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艺术人物|是谁,欲将博物馆送上太空,又让树木诉说焦虑

一周艺术人物|是谁,欲将博物馆送上太空,又让树木诉说焦虑

今年是阿波罗11号登月的50周年,一个艺术的传说是,今年也是艺术进入太空的第50个年头。如果说,美国艺术家路尼·伯吉斯在1989年真正让艺术亮相太空,30年后,他正在着手将自己的“博物馆”送上太空。

无论是遥远的外太空,还是恼人的过敏症,任何阻碍都会被艺术倔强地突破:正如厄休拉·冯·瑞丁斯瓦德,她将木头视为生命,以木雕表达焦虑,抒发人性;又如前玛格南图片社全球主席布鲁诺·巴贝,他跋山涉水,拍摄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社会。好的艺术需要被记忆和收藏,83岁因病辞世的德国表现主义艺术收藏家弗里德·布尔达,便是一个时代的收藏者。《澎湃新闻·艺术评论》“一周艺术人物”,报道并评析国内外的艺术人物及热点事件。

美国| 艺术家路尼·伯吉斯

计划向太空发射“方舟”,提供当代文化的“时间胶囊”

一周艺术人物|是谁,欲将博物馆送上太空,又让树木诉说焦虑

路尼·伯吉斯

或许最近很多人都了解到,今年是阿波罗11号登月的50周年,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今年也是艺术进入太空的第50个年头。虽然,这并不是那么确凿。

许多人相信,第一件太空艺术作品创作于1969年,当时,美国雕塑家福雷斯特·梅耶斯(Forrest Myers)做了一系列指甲盖大小的瓷砖,他请同时代的艺术家罗伯特·劳申伯格、安迪·沃霍尔等在上面刻下自己的绘画。这一作品被称为“月球博物馆”,不过,并非所有人都相信这件事真实发生过。

美国艺术家路尼·伯吉斯(Lowry Burgess)认为,“月球博物馆”未必真的存在,即使有,也是一件不重要的作品,“它和太空没有什么关系。”

如果说梅耶斯的“博物馆”只是一个传说,那意味着伯吉斯才是首位将艺术作品送入太空的艺术家。1989年,他的雕塑《无限的立方体孔径》从大约200个候选者中脱颖而出,作为首个非科学性的荷载,由美国宇航局发射上空。

如今,三十年过去了,伯吉斯正在着手将自己的“博物馆”送入太空。这位太空艺术先锋带领一支由60名研究者组成的团队,计划在2021年将一艘飞船送入外太空。飞船将承载各种艺术作品,包括图画、诗歌、乐谱等等。它们以微细刻蚀的方式被装在一个模块中,能够在光线下被读取。

伯吉斯表示,这个计划的目标在于,提供一种当代文化的“时间胶囊”,从而在遥远的未来,在几百年甚至几百万年之后,有人也许能够发现今天的人是如何生活的。

“美国宇航局现在的任务是要让人类进入太空,如果要这么做的话,你必须得带上文化,”他解释道,“那也就是它被命名为‘方舟’的原因。”

一周艺术人物|是谁,欲将博物馆送上太空,又让树木诉说焦虑

“月球上的艺术方舟”渲染图

伯吉斯说,太空是创造力的舞台,无怪乎对于艺术家有那么大的吸引力,而说到底,艺术本身就是探索未知的实践。“这为我们对于艺术的理解增加了一层维度,”他说道,“艺术家们为重力所限,为文化、时尚等方方面面所限,我认为我们应该把目光放远一点。对我而言,这是通过物质来实现想象的方式。”

(文/钱雪儿)

美国| 艺术家厄休拉·冯·瑞丁斯瓦德将木头看作视为生命的一部分,在大型木雕中展现生命的斗争

一周艺术人物|是谁,欲将博物馆送上太空,又让树木诉说焦虑

厄休拉·冯·瑞丁斯瓦德

德国艺术家厄休拉·冯·瑞丁斯瓦德将她复杂的雕塑视为其生命能量和韧性的证据。她在二战后德国的波兰难民营中长大,早年时经历了种种斗争。“努力工作是生命的答案。”

对于冯·瑞丁斯瓦德来说,努力工作意味着用木头进行创作,她视其为生命的一部分。她和父母以及六个兄弟姐妹住过的营房完全由木头制成,“原木地板、木墙还有木窗……”因此,这种媒介成为了她数十年雕塑创作的基础也不足为奇。

如今,她那些富有创造力的、复杂的大型木结构正在位于华盛顿特区的国家女性艺术博物馆展出,展览“厄休拉·冯·瑞丁斯瓦德:感觉的轮廓”是迄今为止她在美国最宏大的作品呈现。

为了完成这些大型雕塑,冯·瑞丁斯瓦德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这些雕塑由香柏制成,由拼图般的一个个木块堆叠而成,呼应着自然的有机形式。

一周艺术人物|是谁,欲将博物馆送上太空,又让树木诉说焦虑

厄休拉·冯·瑞丁斯瓦德在2015年威尼斯双年展上的作品。Photo by Venturelli_Getty Images for Yorkshire Sculpture Park.

“这种挑战一部分来自我和这种树木的斗争,”她说道,她用了各种各样的木刻工具来创造这些作品。多年来,艺术家对香柏产生了一种过敏,她不得不在工作之前如养蜂人那样穿上保护服。树木和她之间存在着某种对抗,“一件作品往往饱含焦虑和痛苦,”她说道,“但这也会转化成某些寂静的、抒情的、人性的东西。”

(文/钱雪儿)

德国| 德国表现主义艺术收藏家弗里德·布尔达83岁因病辞世,生前曾收藏基弗、巴塞利兹、里希特等千幅画作

一周艺术人物|是谁,欲将博物馆送上太空,又让树木诉说焦虑

弗里德·布尔达

据ARTnews消息,7月14日,德国表现主义艺术收藏家、出版人、慈善家,曾创立私人美术馆的弗里德·布尔达(Frieder Burda)因病辞世,享年83岁。该消息近日由弗里德·布尔达基金会对外披露。

弗里德·布尔达,1936年出生于一个德国出版之家,1973年在奥芬堡接管家族生意。1968年,他买入个人首幅艺术藏品——卢齐欧·封塔纳在第四届德国卡塞尔文献展上展出的划破画布的签名作。布尔达在2018年回忆说“我不知道这幅画是什么,但我想拥有它”。

布尔达的收藏以现代和当代艺术品为主,2005-2013年,连续进入ARTnews“200位收藏家”榜单,生前藏品总数约超过1000件,艺术家包括安塞姆·基弗、乔治·巴塞利兹、格哈德·里希特、马克思·贝克曼、西格玛尔·波尔克等,大部分藏品涉及德国表现主义,这也源于他父亲的收藏志向。1970年代造访纽约之后,布尔达开始对抽象表现主义产生浓烈兴趣,收藏了马克·罗斯科、杰克逊·波洛克、克里福德·斯蒂尔的作品。

2004年,布尔达位于德国巴登巴登的私人美术馆开馆,设计者是获过普利兹克建筑奖的理查德·迈耶。在这座以弗里德·布尔达命名的美术馆中,展示着巴塞利兹、波尔克、贝克曼、里希特和毕加索的画作。班克斯在苏富比拍卖会上的自毁画作《爱已丢入垃圾桶》(Love is in the Bin)(2018)在美术馆首次展览,也令该美术馆扬名。目前,馆内正在展出由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副馆长Brigitte Léal策划的展览,展品包括蓬皮杜收藏的法国艺术作品和布尔达收藏的德国艺术家作品。

(文/畹町)

北京| 前玛格南图片社全球主席、摄影师布鲁诺·巴贝个展在京举行,展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本色”

一周艺术人物|是谁,欲将博物馆送上太空,又让树木诉说焦虑

布鲁诺·巴贝

法国摄影师布鲁诺·巴贝曾任玛格南图片社全球主席,自1973年跟随时任总统乔治·蓬皮杜访华与中国结缘,布鲁诺·巴贝多次走进中国,用镜头探索中国,是第一位用彩色胶片拍摄中国的玛格南摄影师。

7月18日,“中国本色——布鲁诺·巴贝摄影展”在中国美术馆揭幕,展出的50余幅摄影作品,是布鲁诺·巴贝作为一位外国摄影师所捕捉的普通中国人生活场景和时代影像,呈现他遍布北京、上海、重庆、四川、广西、江苏、新疆等地足迹,用镜头记录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本色”。

1973年,法国时任总统乔治·蓬皮杜访华,巴贝作为随行记者记录西方世界眼中的中国。 近半个世纪以来,他几十次往返中国,记录下中国高速发展的历史时刻。正如巴贝所言,“能把一个处在历史决定时刻的现代国家用照片记录下来是一件非常令人激动的事”。

在展览作品中,北京、上海、四川和重庆、广西风格迥异,甚至让人们不禁怀疑它们是不是真的属于同一个国家。巴贝的柯达彩色胶片在1973年和1980年间忠实地捕捉了紫禁城宫殿的朱红和上海外滩清晨的碧蓝。

一周艺术人物|是谁,欲将博物馆送上太空,又让树木诉说焦虑

布鲁诺·巴贝《外滩集体太极》 上海1980

一周艺术人物|是谁,欲将博物馆送上太空,又让树木诉说焦虑

布鲁诺·巴贝《豫园湖心亭》 上海艺术微喷1980

在巴贝捕捉到的“中国本色”中,观众可以观察到彩色摄影方兴未艾之际质朴又不乏质感的精彩。在彩色摄影尚未得到重视的时代,巴贝率先尝试柯达克罗姆彩色胶卷,这在当时是颇有勇气的先锋之举。在“新彩色摄影”理论诞生之前的十几年,巴贝已经对彩色摄影游刃有余。他开创了彩色胶片在新闻摄影中的应用,还展现出彩色新闻摄影的艺术性。

(整理/畹町)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