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驹,一个“捐”了“半个故宫”的人

张伯驹,一个“捐”了“半个故宫”的人

有人说过,「张伯驹」这个名字,要么不知道,知道了就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还有人说过,「为人不识张伯驹,逛遍故宫也枉然」。

1911年,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退位,但仍居紫禁城。在此期间,承德避暑山庄和沈阳故宫的文物逐渐迁往紫禁城。到1924年溥仪被冯玉祥逐出紫禁城之前,溥仪以赏赐、故臣借观、拍卖典押、窃取倒卖等手段,使1200多件书画珍宝流失。抗日战争爆发后,故宫文物曾先后南迁至上海、南京、长沙等地。

抗战胜利后,分散在全国各地的珍贵藏品开始向南京集中。然而到了1948年,眼看解放军即将解放全国,国民政府开始挑选贵重文物用军舰运往台湾。1966年,台北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坐拥以三希堂「三希」之一、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为代表的近70万件珍宝。这让民间有了「建筑看北京,文物看台湾」的说法。有钱和有文化是成为收藏家的门槛,而张伯驹的伯父兼养父恰好是清末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张镇芳,他们家跟袁世凯家还是近亲。号称能背诵整本《古文观止》的张伯驹从小就酷爱诗词歌赋、戏曲书画,并且造诣颇高,与袁克文、溥侗、张学良并称「民国四公子」。他不参军、不经商、不承父业,独爱鉴赏收藏。

张伯驹30岁左右时,大批国宝被日本人通过各种方式巧取豪夺。唐代画马名家韩干的《照夜白图》画的是唐玄宗的汗血宝马,上面李煜、米芾等人的题字,让这幅珍品脉络清晰,身价倍增,然而却被皇室溥儒以1万大洋的价格卖给了日本人。深受刺激的张伯驹从此立志「予所收蓄,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

不久后,听说溥儒准备出售被誉为「中华第一帖」的《平复帖》,张伯驹「三购《平复帖》」。得知消息后,溥儒开价20万大洋,吓退了张伯驹。后来,张大千出面斡旋,但溥儒仍咬死20万的价格。不久,趁溥儒急需用钱的当口,张伯驹最终以4万大洋买下《平复帖》,将其留在了中国。《平复帖》如今被誉为故宫的「镇馆之宝」。

因为买《平复帖》,张伯驹得罪了日本人,后来被日本人的走狗「76号」特务组织绑架长达8个月之久。即便这样,张伯驹让家人变卖了所有家产,也没有动《平复帖》。1946年,他还抢在外国人之前,再次卖了房子和妻子的首饰,以240两黄金买下了现存最古老的画卷、被誉为「国宝中的国宝」的《游春图》。

建国后,张伯驹将《平复帖》和《游春图》等八件价值数以亿计的顶级国宝捐献给故宫和吉林博物馆,并谢绝了20万的奖励金,只留下一纸褒奖令。而经他之手收藏的历代顶级书画名迹,仅在册收录的就有118件之多。然而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先后被打成「右派」和「现行反革命」,晚年凄苦,于1982年在集体病房内含恨而逝。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