位点分析技术,分析了有家族遗传史人的基因型和正常人之间的区别,找到了三个和抖腿有关的基因变异。

进一步分析表明,欧美人种中大约有65%的人至少带有其中一种基因变异,这说明抖腿和基因的关系并不是一对一的关系,而是需要环境因素的刺激才能表现出来。 目前科学家正在加紧研究,争取早日找出真正原因,让那些确实应该接受治疗的病人得到最有效的治疗。

04 总有一天,道德将被拉下神坛

道德,可以简单定义为“区分善恶的标准”。善恶的定义在全世界所有的民族中几乎都是相同的,感恩、助人为乐和诚实普遍被认为是善举,伤人、杀人和欺骗则被认为是恶行。

如今流行“道德教育”,那么,道德真的来自后天教育吗?实验证明并非如此。三年前,法国认知科学专家伊曼纽·杜普(Emmanuel Dupoux)曾经对不会说话的婴儿进行过一项心理学实验,证明婴儿在接受教育之前就已经能对他人的痛苦产生厌恶感,这种能力是人类道德的两块基石之一。人类道德的另一块基石就是公平意识。关于这方面的研究甚至已经涉及了灵长类动物。实验证明,就连卷尾猴也不愿接受不公平的交易,而是宁愿选择什么也得不到。

欺骗可以看做是违背公平意识的不道德行为。但是,撒谎者通常可以从撒谎中获得利益,所以有人认为上帝的存在可以让撒谎者感到心虚,从而避免做出违背道德的事情。但是,心理学家设计了很多精妙的实验,证明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宗教并没有扮演“道德监督者”的角色。

说“道德是天生的”,就等于说“道德是可以遗传的”。道德是如何遗传下来的呢?贝灵教授认为,自从人类祖先进化出了语言,一个人的名声便会传播得非常远。如果某人非常诚实,善于合作,具有献身精神,这个“好”名声便会让他受到更多人爱戴,因此也就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帮助他。换句话说,道德感强的人在人类的进化史上具有先天优势,好的道德便遗传下来了。

这个说法看似很合理,但却缺乏直接证据。道德真的能遗传吗?道德存在于人脑中的哪个部位?对应于哪些基因?这些问题必须借助高科技手段才能回答。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系教授约书亚·格林(Joshua Greene)是这类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他设计了一个“扳道难题”,以及一个相对应的“桥梁难题”,让受试者思考。同时,他用核磁共振仪测试受试者的大脑,试图发现解答这两个难题时受试者哪部分大脑最活跃。

具体说,“扳道难题”是一个偏重理性思考的问题。有一辆火车即将行驶到一个岔口,一边的铁轨上躺着五个人,另一边躺着一个人。请问,你会不会扳道,让火车改从一个人的那边通过呢?大多数受试者选择了“会”,因为这样会少死四个人。核磁共振显示,此时受试者大脑中负责理性思维的部分最活跃。

“桥梁难题”则是一个偏重感性的问题。同样是一辆火车驶来,你只有把你的同伴从桥上推下去,让他的胖身体挡住火车,才能挽救铁轨上躺着的五个人的生命,你会选择怎么做?大部分受试者选择了“不会”,任由火车压死五个人。受试者做出这个选择的时候,他们大脑中负责“反应冲突”的“前扣带皮层”(ACC)相当活跃,显示出受试者头脑中的某种情感正在和理性发生激烈的冲突,并最终战胜了理智。

格林认为,这种情感就是道德来源。在“桥梁难题”中,理性的决定(推下胖子)直接违背了人类的道德天性(不能杀人),因此受试者会选择非理性的做法,让道德占了上风。

2007年3月,几名美国科学家对一批脑部发生病变的人进行了类似的道德测试,进一步证明了格林教授的假说。这批病人脑部负责感情的额前正中皮层(VMPC)发生了病变,结果他们都丧失了道德判断能力,在进行“桥梁难题”这类测试时大都倾向于选择理性的做法。

后来,科学家一共在人脑中找到了九处与道德有关的区域,显示出道德具有很强的生理学基础。那么,为什么人类要把道德遗传下来呢?格林认为,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有几种行为模式非常符合早期原始人的生存需要,它们一旦被作为“道德”固定下来,不但有助于原始人做出正确选择,而且有助于原始人加快选择的速度。

经常有人说,如果全世界所有人都遵循道德的约束,世界将变得美好。但格林教授认为,起源于远古时期的道德基因,在那个时代是有优势的,但却不一定适用于今天的环境。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人的道德是与生俱来的天性,与教育和宗教无关。总有一天,道德将被拉下神坛。

本文节选自

《生命八卦:行走在人体迷宫》

作者:袁越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15-1

编辑 | 巴巴罗萨

主编 | 魏冰心

图片 | 网络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