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都是汉民族修建的吗?

长城都是汉民族修建的吗?

作者:董耀会

我在海峡两岸大学生文化体验营,第一天开营时的长城讲座,虽然给大家讲了南北朝时期的长城修建。北魏,北齐修建长城,也讲了金代长城等。由于时间紧了,没有展开说大家印象并不深。一路上,同学们和我交流的时候。还有很多同学说长城是汉民族修建,用来防御少数民族。这个问题不只是我们的同学,在社会上也有很大的误解。

很多长城是汉民族修建,也有很多长城不是汉民族所修建。比如,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北齐、北周的长城。北朝的政权是鲜卑人建立的政权,鲜卑是典型的游牧民族。他们入住中原之后,成为农耕地区的统治者之后,也有修建长城防御更北边游牧民族的需求。包括金代修建的长城,是女真人防御更北边的蒙古。

我有一本即将由燕山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书,名为《长城——追问与共鸣》。其中有一章题目为:北朝长城:非6汉民族修建的长城。这一章主要介绍的就是南北朝时期,北魏、北齐等政权修建的长城。下面的内容是其中的一段节选,可以帮助大家了解认识非汉民族修建长城的历史。

魏晋南北朝多被史家称为中国历史上的“乱世”。乱到什么程度?短短的一百多年,战火连绵不绝,有军阀混战也有地方割据。

不同族群间侵扰是常态,新旧政权的倾覆也是瞬间的事。战争造成人口的频繁迁徙,人民生活灾难重重。其间,也只有西晋短短36年,勉强算是“统一”的时期。

中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在南北朝至元代发展到高潮,这样评价这个历史时期更为客观。

中国人以炎黄子孙自称,就是始于南北朝时期,是中原华夏与北族融合的结果。战国之前,中原以“五帝”为共同祖先,黄帝仅为众多祖先之一。战国末期到汉代,黄帝逐渐成为唯一的华夏始祖。这种状况,到南北朝时期又发生了变化。北朝的鲜卑政权,虽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却在祖先源流上不愿攀附黄帝,故自称为炎帝子孙。

随着北族,逐渐融入华夏之后,也就形成了“炎黄子孙”的共识。

南北朝到元这一时期,其中不少朝代修建过长城。南朝历经宋、齐、梁、陈四朝均为汉人建立的政权,由于已经远离了农牧交错地区,故都不曾修建过长城。

北朝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为鲜卑人或鲜卑化汉人建立的政权。其统治区包括农牧交错的长城区域,所以或多或少都修建过长城。

建立北魏王朝的拓跋鲜卑,发祥于内蒙古的大兴安岭。1980年7月30日呼盟文物工作站米文平站长与同事,在位于鄂伦春自治旗大兴安岭北段甘河北岸噶珊山的嘎仙洞,发现了北魏太平真君四年(443),太武帝派使者祝祭后所刻祝文的摩崖石刻。石刻祝文与《魏书》所载基本一致,证据嘎仙洞就是《魏书》所记的鲜卑祖庙石室。

拓跋鲜卑建立北魏前后,中国古代政权的分裂情形,与罗马帝国崩溃后的情况非常相似。中国与欧洲不同的地方是欧洲从此走向分裂,中国则在这个时期实现了各民族大融合。当这种融合发展到最高潮时期,中国再次由隋唐王朝完成了统一。

在中国历史上不乏游牧政权进入长城,成为中原农耕地区的统治者,这些游牧政权同样有控制草原的需求。除了蒙古族建立的元朝之外,其他游牧政权进入到农耕地区之后,很快就失去了对大草原的控制。

在这种背景下,已经成为农耕地区统治者的原游牧政权,同样需要面对来自北方后起的游牧民族侵扰。如果处理不好这个问题,甚至有被其取代的危险。

南北朝时期,相继统治北方的北魏、东魏、北齐和北周几个鲜卑或鲜卑化汉人所建政权,因为受到草原地区柔然、突厥等政权的威胁,也不断地修筑长城,构筑战略防御线。

特别是北齐,朝代存续时间虽短,修筑长城的规模比较大,次数也比较多。

南北朝到元这一时期的长城与秦汉长城相比较,有三个较大的特点:

一、长城多数都是少数民族统治的王朝所修筑。北魏、北齐和金代修筑长城的规模都还很大。

二、因为不同的政权所辖区域变化很大,所以长城修建的位置变化也很大。

三、因为几个政权都存在的时间较短,长城修建的也就都较为简单。

北朝诸国修筑的长城,在中国长城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一点是由北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所决定。复杂的政治和军事形势,决定了北魏、东魏、北齐、北周等北朝政权,一直有修建长城防御体系的需要。从4世纪末至6世纪末的近200年间,北朝诸国不断地修筑长城。

汉代之后,先秦至两汉修建长城的区域多数成为了少数民族的统治范围,长城失去其作为北部边防线保卫中原农耕经济的政治和军事意义。大规模的长城修筑活动由此停止,只有少数政权进入长城之内,成为定居的农耕民族统治政权,出于军事防御的需要,对长城进行了部分的重建和修缮。

北魏太武帝于太延五年(439),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的局面。北魏虽然完成了黄河流域的统一,面临的边疆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从北魏开始,南北朝时期的部分政权又修筑了一些长城来防御来自更北方的威胁。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北魏永熙三年(534),北魏政权发生了分裂,形成东魏和西魏。此时,北方的突厥与契丹等先后崛起。《北史》记载“突厥者,其先居西海之右,独为部落,盖匈奴之别种也。

为了应对军事威胁,东魏政权在武定元年(543),于“肆州北山”构筑长城,“西自马陵戍,东至土隥,四十日罢”。这是《北史•齐本纪上》的记载,古肆州在今山西忻州北。东魏构建此长城的目的,是强化对西北重镇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的防御。

北齐文宣帝高洋也组织构筑了长城。《北齐书》记载了这一系列的修建长城行为:

在天保六年(555)“发夫一百八十万人筑长城”。自天保三年(552)到天保七年(556)间,“前后所筑东西凡三千余里,率十里一戍,其要害置州镇,凡二十五所”。这条工程量巨大的长城防线,与北魏相比向南有所收缩,位于今山西北部到河北北部。西端起自黄河,东端抵海。

北齐天保八年(557),文宣帝再下令“于长城内筑重城,自库洛拔而东至于坞纥戍,凡四百余里”。此复线长城大致在晋阳西北。用以支持这种猜测的是:东魏与北齐时期均把晋阳作为西北部防御重点,晋阳同时还是高氏一族的根据地。

所以,当北周灭掉北齐以后,由于突厥攻击并州(治晋阳),就在大象元年(579)“发山东诸州民,修长城”。《周书》记载了北周,对北齐时期所建长城的修缮利用。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