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的铁血英雄与千古绝唱

酒泉的铁血英雄与千古绝唱

作者:董耀会,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著名长城专家

7月26日中午,海峡两岸大学生文化体验营在张掖吃午饭。到了张掖之后,有些朋友才知道这个地方明代称为甘州。甘肃的甘字,就是源于甘州。有同学问我,甘肃的肃又是指哪里呢?我告诉大家,肃州就是今天的酒泉,嘉峪关在明代也是属于肃州管辖。

酒泉市和酒泉的长城,因为时间的原因这次没有安排考察。河西四郡,我们看了三个,唯独丢下了酒泉。大家很想站在酒泉池边,去感受古城的风韵。任何事都是有遗憾的,权且把路过酒泉而不入当作一个遗憾吧。不过,我们可以通过古老的传说,通过我的介绍,感受酒泉的历史和文化,领略霍去病这个铁血英雄和他在酒泉留下的千古绝唱。

酒泉最早曾叫过“金泉”。据传,古时有人口渴,到泉边喝水,俯下身突见水底有金色闪动,照水捞取,竟得真金。泉故曰金泉。

西汉时骠骑将军霍去病,接受汉武帝的命令征讨河西匈奴。霍去病得胜凯旋,兵归酒泉时,汉武帝赐御酒为他庆功,霍将军认为打了胜仗,功在全军将士,由于人多酒少,他就下令把酒倒入一池泉水里,这样所有人都能喝到皇帝赐的御酒。为此,汉武帝赐名这池泉水为酒泉。现在酒泉的泉湖公园内有一亭,亭侧之泉,据说就是酒泉。

酒泉城中有一处名为西汉酒泉胜迹的园林,在园中古柳树下有一座亭子,亭里的石碑上,有清代肃州官员陆廷栋“西汉酒泉胜迹”题字,石碑的背面记载了汉代霍去病将军把酒倾入泉中,与众将士共饮的故事。

西汉对匈奴的征战取得连胜,汉武帝决定乘胜追击,展开收复河西之战。年仅19岁的霍去病成为汉军的统帅,他率军两次西征,连老将飞将军李广也只能率部为他作策应。

第一次西征,配合作战的公孙敖在大漠中迷了路,没有起到应有的助攻作用,而老将李广所部则被匈奴左贤王包围。霍去病是孤军深入,在没有坚城作为屏障,更没有援军和后勤保障的情况下,霍去病所部在祁连山斩敌30000余人,俘虏匈奴王5人以及匈奴大小阙氏、匈奴王子59人、相国将军等63人。

经此一役,匈奴不得不退到焉支山北,霍去病于是率汉军收复了河西。

匈奴终于唱出了那首凄凉的哀歌:“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从此,汉朝军威大振,而19岁的霍去病更成了令匈奴人闻风丧胆的战神。

第二次西征,霍去病率10000精锐骑兵在大漠中长途奔袭,接连获胜。在这场战斗中,匈奴大败,损失了8000多人,就连祭天金人也变成了汉军的战利品。而汉军也付出了惨重代价,一万精锐轻骑兵只剩下3000人。战争必然是残酷的,难怪古人有诗“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历史的硝烟早已经成为过往,酒泉地区曾经高大雄武的长城墙体,大多已经变成了不高的土梁,上面还长满了茂盛的青草,翻开草就能看到下面斑驳的古城墙。土梁从脚下向远处而去,直到消失在荒野的尽头,偶尔有路从土梁中间穿插而过。这些长城遗址,穿越了两千年的时空。

酒泉地区的长城大约有130多公里,大半都是这个样子。长城与鼓楼、古城门以及曾经生活在这里的古人一样,都是生在这里,成长在这里,曾有过一度辉煌,更多时却是默默无闻,最后都会远去,留下一段段迷离的故事,任后人追忆。

唐代的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在出塞路上,多次经过酒泉。他曾经在这里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一同饮酒作赋,他写下了好多令人追忆汉唐时光的诗文,比如在《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中,他写到“酒泉太守能剑舞,高堂置酒夜击鼓。胡笳一曲断人肠,座上相看泪如雨。”

这就是岑参的风格,他虽伴泉饮酒,却仍然不能免除伤感,从他那气势豪迈、情辞慷慨的诗中,似乎又看到了那时酒泉的边塞景象。

可诗仙李白与岑参的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他说“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祁连山上的雪水渗入地下,再涌出地面而形成的清泉汩汩,直到现在,仿佛还能够品味到当年的绵绵酒香。汉代将军霍去病在此与将士畅饮,三军上下共同陶醉在建功立业的豪情中。唐代诗人则尽情挥洒杯中乾坤,于酒乡中感悟人生悲欢。宁静的酒泉香飘万里千年,让历代文武英豪得以纵情胸襟。

酒泉古城地处大漠边缘,气候类型是干旱少雨,可“西汉酒泉胜迹”这里却是绿荫一片,碑亭不远处的古柳是非常有名的左公柳。有130多年树龄的垂杨柳,需要三四个人联手才能合抱起来,虽然树皮已经是斑驳爆裂,枝干却虬韧有力,如同戈壁中的酒泉城一样,时刻显示着它固守绿洲的顽强生命力。

同治五年(1866),清朝名臣左宗棠受命出任陕甘总督,率军平叛,为了军事运输和地方繁荣的需要,他下令拓修甘新大道。然后又命令参与筑路的军队在甘新大道的两边植树造林,只要是宜林地域和近城之地的路边都要栽上树,名为道柳,是为了保护路基,遏制风沙。

左宗棠深感当地民众饱受风沙侵害之苦,所到之处总是动员植树造林,到了肃州城后,古城中的各条大街也是遍植翠柳。

在光绪四年(1878),左宗棠的好友杨昌濬,应约西行帮办军务。他看到这西北大路两边杨柳行行,绿树成荫,仿若江南,就即景生情,写下了诗句“大将筹边尚未还,湘湖子弟遍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我很能理解杨昌濬的心情,春风过处,细嫩的新枝,轻拂着古风。

左公杨

无论是倘佯在酒泉街头,还是静立在古泉旁边,古城处处皆是风采神韵。你永远都无法数清,这一池泉水融进了千古多少传奇,也无法猜透,这座古城承载了多少往事,探寻文化,就是探寻长城、古城之上已被时间长河淹埋的历史。

酒泉因霍去病而闻名,古城因酒泉而得名。说到霍去病,说到酒泉的传说,就不得不提到汉武帝和汉长城。

汉代长城长度,在中国历代长城中是第一。汉武帝时期,霍去病等将领统率中原军队,四处出击,既是为了解除来自草原地带的威胁,也是为了一统天下,成就汉朝稳固的基业。

不仅汉武帝,大一统应该是长城两边所有族群共同的想法,中原方面的大一统,是把游牧区域完全控制在手中,永远解决来自对方的威胁。而游牧方面的大一统,就是想冲过长城,占有中原,不再受长城的阻隔。特别是在中原文化中,大一统思想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表现在对中国疆域形成过程的影响。

秦始皇、刘邦这样的中国古代历史上许多帝王将相,一生都以统一天下为已任,他们深深的被大一统思想左右着。自从秦汉以来,接受儒家思想的各个政权,都把大一统当成行动指南。

一统天下,在儒家看来,并非简单的领土兼并欲望,而是要实现天下归于华夏的文化秩序。就因为有着大一统这个文化向心的追求,中国历史上尽管有过不少次规模不同的分裂,但被分裂的只是一家一姓的王朝政权,大的趋势却总是朝着统一发展。

同时,大一统的天下观又要兼顾夷夏有别,依据中原政权自身条件,和各个方向上的“蛮夷”的实力,区别对待,通过长城来加以控制,以实现统治中心的稳定。

大一统的天下观下,对于中原地区、长城之外和其它边疆地区,统治方式是不一样的,所以历史上才有了“因俗而治”“以夷治夷”的作法。

清朝没有像秦汉明那样大规模地修长城,但在精神文化控制方面,出台了好多措施,比较突出的一个就是所谓的“修德安民”,康熙帝在得意之余,还写了一首诗“万里经营到海涯,纷纷调发逐浮夸。当时费尽生民力,天下何曾属尔家。”他这诗是在嘲笑秦始皇,说我的大清不修长城也能实现有效治理,而且没有华夷之辨,没有内外之分,真正实现了“天下一家”。

不过,天下虽然没有为秦始皇一家永远持有,也没有被康熙一家永远持有,天下是民众的。帝王们都把夺得的天下当成私产,自我隔离于民众。对康熙来说,历史同样是冷酷的,不管你修不修长城,都不能永远把持天下。康熙皇帝嘲笑秦始皇,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清朝时期不大规模修长城,但清朝的封禁隔离政策在执行力度上,一点也不比其他朝代差,歧视汉族是贯彻清朝始终的根本作法,对百姓的精神文化控制也不比秦朝弱,这种情况下,清朝怎能做到天下归心呢?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