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学经典”第二季,余中先开讲《巴黎圣母院》

“阅读文学经典”第二季,余中先开讲《巴黎圣母院》

6月至8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和首都图书馆举办的“阅读文学经典”系列讲座第二季将如期举办,主题内容为“世界文学”阅读,开启世界文学之旅。讲座邀请余中先、陆建德、曹立波、陈众议、刘文飞五位知名学者,就《巴黎圣母院》、“莎士比亚”、《红楼梦》、《堂吉诃德》、“托尔斯泰”五个主题分别展开讲座。

6月底,本季讲座第一场开讲。主讲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世界文学》前主编,傅雷翻译奖评委余中先老师围绕雨果与《巴黎圣母院》,并兼顾多位法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作家及作品,讲述那个时代的法国文学。

雨果与《巴黎圣母院》

“如果有谁的名字跟十九世纪的法国文学乃至法国的社会生活联系得如此紧密的话,那么这个人肯定就是雨果。”

雨果的整个生命跟法国社会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拿破仑帝国到波旁王朝的复辟,从1830年“七月革命”推翻波旁王朝到1848年的“二月革命”共和国成立,从拿破仑第三的第二帝国到普法战争,再到巴黎公社、第三共和国的建立,雨果历经了整个19世纪的法国历史,他的文学也深深植根于法国社会。

《巴黎圣母院》作为雨果浪漫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出版于1831年。这个创作时期,正是雨果在政治上逐渐脱离保守派立场而倾向自由民主,文艺上逐渐脱离伪古典主义而提倡浪漫主义之际。当时雨果虽已是一个发表过几部作品,上演过几出戏剧的青年作家,但《巴黎圣母院》的出版,才真正奠定了他作为法国以至整个欧洲最重要作家之一的声誉。

在这部小说里,雨果用他擅长诗歌和戏剧的文笔,把四百年前法王路易十一统治时期的历史真实,艺术地再现于读者的眼前。宫廷与教会如何狼狈为奸压迫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如何同两股恶势力英勇搏斗,这些都通过可歌可泣的故事和生动活泼的戏剧性场面连缀起来,铺排开来。

余中先从巴黎圣母院和《巴黎圣母院》的关系入手,讲述它们彼此造就、彼此影响的故事,在此基础上探究雨果历史小说的真实性。

一个杀死另一个?

从建筑到小说本身是一个什么关系?当然是先有建筑。但对于余中先来说,先有小说,后有建筑。在到巴黎圣母院之前,余中先脑子里对于巴黎圣母院的印象就是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给我一种想象,一种固定的形象,挥之不去。巴黎圣母院对于我来说就是一个建筑艺术的奇观,巨大的石头构成的交响乐。”

小说《巴黎圣母院》的背景是1482年国王路易十一统治下的巴黎城,主要发生地是巴黎圣母院以及圣母院附近的街道。弃儿卡西莫多被副主教克洛德·孚罗洛收养长大,并成为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他虽然丑陋残疾但心地善良。外貌正经的克罗洛神父自从遇见美丽的吉普赛少女爱斯梅拉达后,被其美色所诱而神魂颠倒,指使卡西莫多强行掳走爱斯梅拉达,途中被宫廷弓箭队队长弗比斯所救,爱斯梅拉达因而爱上了弗比斯。但弗比斯生性风流,被怀恨在心的克罗德刺杀,但没有死。并嫁祸于爱斯梅拉达,令她被判死刑,行刑时,卡西莫多将爱斯梅拉达救走并藏身于圣母院中,乞丐群众为救爱斯梅拉达而冲入教堂,误与卡西莫多大战,爱斯梅拉达被由克罗洛带领的军队冲入圣母院发现,带上绞刑架所杀。最后,卡西莫多看透了副主教丑恶的灵魂,把他从塔楼上推下去摔死后,找到爱斯梅拉达的尸体,紧紧地抱住它死去。

为什么书名叫《巴黎圣母院》?在余中先看来,这部小说主要人物是巴黎圣母院本身,而不是像我们以前所看的电影《钟楼怪人》。这不只是一部讲几个主人公命运的小说。人的命运与巴黎、与巴黎圣母院的命运是连在一起的。对于主人公卡西莫多来说,圣母院是他的窝、他的家、是他的祖国和宇宙。

“小说中有一句话,‘一个杀死另一个’,我觉得这句话很有意义。”余中先说,雨果认为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书籍的传播,促进了现代文明的发展,书籍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会造成建筑在文化意义上的灭亡,而在今天,广播、电视、电影的出现又大大削弱了书籍的力量,互联网的发展甚至杀死了阅读本身。”在余中先看来, “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没有杀死建筑巴黎圣母院,相反,文学作品和历史建筑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一个养育了另一个,一个繁荣了另一个。”

在《巴黎圣母院》中,雨果也对巴黎圣母院里建筑的破坏提出了批评。他曾讲到,“从中世纪艺术遗迹上,可以分辨出三类不同深度的“创伤”。一是时间不知不觉留下的损伤,遗址表面裂痕满目,锈迹斑驳;二是政治和宗教革命的破坏,这些革命天生是盲目而狂暴的,它们汹汹扑来,撕碎了中世纪建筑的华丽外衣——雕镂花纹,拆毁了圆花窗,砸烂了美丽的项链——阿拉伯装饰花纹和小雕像,捣毁了塑像(有时因为它们头戴主教帽,有时却因为它们头戴王冠);三是时尚变得越来越愚蠢可笑,从文艺复兴时期种种杂乱无章、一味追求华丽的风尚开始,式样层出无穷,建筑必然越来越衰落。时尚造成的破坏更甚于革命。”在《巴黎圣母院》出版一年后,雨果曾经写过一篇名为《向破坏古迹的人宣战》,对巴黎当局规划改造的行为进行批评。

历史小说:真实与虚构并存

十九世纪的法国,历史小说成为一种潮流。雨果的《巴黎圣母院》被认为是十九世纪历史小说的经典作品,但是与中国的历史小说相比,两者间存在很大区别。

“中国的历史小说讲真里有假、假里有真,但主要人物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但法国历史小说基本相反,主要人物全部虚构。”在《巴黎圣母院》中,艾丝美拉达、卡西莫多等主要角色都是虚构而成,反而王后、国王、主教黎世留等宫廷人士的生活,更接近于历史真实。但在具体的细节上,法国历史小说又讲究历史真实。比如小说中路易十一住在巴士底广场里某个石头做成的矮屋子里,这个矮屋子长宽高的尺寸都与当时的房屋尺寸完全吻合。

在提到雨果小说的美学原则时,余中先表示,作为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雨果小说里的重要美学之一是对照,比如卡西莫多的丑陋与拉·爱斯梅拉达的美丽,拉·爱斯梅拉达的钟情与弗比斯的冷漠无情。从另一方面,走极端也可以说是雨果的极端浪漫主义小说人物写作的特色。人物性格的极端,几乎成为一种象征。雨果笔下的人物,美与善、丑与恶互相交错,同时存在于一个个体中。“丑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丑怪藏在崇高背后,美与丑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敲钟人卡西莫多丑得出奇,且看起来非常凶恶,但他心灵善良;副主教克洛德·孚罗洛博学聪明让人敬重,但内心却虚伪恶毒;弗比斯英俊潇洒受人喜爱,却也风流成型,轻薄冷漠;沙多倍尔是花花公子的典型,正人君子是否定他的,而单纯的少女却容易对他一见钟情。拉·爱斯梅拉达美丽热情,却也对卡西莫多的感情视而不见。

在讲座最后,余中先介绍说,目前《巴黎圣母院》在中国的译本已有十多种,以上海译文出版社管震湖译本、译林出版社施康强、张新木译本、浙江文艺出版社潘丽珍译本、河北教育出版社李玉民译本以及陈敬容译本《巴黎圣母院》为代表。据悉,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陈敬容译“网格本”《巴黎出版社》也将于近期重新面世。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