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子杀手》缺乏的,仅仅是一个好故事吗

《双子杀手》缺乏的,仅仅是一个好故事吗

《双子杀手》剧照。

在获得两座奥斯卡以及无数奖项后,64岁的导演李安,似乎在寻求电影技术突破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当你看过美丽新世界,你就回不去了。就像第三只眼睛打开了,和电影的关系都不一样了。”在《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之后,李安选择继续用更高帧的速率拍摄《双子杀手》,并采用一种新的技术手段创造虚拟人物角色。同时,他也和之前一样,做好了承受一切批评和面对市场并不买单的准备。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剧照

故事平庸,人物单薄,台词乏味,《双子杀手》用传统电影的标杆衡量,几乎是不及格的。有人说,李安只会拍文艺片,不会拍商业片。他真的不知道如何用好莱坞的故事手法来拍摄一部电影么?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双子杀手》剧本的雏形其实成就于二十多年前。1996年,克隆羊多莉诞生,电影《丈夫一箩筐》将复制自我的构想通过一人分饰四角的方式加以实现。其后的电影如2000年的《第六日》,2005年的《逃出克隆岛》,和2009年的《月球》都逐一挖掘着克隆概念的荧幕可能性。

2005年的《逃出克隆岛》剧照

《双子杀手》之所有没有在20年前被拍摄出来,仅仅是因为技术上很难全面表现出在同一时空中同时存在着被克隆者亨利和克隆人朱尼尔的画面。而这部凝聚超过500位技术人员的投入才被挑战成功的电影,却并没有令电影成品带来如同《阿凡达》初上映般极具冲击力的观影感受,很大程度的原因是这个概念和题材本身已经完全不具有任何新意了。

《双子杀手》剧照。

但李安依然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这样的一个有点陈旧的剧本,这个电影界悬而未决的技术难题,对他来说是挑战,也是诱惑。《双子杀手》缺乏的仅仅是一个好故事吗?看起来李安体会到的美丽新世界——那种无限接近真实的画面,也并非人人都做好了接受的准备,观众在感官上的排斥也许是技术创新未曾料想到的更大的挑战。

相比传统意义的科幻影片,《双子杀手》似乎并没有完成观众对科幻类题材的审美要求和期许,过往观众对科幻元素的想象,在这部影片中,因为过于逼真和写实而显得生活化,这对观众而言无疑是一种体验障碍。在高清画面里全力呈现的真实,给观众带来的是前所未有的观影感——缺乏“电影感”。有影评人说,他更喜欢观看24帧电影的感受。24帧电影就像是透过玻璃去观看画面,这种模糊效果所带来的不真实感,才符合他所期待的看电影所带来的某种程度的超脱现实。

《双子杀手》剧照。

除了视觉上并不熟悉的高清沉浸式体验,新的拍摄技术导致包括表演方式、镜头语言、光影效果、色彩等各元素的系统性调整,也会让观众面对的是一种几乎全新的电影语言。比如由于3D摄影对布光亮度要求较高,会直接导致2D放映时影像的亮度与一般拍摄的亮度有差异。虽然克隆概念的普及,甚至克隆人“人”的形象,都导致人们对克隆人有一种假定的熟悉。但想象中的同一时空中同时存在着人及其克隆人的场景,与视觉体验中实际感受到,一定是不一样的。在心理层面上,《双子杀手》带来的正是这种无意识的异样感。这也很好地解释了李安接受《双子杀手》剧本的原因。他感兴趣的是“双子”的哲学意味:当演员面对年轻时的自己时,会经历什么样的心理过程。而观众也能通过技术手段的实现参与这样一个“面对自己”的心理过程。

《双子杀手》剧照。

另外,硬件的不配套,也是让观众产生异样感和隔阂感的原因。目前在美国并没有同时满足4K、120帧与3D三者放映条件的影院,全美有14家影院能够放映2K清晰度的120帧3D版本,少数影院的放映版本是60帧,多数影院仍然是24帧。这也是为什么有评论会认为既然派拉蒙方面在放映条件上都没有做出应有的配合,强调技术在观影上的效果是没有意义。

所以李安的超前,对于以大众消费为导向的电影行业来说一定不会是一举成功的尝试。从《绿巨人浩克》开始,李安就选择了真实呈现角色的做法。《双子杀手》的创作不是单纯为了完成一部高概念类型片,他选择的以最优形式来视觉化演员与人物的内心,一种无限接近真实世界的影像。

《绿巨人浩克》剧照。

好莱坞剧本制作中通行的精确到分钟的呈现主题,推动、转折,衔接点,第二转折点等等做法,将故事输出规范为一种工业生产。故事与影像配合良好就能达到极佳的销售效果,如果再加之明星效应,如此精美的商品就算模式稍显单一,观众们仍愿意为之买单。但李安选择改变了影像的配合方式,弱化故事的情节,却把重点放在了看起来有点虚无的描述方式上。

李安当然知道自己这么做的后果。他不想通过画面贩售情节,或者用画面过于催动冲突与高潮,让观众像贪食蛇般无需多想就接受一些潜意识中已经预设的兴奋点。他希望图像纯粹一些,或者说让图像成为与故事并行的存在。让观者身临其境地体会画面本身所呈现的信息——这件事情是什么样的,这个故事有什么含义。接受这样的视觉信息,跟浏览社交媒体上的图片或者娱乐性强的影片不同,不是一件让人彻底放松的事情。

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电影发展的每个阶段,似乎和技术都紧密相关,却又并非完全为技术所牵引。现代电影理论的宗师,新浪潮精神之父安德烈·巴赞在《电影是什么》一书中写道:“电影的始作俑者根本不是什么科学家或者企业家,而是耽于幻想的人,是那些狂热,有怪癖,不求名利的先驱者。电影就是从萦绕在这些人脑际的共同念头之中,即从一个神话中诞生出来的,这个神话就是完整电影的神话。”

2019年10月17日,北京,《双子杀手》北京提前放映发布会,李安出席。

李安说:“我已经不在戏剧的世界里了,我更希望电影看起来有意思。现在每拍一部电影,我都在尝试远离戏剧,用视觉讲故事。” 如果你愿意观影习惯被解构,感受克隆人的生命力,透过画面捕捉人物的心理活动,那么观看《双子杀手》也许能让你获得前所未有的电影体验。 而电影是什么,这个母题在商业意味浓厚的时代,又重新被提出来了,并值得所有人去思考。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