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记(二):从中卫沙坡头到山丹明城墙

西行记(二):从中卫沙坡头到山丹明城墙

7月25日、26日,“长城文化之旅(西段)——海峡两岸大学生文化体验营”继续向西行走,来到了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和甘肃张掖山丹县。下面是部分营员的西行随笔:

(一)卢盈均

近中午的沙漠是酷热难耐的,但又是如此吸引人的目光。在沙坡头的黄河区远眺黄河与远方的古长城,不免想起王维当年吟出的千古绝唱「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但是今日我们却是乘着名为沙漠天梯的手扶梯登上沙漠的,颇有穿越古今之感。再搭着车向沙漠深处行去,有着骆驼搭乘体验、越野车等好像让人可以透过不同方式更亲近沙漠一些。我和小伙伴走在黄沙间,一边生怕鞋底的胶会被烫的融化、一边叫着好难行走脚好烫,却又忍不住想往更深处走去。

沙漠浩浩渺渺绵延不断,人在其中是多么渺小,很难想象不久之前公路甚至会被沙埋住,但经由草方格固沙等治沙工程,沙退人进,让人见到被称为世界治沙史上奇迹的智慧。在晒的满脸通红、鞋子都能倒出一堆沙时,也到了返程的时候,在滑沙的坡上向下望,犹豫着很久要不要体验这么刺激的活动,鼓起勇气成功滑下后,又不满足的很想再尝试一次。擦了擦脸上的细沙、倒干净所有口袋、帽子、鞋子里的沙,回到现实有种不真实的感觉,我们这下午竟然能离沙漠这么近,黄河、沙漠、绿洲的和谐共处,组成了美丽的沙坡头。

西行记(二):从中卫沙坡头到山丹明城墙

转往武威休息一晚后,我们的旅程继续向张掖的山丹段明长城前进,这趟长城之旅之所以迷人在于窗外处处有惊喜,沿途看到放羊牛马,经导游姐姐介绍才知道有山丹军马场在此,还有山脚下的一线土墙,正是长城。从车上远望以为不过约两公尺高,等到下车近距离接触才感到他的震撼,哪怕已经有些损坏破碎,经过这么多年依然竖立于此,风沙扬起,想当年前人们建筑这些长城的艰辛,正因为有这些过去,我们现在才有了机会可以缅怀。踩着这些古地名,我们的长城之旅还没结束。

(二)赵茂莎

大漠孤烟,长河落日。长城之旅体验营的第四天,迎着西北愈加炽热的太阳,我们来到了宁夏中卫的沙坡头景区。这是我第一次来到沙漠,极目远眺,黄沙莽莽连入天,沙山沙海一直延伸进腾格里沙漠,成为了先民眼中难以跨越的魔鬼天堑。但是我泱泱中华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在治沙博物馆里,我终于看到了存在于高中地理课本里的麦草方格治沙法,坐着景区车深入沙漠腹地,导游向我们解释了沿路长着低矮荆棘的沙皮。通过近50年的防沙治沙,通过扎草方格,再种植沙棘,柠条,花棒等固沙植物,中卫已经成功摸索出了一套防风固沙的可执行方案。沙退人进,大漠深处的风沙不再刮到我们的身边。

我不禁拉着台湾小伙伴给她展示手机支付宝里的蚂蚁森林绿色公益项目。通过消费与行走,我们可以收集每天的绿色能量,积攒的能量可以用来点亮森林地图,在沙漠地区种上属于自己的沙棘,柠条等植物,为治理沙害献出一点力量。看着自己在蚂蚁森林里种下的小树证书,再抬头看看沙漠边缘的固沙植物,我终于把手机里自己曾种下的沙棘和柠条与路边的绿丛对应起来。内心的满足感真的快要溢出来了,原来我的小树苗真的被种下了,原来它真的有在好好长大有在努力对抗风沙换来绿洲,原来我们一点点微小的公益也是有用的。

头顶着烈日苍天,脚踩下炽热的沙粒,滚滚黄河从沙海边奔腾而过。千年前王维在这里远望塞外,500年前兵士们走过大漠筑起黄土长城,今天我们在大漠边又搭起绿色的屏障。如今长城内外皆我土,大漠变绿洲,中华民族的向心力与创造力从来都不曾离开。

体验营的第五天,朝露待日晞,我们夜宿武威,朝赴张掖。沿河西走廊一路向西追着长城的足迹,我们在观察着沿路的明代长城。隔了600年的时空,明代的兵士用黄土和糯米,用荒草和芦苇,一层层夯土,筑起抵抗外蒙骑兵南下的保卫屏障。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河西走廊的长城经过了万丈红尘的冲刷,倒塌,掩埋进西北大漠的黄沙里,直到600年后被今人发现,重塑。我们一路走一路看,追着长城的延伸,走着先人走过的路,从凉州到甘州,一路往嘉峪关的方向去,就好像是和600年前修筑长城的先人有了共鸣。

西行记(二):从中卫沙坡头到山丹明城墙

(三)张家豪

作为两岸交流的元老种子,历经了头两期汉字、茶文化两岸交流营,五年后的今天已经出社会工作的我,能够有幸再度以营员学生的身份踏上中国大陆参与本期的长城西线之旅,无限的激动。

当初知道此趟旅程的时候,心中十分澎湃,因为此段丝路之旅是16年我在北京当交换学生时,印象最深刻的一趟壮游。那时候我记得是春天,西北仍然料峭,一路上历经了雪山、沙漠、高原以及丹霞地貌等等台湾没有的地理景观,叹为观止,地理课本上的知识一一摊开在眼帘,至今仍然非常难忘。

回到此趟文化旅程,与过去我所走过的丝路有些不同,我们这次是沿着西线长城而行的,遥想这个伟大的历史遗迹如何创造与影响中华文化。从宁夏5A级沙坡头景区的沙漠顶端望去,黄河蜿蜒其下,迎面而来的山峰盘踞着零星伫立的长城遗迹,不禁令人感叹过往先人建造长城的艰辛与伟大。再向西行,从武威通往张掖的高速公路上,一路上可以看见明代长城遗址不畏风霜仍然屹立着,尽管如今已经不再肩负着过往功能,仍是不朽的传奇存在。

西行记(二):从中卫沙坡头到山丹明城墙

从陕西榆林出发,今晚我们在嘉峪关稍作落脚,两岸长城之旅将会继续一路向西,到达闻名国际的敦煌,这一路上不只是追寻中华文化的脉络,更是见证一个伟大遗迹的起承转合。

(四)连圆亚

体验营的第三天,我们来到了属于中国第四大沙漠腾格里沙漠的沙坡头,这是我第二次与沙漠亲密接触,比起上一次因为热浪滚滚而草草参观的鸣沙山,这一次跟着讲解很好的导游大哥彻彻底底深入体验了沙漠。

沙坡头在黄河边上,一走进入口,就近距离观察了之前只在电视上见过的羊皮筏子,了解了它的制作工艺,不得不佩服黄河沿岸人民的生活智慧。再往前走,通过大漠天梯,我们轻松到达沙坡头的半山腰处,可以一览滚滚黄河,脑海中浮现出人们乘着羊皮筏子载着货物在黄河水上的场景。远眺对面山上长城遗址,站在热的烫脚的沙漠里,一阵一阵的风迎面吹来,夹杂着细细的沙子,令人睁不开眼。如此感同身受的痛苦,让我不禁想象,如果瞬间我穿越到过去,在这个飞沙走石的沙漠里,一匹匹骆驼驮着货物,边上走着商人,伴随着驼铃叮叮,从我身边走过,他们面对的是和我一样滚烫的沙子和更差的缺水状况,还有更加严重的风沙天气……画面一转,或许还有战争曾经发生,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战士们在我走路都走不稳的沙漠里,拿着沉重的武器对抗敌人……生活在沙漠里和沙漠附近真的很不容易,我也更加佩服人们各种治沙方法,利用麦草方格,在沙漠里种植花棒沙棘等植物,才有了人进沙退的壮举。

第五天,我们的行车一路伴随着土制明长城一路西行,听导游和老师介绍这些长城如何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利用沙土,配合红柳,糯米,鸡蛋清等进行加固,一层一层夯实,最后变成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不同于砖砌的土长城,近距离观察还能看到层与层之间的分界线。

西行记(二):从中卫沙坡头到山丹明城墙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些天听着专业人士给我这个没有深入学过历史的理科生生动介绍长城的种种,让我对了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切身实地的感受长城,感受沙漠,沿着长城一路走来,慢慢周围的环境和人文的各种不同,学习了长城存在的历史和意义,让我对长城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这是我觉得这一趟行程我最好的收获。

(五)梁道萍

体验营的第四天,我们从榆林到银川,再从银川到中卫,一路向西踏上了沙坡头。这里是“沙的尽头,生命的源头”故名沙坡头,有幸在中国第四大沙漠——腾格里沙漠的南缘,认识这一方胡天汉塞,这一块从中原延伸出去的次绿洲,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而形成,一地到一地的交通也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而不连续,我们从一处到一处的辗转时间愈长,不由得越使人理解起古时马踏黄沙不见踪的无尽。

其实一直以来,对大漠长河的所有印象,甚至都不能称之为是印象的印象,不外乎来自唐人的诗句,“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而如今我们既无马可驱,也无射雕之力,唯有感受“白草连山野火烧”的热浪依旧,白天全副武装行走在近40度的高温下,思考着古代戍边战士们的艰辛,东望路漫漫,是何等的悲凉。

当然,如今太平盛世,我们也不曾听那使征人望断南飞雁的曲调,只有一众人嬉笑怒骂的少年脾性却好像是新世纪的另一种“相逢意气为君饮”,只是如今早不系马高柳垂柳边,而是停车饭店街道旁,人世几回流变,长城依旧枕沙流,沧海桑田,大抵如此。

西行记(二):从中卫沙坡头到山丹明城墙

(六)周涛

2019年7月26日,车子行驶在连霍高速上,至山丹路段,北侧断断续续出现一条与公路并行的黄土墙,那便是有名的明长城遗址。长城由黄土夯成,绵延超200公里,目测平均高度约5米,平均宽度约3米。站在遗址面前,我的思绪不禁想到了一位戍边的将士。

年少轻狂,渴望从军。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从军之后,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即使知道边庭艰苦,也纵死犹闻侠骨香。

到了战场,战事的激烈,队友的倒下,深深的触动了少年的心。无怪乎有人云,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或是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西行记(二):从中卫沙坡头到山丹明城墙

尽管战事激烈,但最折磨少年的还不是战场上得生死,而是怎么也按耐不住的思念之情。思念故土,思念亲人。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撩乱边愁弹不尽,高高秋月下长城。今晚的月色真美,但还是故乡的明,故乡的美。此刻,远方的高楼上,也一定有一位佳人,在那叹息感叹,后悔让夫婿为了建功封侯而离开自己。

心虽系归,然未能归。只好将满怀的思念化作一封家书,寄到远方。

(稿件为凤凰网文化独家稿源,转载须标明出处)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