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耀会:明长城宁夏镇,环卫黄河构建的军事防线

董耀会:明长城宁夏镇,环卫黄河构建的军事防线

作者:董耀会,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著名长城专家

国家长城资源调查工作,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有长城全长1507公里,可见墙体517.9公里,敌台589座、烽火台237座、关堡25座,还发现了铺舍、壕堑、品字形窖等遗址。宁夏境内古长城主要以明长城为主,分东线、西线、北线和固原内边四部分。其中,东线、北线、西线长城在明代属于宁夏镇统辖。长城基本上是由东向北,再由北向南,继而由东向西环绕着黄河构建的防御线。

宁夏镇为明代较早的边镇之一,设置于永乐年间。明太祖朱元璋曾在此设置宁夏府,并设立宁夏卫,隶属陕西都司,并从内地迁徙5万人口,来充实和发展宁夏,后来又在宁夏增设前、中、左、右共计五屯卫。

宁夏镇总兵衙门所在地,就是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首府银川市。明代宁夏是西北边陲重镇,是中原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的交错地带。农牧皆宜的自然环境,决定了这里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政治、军事地位。

永乐年间,为什么要如此重视宁夏镇防御?因为这个时候,朝廷放弃了内蒙古河套平原的防御。防线退守宁夏之后,失去了地利。宁夏镇特别是黄河以东地势较为开阔的今盐池、灵武一带就首当其冲,成为蒙古族南下的突破口。

《明史•史昭传》记载:“正统初,昭以宁夏孤悬河外,东抵绥德二千里,旷远难守,请于花马池筑哨马营,增设烽堠,直接哈剌兀速之境。边备大固。”

宁夏境内长城按史载大致可分为东长城、北长城、西长城三部分。长城的修建情况大体如下:

东长城由陕西定边进入盐池县,向西抵黄河边横城。《北虏事迹》记载:“成化十年(1474),巡抚宁夏都御史徐廷璋、镇守都督范瑾奏筑河东边墙,自黄沙嘴起,至花马池止,长三百八十七里。” 《嘉靖宁夏新志》亦载:“自黄沙嘴起至花马池止,长三百八十七里。成化十年,都御史余子俊奏筑,巡抚都御史徐廷章、总兵官范瑾力举而成之者。”

董耀会:明长城宁夏镇,环卫黄河构建的军事防线

《北虏事迹》又载:“正德元年(1506),总制陕西边务左副都御史杨一清建议大发丁夫,宁夏并西安等二十四卫所四万名,西安等七府五万名,共九万人,帮筑先年都御史徐廷璋等所修旧墙,高厚各二丈,墙上修盖暖铺九百间,用军四千五百人守之。挑浚旧堑,亦深阔各二丈。” 这次修筑长城于正德二年(1507)四月开始施工。但“仅自东而西只筑了三十里长城,九万丁夫因聚集汲爨艰难,又皆露宿,风雨无所避,多生疾病,至有死者,人心怨怼,遂折竿悬旗,呼噪欲溃散。管工官会骑兵,周而射之,乃止。”结果九万丁夫只修了花马池城,便各回各处了。

嘉靖十年(1531),三边总制王琼认为,宁夏河东长城因年久失修,圮塌严重,又离军营较远,于作战不利,所以将兴武营以东的长城南移,并在墙外挖挑壕堑,称之为“深沟高垒”。这次施工完成于嘉靖十四年(1535) 。后来王琼将“深沟高垒”的修筑办法,上表奏请继续向东推广至榆林镇。

2.北长城有两道,由灵武横城沿黄河向北至内蒙古巴音陶亥农场北,过黄河抵石嘴山境东北贺兰山脚下,为旧北长城;北长城在旧北长城南,宁夏平罗县境。《皇明九边考》记载:“宁夏北,贺兰山、黄河之间,外有旧边墙一道。嘉靖十年,总制王琼于内复筑边墙一道,官军遂弃外边不守,以致边内田地荒芜。” 这条旧边的修筑年代应是明初至弘治年间。

另外,在北长城与东长城之间,沿黄河东岸修有一道较为简易的防御工程,当时称为长堤,其实也是宁夏长城的一个组成部分。嘉靖十五年(1536)“与外边对岸处筑长堤一道,顺河直抵横城大边墙,为截套虏自东过河以入宁夏之路。”

董耀会:明长城宁夏镇,环卫黄河构建的军事防线

3.西长城起于石嘴山市境,沿贺兰山由北向南进入中卫县后,改沿黄河西行进入甘肃靖远县。由石嘴山市东北扁沟循贺兰山麓向南至青铜峡市广武乡芨芨沟一带,大部分记载都是嘉靖至万历年间所修筑。这中间只打硙口、赤木口,旧有防御工程遗址的记载。贺兰山“沿山诸口,虽通虏骑,尚有险可凭;北则惟打硙,南则惟赤木,旷衍无碍。打硙旧有三关,自正德五年(1510)以来,渐至颓圮” 。嘉靖十九年(1540),都御史杨守礼镇守宁夏时,在给朝廷的一封奏折中亦道:打硙口“旧设有石砌关墙三道”。

《读史方舆纪要》记载:“成化十三年(1477)镇臣请修宁夏西路永安墩至西沙嘴一带边墙” 。《明会要》记载:“成化十五年(1479)十一月,筑宁夏沿河边墙。” 宁夏中卫在弘治年间所管辖的长城在今中卫县城以北,从“镇关墩起至天关墩止,长二百一十里” 。

宁夏镇长城最重要的关隘是三关口,也叫赤木口。这个关隘古代很重要,今天依然是内蒙古阿拉善高原通往宁夏平原主要通道。地处宁夏永宁县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交界、贺兰山中部的三关口,东北方向距银川约有40公里,从银川到巴彦浩特的公路,正好从三关口穿过。

关于赤木口,“嘉靖丙申,大司马刘公总督三边军务,深以宁夏失险为忧,命修贺兰山上边墙时。乃著安夏录示前巡抚吴公,二载渐复其旧。其不能修者,赤木关也。盖山势到此散缓,蹊口可容百弓,其南低峰仄径通虏窟者,不可胜塞。山麓有古墙,可蹴而倾也。” 青铜峡广武乡芨芨沟一带至中卫与甘肃靖远县交界处的天关墩,为成化至隆庆年间所筑。

巍巍贺兰山,从阿拉善高原到银川平原,绵延数百里,群峰叠嶂,尤其贺兰山东侧,以断层接临银川平原,更是陡峭难攀。这里的长城并非人们所熟知的那样,是一脉相承的墙体,大多是在山峪峡谷内外可通步骑之处,斩山削壁,修墙建关。长城不一定是高大连续的墙体,各地修建长城时,不少地段都是借助天然险阻建成,贺兰山一带的某些长城段落就是这样。

贺兰山十分陡峭,但到三关口处就陡然平缓下来,关口地势十分开阔,此关自古即为阿拉善高原进入宁夏平原的重要通道,明朝特别注意三关口的防御。据说,仅一次修关就派了4000多名军夫。平常这里驻防一位游击将军,统千军进行守卫。

董耀会:明长城宁夏镇,环卫黄河构建的军事防线

三关口为嘉靖十九年(1540)都御史杨守礼、总兵官任杰修筑,从东向西,设立了关防三道。头道关为主关,南北与长城主体城墙相连接,夯土城墙起于北侧山上,过关后向南而去。过头道关顺公路向西约2.5公里,即为二道关,当今仅在关口南侧的山头上,还残存有一座夯土墩台。过了二道关顺路向西,山谷渐趋狭窄,约2.5公里后,便仅为两壁相夹一道,十分险要,此处便是第三道关。修银巴公路时,此关的最后一些遗址也被废掉了。

当初蒙古军队第三次攻打西夏时,就是把三关口作为突破口的。当时三关口称克夷门,是西夏重要屯兵之地,在这里,蒙古军同西夏军展开了大战,最后,骁勇善战的蒙古军攻占此关,之后兵锋直指西夏都城。明代这里更是烽火不断。到了清朝同治年间,在遍及西北的回民反清斗争中,三关口也是回民军与清军屡次争夺的战场。

宁夏镇主要分布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东起盐池县,经吴忠市利通区、红寺堡区,青铜峡市、同心县、石嘴山市惠农区、平罗县、石嘴山市大武口区、贺兰县、灵武市、银川市兴庆区、永宁县、银川市西夏区、西迄中卫市沙坡头区。

(文章为凤凰网独家稿源,转载请标明出处)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