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地为牢》:多丽丝,诺奖得主,我们如何沦为群体意识的囚徒

《画地为牢》:多丽丝,诺奖得主,我们如何沦为群体意识的囚徒

《画地为牢》:多丽丝,我们如何沦为群体意识的囚徒

对权威的服从,几乎是每个人难以破除的梦魇。不管是放浪不羁,还是恃才傲物,穷秀才见到达官贵族,总会自觉矮人三分。以胡适之这样的才高八斗,见到破落户溥仪皇帝,也会放下身段,好的方面说是谦恭有礼,不好的方面来看,很难说胡适没有对皇权曾经的威严有着一种天然的服从。

著名的斯坦福大学监狱实验所揭示的“路西法效应”以及美国加州一所高中的历史课,都在揭示一个不容置疑的深刻教训:人们对权威的服从几乎是一种本能。还有年耶鲁大学的斯坦利·米尔格兰姆的心理学实验,虽然都有一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瑕不掩瑜,在服从权威效应下,人们常常会做一些有悖于自己价值观和道德观的事。

对于这些实验的结果,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的学生汉娜·阿伦特将那些在德国纳粹系统里参与作恶的人称为“平庸之恶”。单独看这些纳粹作恶分子,大多彬彬有礼,有时候甚至可以与人为善,但他们执行屠杀命令时果断卓绝,丝毫没有怜悯之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将个人的道德耻感与体制所具有的残暴特征撕裂开来,形成现在人常说的分裂型人格。

关于服从权威,就我的一点浅见来看,服从权威还带有刻板印象的成分。比如体制内经常给某个官员的一个好的评价是“平易近人”,其实这句话从另一方面理解就是:该官员应该有某些架子与权威,但是他没有表现得太明显。或者说,“官威”就是我们对他们的心理预期,几千年的中央集权制让我们对某些认知已经内化成民族的群体文化特征。

再比如,“官差”打人毫不稀奇,倘若“官差”态度温和,甚至简直是一种卑微态度的话,一定会让我们大感意外,极有可能还会成为新闻。服从权威或许带有一种刻板印象的意味,因为内心里认定了“权威”应该会怎么样,比如斯坦福大学监狱实验中的狱警与囚犯的划分,其实一开始不过是随机抽取。

服从权威的另一个因素是出于本能地追求安全感,倘若心里认定不服从权威会带来利益的损失,或者会带来生命伤害的话,自然会选择服从权威,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人的天性,尤其是体制内的人,这种服从会带来金钱、权力和社会回报等,比如在社会上可以吸取更多资源与福利,更容易达成沆瀣一气的勾结关系等。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权威对人的操控也达到了有史以来最令人可怖的程度,个体的力量几乎完全不值一提,服从权威将是未来更加让人绝望的趋势。加上“权威”所代表的阶层对人性和心理学细致入微的研究与使用,噩梦将时时刻刻缠绕着我们。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