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变色健康码,早晚给你点颜色看看

渐变色健康码,早晚给你点颜色看看

作为疫情的产物,健康码将何去何从?/ 图虫创意

退一万步说,二维码覆盖不了三维世界,在纷繁的生活里,一个人至少还应该有不参加评分、偶尔过一过“不那么健康的生活”的权利。

一个多星期前,互联网之城杭州公布了设想中的新款健康码,却着实吓坏不少网友。

新的健康码将饮酒、吸烟、运动、睡眠质量等因素纳入考核指标,生成一个位于0到100区间的分数,用以记录用户的健康状况。

如果说,我们当前使用的健康码是疫情期间的特殊产物,那么这种未来可能常态化出现、标记个人生活状态的电子凭证,才更像是名副其实的“健康码”。

构想一出,舆论哗然,大多数争议集中在“隐私”二字上。

尽管烦不胜烦的垃圾信息、诈骗电话、精准推广每天都在提醒我们,个人信息早已经漏成了筛子,但把所有健康数据汇总成码,这一步还是迈得实在太大,超出大多数人的接受范围。

渐变色健康码暂无上线计划,但讨论仍有余波。/ 《中国青年报》

时隔数天,杭州卫健委的回应暂时给人们吃下一颗定心丸。

五月底,在《杭州日报》下属平台的一篇报道中,相关负责人表示,新式健康码“仅为设计思路”,设计初衷是促进人们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未来还会“根据各方的意见建议,进一步深入研究“,并没有计划上线。

不过,公众此前的顾虑还不能就此完全打消,没有上线计划,也并不代表完全没有上线的可能。如果有朝一日,这一奇思妙想变为现实,那么热衷竞争的中国人恐怕又要多一条赛道——

小时候比成绩,毕业了比工作,人到中年比房子、比孩子,好不容易生活稳定,事业有成,还要时不时掏出二维码,和同事、邻居、亲戚比一比健康分数。

街头抽烟的小贩,该扣分了。/ 图虫创意

健康是种什么颜色?

目前,引发讨论的那篇报道《集众力,汇众智,市卫健委全力深化杭州健康码常态化应用》,还挂在杭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的官网上。

根据这篇文字的描述,全新的健康码拥有以下特点:通过“集成电子病历、健康体检、生活方式管理的相关数据”,从而“建立个人健康指数排行榜”,同时还能基于这些数据“对楼道、社区、企业等健康群体进行评价”。

且不说如此重要的健康信息,在纳入健康码之前是否会征得个人同意,单单是这个排行榜设计,就已经足够唤起人们的不适感。

目前的三色健康码。/杭州健康码管理与服务指南

同时,有别于目前健康码的黄绿红三色,新式健康码还用上了渐变色,在色轴两端,分别是绿色和红色,不同颜色对应不同的健康分数,越接近绿色越健康。

这篇报道还附有两张渐变色健康码示例图。

杭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

在第一张图片中,个人健康评价指标精确到每日饮酒量、吸烟量、步数和睡眠时长,还显示了各项指标与前一日的对比。用户甚至能查看自己的评分在全体杭州人中的排名,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一股你追我赶的气势。

杭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

第二张群体健康评价图片,以企业为单位,列出了企业员工平均运动步数、睡眠时长、体检率和慢性病控制率,最终同样给出企业健康评分,以及这一分数在本地企业中的排名。

一眼看去,字里行间写满了竞争。试想,在加班风气浓厚的杭城,如果上司看到企业整体健康评分下降,是会努力给员工更多睡眠时间,还是催促大家有空多走几步呢?

我们当然不必怀疑渐变色二维码的美好初衷,但更加无法忽略其背后的一系列问题。

地下商城入口持健康码的工作人员。/ 图虫创意

采集如此详细的生活信息,是否有侵犯个人隐私的嫌疑?怎样保证信息的可信度,例如图片中所示的饮酒量和吸烟量,如何准确记录?这样程式化的标准,是否足以描述一个人的健康状况?

如果不能解答这些问题,那么渐变色健康码就算付诸实施,最终也很可能沦为大众的色号训练表而已。

警惕成为信息时代的透明人

目前正在使用的杭州健康码,在一个月前就出现过故障。

根据新闻报道,5月6日早晨7点到8点,正是早高峰期间,很多杭州市民却无论如何都刷不出手机上的健康码。

按照疫情期间的规定,没有健康码不能乘车,上班族们只好在站台上看着列车和公交呼啸而去,甚至还有旅客因此卡在了登机口。

检测点日渐从我们生活中消失,可健康码留了下来。/ 图虫创意

过去这段时间,健康码对于防控疫情固然功不可没,但这次偶发的大规模故障起码说明,它不总是那样可靠。

对于新技术,公众应该有一定的容错心理准备,但如果容纳更多信息、投入更多使用场景的渐变色健康码发生故障,造成的影响是否也会成倍放大呢?

正如搜狐新闻的一篇评论所写:“民众出于大局考虑,被迫交出个人全面信息为控制及有效防止疫情的蔓延作出巨大的贡献。这种公众的贡献,反过来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牺牲。”

公众不知道何时何地,由何人收集了自己的何种信息,更无法掌握健康码背后的生成逻辑。这种疫情下的特殊状态,不应该悄无声息地成为后疫情时期,杭州所设想的“常态化应用”。

先扫个码吧。/ 图虫创意

大数据是个好筐,但也不能什么东西都往里装。尤其是在我们的社会,一方面互联网迅速崛起、蓬勃发展,一方面隐私意识淡薄、保护手段缺失,信息是最值钱的商品,又恰恰是最不被珍视的权益。

在信息泛滥、算法横行的大背景下,互联网甚至比你更了解你自己。

刚刚搜索了购房信息,你就接到无数中介的推销电话;买过一款商品,电商平台就把类似的产品一股脑塞进你的手机;一不小心给保险推销员留了一次联系方式,从此你的电话号码就成了整个行业的公开秘密……

还在几年前,被“人肉”是一件可怕的事,而如今,谁又不是天天被算法人肉呢?/ 电影《搜索》

“被遗忘权”,这个兴起于西方的概念,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关注。简单来说,被遗忘权就是在信息时代,一个人被大家遗忘的权利。2015年,我国出现首个“被遗忘权”案例,当事人发现搜索引擎一再出现自己和上一份工作的关联信息,遂将搜索引擎告上法庭,希望删除相关搜索结果。

而当越来越多渐变色健康码投入应用,我们统统成为《黑镜》中被各种数字定义的个体后,大概连被遗忘的权利都不复存在了。

《黑镜》中的分数社会。

被拉大的信息鸿沟

隐私问题之外,渐变色二维码还很容易成为社会差距的放大镜。

互联网这趟列车飞快前行,以至于总有人在不经意间被越落越远。网络大潮奔涌二十多年,全国网民数量也才突破九亿,如果把使用移动互联网作为网民的标准,那至少说明,还有五亿中国人没有拥有能上网的手机,即便刨除其中的老人和儿童,这个数字同样惊人。

根据《2019年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去年杭州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9261元,其中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分别为66068元和36255元。

春节时的杭州东站。/图虫创意

作为中国发达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杭州农村居民去年的人均消费支出为26296元,衣食住行之外,两万多块还剩下多少可以添购电子产品?除去生活的奔忙,他们还有多少精力进行专门的体育运动、提升自己的健康指数?

渐变式健康码一旦推行,将通过怎样的渠道收集上述信息,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数据的触角无法覆盖到所有人,总有一些人要被排除在大数据之外——即便是我们司空见惯的移动支付,对于一些群体,也需要逾越硬件成本和学习障碍。

若渐变色健康码成为开展某些公共服务的依凭,那么未被统计或者统计不准的一群人,又该怎么办呢?

夜晚公交车上的上班族,睡眠一项是不是又要扣分了?/图虫创意

最近一段时间,网民对于微信朋友圈广告争议不断,原因在于朋友圈广告会根据个人偏好“看人下菜碟”,而关闭这一机制的入口又格外隐秘。

所谓个性化广告,不仅只能关闭六个月,而且微信还在相关条款中留下一行小字:

关闭上述服务意味着我们的广告系统不会再利用该类信息为您展示广告,但不代表您将减少看到广告或不再看到广告。在关闭该项服务期间,您仍可能收到普遍投放的广告。

你说气不气?

更气人的是,有人在朋友圈刷到的是豪车广告,有人却只能看到洗发水,在这一点上,大数据比人还要“势利”。

制定公共政策,不能只考虑上限,还要更多地顾及下限。/图虫创意

互联网创造之初,人们曾期望它能够成为沟通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不同年龄段的桥梁,但现在看来,某些时候大数据却成了人群的分割线。

绿码一族每天坚持锻炼,从不加班,拒绝烟酒;红码一族因为加班而睡眠不足,因为枯坐办公室而步数不够,因为想要排遣工作的疲惫而选择吸烟或饮酒。

他们的生活平行前进,两不相干。

关于渐变码设想的一些设想

我们不妨设想,渐变色健康码在未来可以使用到什么样的场景中。

有网友调侃,银行可以把大数据先用起来。填写房贷年限的时候,健康码偏红的人只能贷二十年——三十年期贷款,谁知道对方能不能坚持到呢。

还有网友开玩笑,因为新型健康码有很强的竞技性,所以基于不同科室部门、不同公司企业、不同街道社区之间的比拼,以后会催生出代跑、代睡等行业。

凭借大数据,广告早就实现了精准推送。/ 图虫创意

而一种更加现实的想象,是广告会依据健康码实现更加精准的推送——对于喝酒多的人,白酒广告加大力度,对于步数多的人,跑鞋广告也接踵而至。

至于向绿码一族推荐健身用品,向红码一族推荐健康保险,就更是家常便饭。

从小到大,总有几个白酒广告让你忘不了。/ 图虫创意

当然,我们最期盼的,还是在这一切问题得到审慎的解答之前,新款健康码就如相关人员回应的那样,“仅为设想,暂无上线计划”。

去年上半年,跳槽加入征信的设想就曾惹来不少关于滥用征信的批评。

当时,浙江省人社厅相关人员向媒体透露,将推进人社信用体系建设,频繁辞职和就业将成问题。尽管随后进一步解释“主要针对的是恶意频繁跳槽,以此向单位索要经济补偿的行为”,但恶意跳槽和求职自由之间的边界,却很难厘清。

用人单位想要稳定员工队伍,也应该通过规则留人,通过改善劳动福利、加强劳动权益保护等“善意”留人,不能依赖某些妨碍就业自由的不公平制度“恶意”留人。/ 《经济日报》

今天,海量的信息通过技术手段被汇集起来,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能够被随意取用。既然有了常态化的健康码,那以后是不是需要相应推出道德码、亲情码、渣男码、学历码呢?

把人放进数字的格子很容易,但把冷冰冰的数字还原为活生生的人却很难。

退一万步讲,二维码覆盖不了三维世界,在纷繁的生活里,一个人至少还应该有不参加评分、偶尔过一过“不那么健康的生活”的权利。

健身是要花时间的,而时间往往就是金钱。/ 图虫创意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