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怎么写林黛玉的爱情?

曹雪芹怎么写林黛玉的爱情?

文| 曹立波

选自《红楼十二钗评传》

林黛玉的情感世界,集中表现在追求知己的爱情理想。她与宝玉不同,宝玉心底虽然只有妹妹,但眼中不乏对其他姐姐妹妹的怜惜和倾慕,即所谓“情不情”。而黛玉不仅心中只有宝玉,眼中也容不下宝玉之外任何男性世界的物件,甚至是宝玉转赠的北静王的香串。黛玉的情感是“情情”,即用情专一。

追求知己的爱情理想

01. 爱情的萌生阶段——欣赏、吃醋

戴斗笠——表现了黛玉对宝玉的了解,第八回写道:

小丫头忙捧过斗笠来,宝玉便把头略低一低,命他戴上。那丫头便将着大红猩毡斗笠一抖,才往宝玉头上一合,宝玉便说:“罢,罢!好蠢东西,你也轻些儿!难道没见过别人戴过的﹖让我自己戴罢。”黛玉站在炕沿上道:“罗唆什么,过来,我瞧瞧罢。”宝玉忙就近前来。黛玉用手整理,轻轻笼住束发冠,将笠沿掖在抹额之上,将那一颗核桃大的绛绒簪缨扶起,颤巍巍露于笠外。整理已毕,端相了端相,说道:“好了,披上斗篷罢。”宝玉听了,方接了斗篷披上。

看斗方——表现出黛玉对宝玉的欣赏,第八回写道:

一时黛玉来了,宝玉笑道:“好妹妹,你别撒谎,你看这三个字那一个好﹖”黛玉仰头看里间门斗上,新贴了三个字,写着“绛云轩”。

黛玉笑道:“个个都好。怎么写的这们好了﹖明儿也与我写一个匾。”宝玉嘻嘻的笑道:“又哄我呢。”

带醋意——表现出黛玉对宝玉的在意,第九回写宝玉上学前辞别黛玉,引出黛玉的半酸半妒:

宝玉忽想起未辞黛玉,因又忙至黛玉房中来作辞。彼时黛玉才在窗下对镜理妆,听宝玉说上学去,因笑道:“好,这一去,可定是要‘蟾宫折桂’去了。我不能送你了。”宝玉道:“好妹妹,等我下了学再吃饭。和胭脂膏子也等我来再制。”劳叨了半日,方撤身去了。黛玉忙又叫住问道:“你怎么不去辞辞你宝姐姐呢?”宝玉笑而不答,一径同秦钟上学去了。

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有青梅竹马的成分,也有一见钟情的因素,最后的两心相印是曹雪芹的爱情理想在他们身上的实现。然而黛玉却爱得十分痛苦。正如第五回开头所写:“既熟惯,则更觉亲密;既亲密,则不免一时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黛玉对宝玉的求近之心,反成疏远之意;求爱之意,反成生怨之因。爱情萌生阶段的“口是心非”,让黛玉和宝玉都饱受折磨。

02. 爱情的发展阶段——互相认同

二人共同葬花。第二十三回分别写了宝玉和黛玉葬花的场景。宝玉送花入水,表现了“花落水流红”的意境:

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

黛玉葬花入土,让落花“质本洁来还洁去”:

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作什么?”宝玉一回头,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宝玉笑道:“好,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那水里。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宝玉听了喜不自禁,笑道:“待我放下书,帮你来收拾。”

曹雪芹怎么写林黛玉的爱情?

双玉共读西厢。第二十三回写了“西厢记妙词通戏语”,反映了二人的共同志趣:

黛玉道:“什么书?”宝玉见问,慌的藏之不迭,便说道:“不过是《中庸》《大学》。”黛玉笑道:“你又在我跟前弄鬼。趁早儿给我瞧,好多着呢。”宝玉道:“好妹妹,若论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别告诉别人去。真真这是好书!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一面说,一面递了过去。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馀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

林妹妹不说“混账话”。第三十二回湘云让宝玉去“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遭到宝玉斥责,也涉及对宝姐姐的不满。同时宝玉又说了对黛玉的欣赏,被屋外的黛玉偶然听到,引发了一段对“知己”的感慨:

宝玉道:“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账话,我早和他生分了。”袭人和湘云都点头笑道:“这原是混账话。”

……

林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叹者,你既为我之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之知己矣,既你我为知己,则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哉;既有金玉之论,亦该你我有之,则又何必来一宝钗哉!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你我虽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想到此间,不禁滚下泪来。待进去相见,自觉无味,便一面拭泪,一面抽身回去了。

《红楼梦》运用了多种叙事手法,其中不乏限知叙事的内视点的表现形式,即让人物通过侧面的不期而遇来耳闻目睹。黛玉在屋外意外听到宝玉“林妹妹不说混账话”的知己之言便是较为典型的细节。这种隔墙有耳、隔窗有眼的特殊叙事视点,比全知叙事的外视点所能达到的叙事效果更适当、更顺应人情事理。从小说中所描写的宝黛爱情来看,大体分为萌生、发展和成熟阶段,而宝玉知己之言的吐露,可以说是他们的爱情进入发展阶段的标志。

需要说明的是,黛玉与宝玉互为知己,她深知宝玉不喜欢八股时文,因而也不说混账话。小说八十回后为何安排黛玉谈论时文的情节呢?如果只从续书的角度去解释,未免简单化了。第八十二回,写黛玉对时文的看法:“内中也有近情近理的,也有清微淡远的。……况且你要取功名,这个也清贵些。”值得注意的是,听了黛玉的话后,宝玉的反应,在杨本(梦稿)的原文和改文中存在差异:

原文:宝玉听了却不甚入耳,然又不敢在他跟前驳回,只笑了一声。

改文:宝玉听到这里,觉得不甚入耳,因想黛玉从来不是这样人,怎么也这样势欲熏心起来?又不敢在他跟前驳回,只笑了一声。

程甲本、程乙本:宝玉听到这里,觉得不甚入耳,因想黛玉从来不是这样人,怎么也这样势欲熏心起来?又不敢在他跟前驳回,只在鼻子眼里笑了一声。

通过比对可知,杨本改文在这里增加了宝玉的心理活动“因想黛玉从来不是这样人,怎么也这样势欲熏心起来”;而程甲本和程乙本在此不仅有心理活动,还描绘了宝玉的面部表情:“在鼻子眼里笑了一声”。可见,黛玉对待八股时文的态度,已经引起了宝玉的反感,这一点是修订者有意识强调的。

既然这样写有悖于宝玉和黛玉之间的默契,修订者为什么要这样改呢?要解释这一问题,需要仔细阅读前八十回有关黛玉的情节。我们知道,黛玉是一个爱宝玉胜过爱自己的人,有时为了改善意中人的处境,她可以放弃一些原则。比如,明知道帮宝玉写作业是不对的,但她可以非常真诚地替宝玉写诗,第十八回她代作了整首的《杏帘在望》,以应付元春的命题诗;代宝玉写字,第七十回她送了一卷子自己亲临的“钟王蝇头小楷”,而且和宝玉字迹“十分相似”,以备贾政检查功课。小说第三十二回倾诉了知己之言,下一回便写宝玉挨打,至第三十四回写黛玉哭了一夜,见到宝玉时依然“抽抽噎噎”,说出的一句话不是安慰,却是劝说:“你从此可都改了罢!”与其说是违心,不如说是关心。依此类推,至第八十二回宝玉重入家塾,博雅多识的黛玉,不会对时文一无所知,黛玉谈时文,与上文貌似矛盾,实则符合黛玉急宝玉之所急的内在逻辑。不过,杨本的改文所增加的“因想黛玉从来不是这样人,怎么也这样势欲熏心起来”两句,其实是增加了两重误解:一是宝玉对黛玉的误解,修订者错把黛玉的爱意当成了“势欲”;二是对宝黛两颗心的误解,修订者没有把宝黛关系理解到“知己”的程度,甚至到程本中还添加了宝玉从“鼻子眼里”发出的笑声,显然,经两番修改的文字,把宝玉和黛玉之间的心理距离拉大了。

03. 爱情的成熟阶段——互相安慰

宝玉挨打,黛玉因心疼而劝其改过。第三十四回写道:

宝玉犹恐是梦,忙又将身子欠起来,向脸上细细一认,只见两个眼睛肿的桃儿一般,满面泪光,不是黛玉,却是那个?宝玉还欲看时,怎奈下半截疼痛难忍,支持不住,便“嗳哟”一声,仍就倒下,叹了一声,说道:“你又做什么跑来!虽说太阳落下去,那地上的馀热未散,走两趟又要受了暑。我虽然捱了打,并不觉疼痛。我这个样儿,只装出来哄他们,好在外头布散与老爷听,其实是假的。你不可认真。”此时林黛玉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得利害。听了宝玉这番话,心中虽然有万句言词,只是不能说得,半日,方抽抽噎噎的说道:“你从此可都改了罢!”宝玉听说,便长叹一声,道:“你放心,别说这样话。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

黛玉生病,宝玉冒雨前来探望。第四十五回写黛玉“风雨夕闷制风雨词”,之后:

只见宝玉头上带着大箬笠,身上披着蓑衣。黛玉不觉笑了:“那里来的渔翁!”宝玉忙问:“今儿好些?吃了药没有?今儿一日吃了多少饭?”一面说,一面摘了笠,脱了蓑衣,忙一手举起灯来,一手遮住灯光,向黛玉脸上照了一照,觑着眼细瞧了一瞧,笑道:“今儿气色好了些。”

……

黛玉又看那蓑衣斗笠不是寻常市卖的,十分细致轻巧,因说道:“是什么草编的?怪道穿上不像那刺猬似的。”宝玉道:“这三样都是北静王送的。他闲了下雨时在家里也是这样。你喜欢这个,我也弄一套来送你。别的都罢了,惟有这斗笠有趣,竟是活的。上头的这顶儿是活的,冬天下雪,带上帽子,就把竹信子抽了,去下顶子来,只剩了这圈子。下雪时男女都戴得,我送你一顶,冬天下雪戴。”黛玉笑道:“我不要他。戴上那个,成个画儿上画的和戏上扮的渔婆了。”及说了出来,方想起话未忖夺,与方才说宝玉的话相连,后悔不及,羞的脸飞红,便伏在桌上嗽个不住。

宝玉挨打,疼在皮肉上,却甜在心里。因为黛玉为他不知流了多少眼泪,以至于“眼睛肿的桃儿一般,满面泪光”,说明她的心疼是掩饰不住的。她害怕王熙凤看到她的眼睛取笑她的多情,匆忙离开了。宝玉因惦念,派晴雯去看黛玉,并捎去两块旧手帕,黛玉随即写了三首诗来抒发情思。隔十回,到了第四十五回,黛玉即景生情写了长诗《秋窗风雨夕》,宝玉冒雨来探望她。这一情节,生动地描绘了“渔翁渔婆”的和谐画面。同时,宝玉的装束也暗合一首唐五代词:“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小说情节充满了诗情画意。到此,宝黛爱情已经走过萌生阶段的互相误解、发展阶段的互相认同,到了成熟阶段的互相安慰。从感觉上,也由酸楚、苦涩,开始品味甜蜜。

用情专一的爱情理念

在宝黛爱情问题上,用脂砚斋批语来说,林黛玉的特点是“情情”,即用情专一;而宝玉的特点是“情不情”,即爱博而心劳。二人常常因此而出现矛盾。

剪荷包的冲突,黛玉因专于情而专于物。通过荷包这一道具,写黛玉误解了宝玉,担心他辜负了自己的心,因而剪掉自己亲手为宝玉做的荷包。第十七回至十八回写黛玉为宝玉不珍惜自己的东西而哭泣,实是因物及人。她向宝玉说道:“我给的那个荷包也给他们了﹖你明儿再想我的东西,可不能够了!”说完,“赌气回房,将前日宝玉所烦他作的那个香袋儿——才做了一半——赌气拿过来就铰。”当她看到宝玉“把衣领解了,从里面红袄襟上将黛玉所给的那荷包解了下来”,听到宝玉说:“你瞧瞧,这是什么!我那一回把你的东西给人了?”小说描写黛玉的心理:“林黛玉见他如此珍重,带在里面,可知是怕人拿去之意,因此又自悔莽撞,未见皂白,就剪了香袋。因此又愧又气,低头一言不发。”这段的戏剧冲突,可谓大起大伏,至黛玉“又愧又气,低头一言不发”,似乎已风平浪静了,宝玉又向平静的水面扔了一块石子:“你也不用剪,我知道你是懒待给我东西。我连这荷包奉还,何如?”宝玉不仅出言不逊,而且把荷包掷向黛玉怀中便走了。以下情态是:“黛玉见如此,越发气起来,声咽气堵,又汪汪的滚下泪来,拿起荷包来又剪。”接下来作者给宝玉安排了软语相劝的机会,让他去抚慰黛玉受伤的心,“宝玉见他如此,忙回身抢住,笑道:‘好妹妹,饶了他罢!’黛玉将剪子一摔,拭泪说道:‘你不用同我好一阵歹一阵的,要恼,就撂开手。这当了什么。’说着,赌气上床,面向里倒下拭泪。禁不住宝玉上来‘妹妹’长‘妹妹’短赔不是。”黛玉索性赌气离开,宝玉执着相随,嘴里还说着:“你到那里,我跟到那里。”手里“拿起荷包来带上”。荷包由“掷”到“带”,两个动作反映了宝玉态度的变化,心理上已经由抵抗到降服了,黛玉也顺势走下宝玉所给的“台阶”,“黛玉伸手抢道:‘你说不要了,这会子又带上,我也替你怪臊的!’说着,‘嗤’的一声又笑了。”黛玉最后的动作和情态写得娇真可爱。

论亲疏的风波,黛玉因专于情而专于人。湘云到来,宝钗拉宝玉去玩,黛玉平添失落感。她用自残的方式给宝玉施加压力,“越发抽抽噎噎的哭个不住”地说:“你又来作什么?横竖如今有人和你顽,比我又会念,又会作,又会写,又会说笑,又怕你生气拉了你去,你又作什么来?死活凭我去罢了!”这段话里有对宝玉薄情的埋怨,也有对宝钗的嫉妒。黛玉的感叹和眼泪,反映出她对宝玉的“情情”。宝玉只好“打叠起千百样的款语温言来劝慰”。尤其是论亲疏的一段可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你这么个明白人,难道连‘亲不间疏,先不僭后’也不知道?我虽糊涂,却明白这两句话。头一件,咱们是姑舅姊妹,宝姐姐是两姨姊妹,论亲戚,他比你疏。第二件,你先来,咱们两个一桌吃,一床睡,长的这么大了,他是才来的,岂有个为他疏你的?”黛玉的回答是出人意料的,她似乎没有拘泥于现象,而直入本质:“我难道为叫你疏他?我成了个什么人了呢!我为的是我的心。”宝玉也坦言情愫:“我也为的是我的心。难道你就知你的心,不知我的心不成?”我们不能不佩服曹雪芹写小说的笔力,为了表现宝玉和黛玉之间心心相印的情感,精心设计了宝钗,甚至湘云的介入,在外力的作用下,恋爱双方由误解到相知,互相了解彼此的心意。“我为的是我的心”,这句话看似为己,实则为他。但同样是以心相许,宝玉的心中虽只有林妹妹,眼中却还流连着其他的姐妹;而黛玉的心中、眼中只有宝玉。

闭门羹冷遇,是黛玉和宝玉之间的一次大误会。黛玉哭惊花鸟的程度,反映了她的至情,也写出了她的至美。第二十六回黛玉夜探怡红院,晴雯因和碧痕拌嘴,又见宝钗来访,而门外又有敲门声,不觉生气,便向门外说:“凭你是谁,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黛玉吃了闭门羹,却见宝钗从里面出来,悲戚万分,不禁痛哭,以至感动花鸟。小说写道:

林黛玉听了,不觉气怔在门外,待要高声问他,逗起气来,自己又回思一番:“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如今认真淘气,也觉没趣。” 一面想,一面又滚下泪珠来。正是回去不是,站着不是。正没主意,只听里面一阵笑语之声,细听一听,竟是宝玉、宝钗二人。林黛玉心中益发动了气,左思右想,忽然想起了早起的事来:“必竟是宝玉恼我要告他的原故。但只我何尝告你了,你也打听打听,就恼我到这步田地。你今儿不叫我进来,难道明儿就不见面了!”越想越伤感起来,也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

原来这林黛玉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不期这一哭,那附近柳枝花朵上的宿鸟栖鸦一闻此声,俱忒楞楞飞起远避,不忍再听。真是:花魂默默无情绪,鸟梦痴痴何处惊。因有一首诗道:颦儿才貌世应希,独抱幽芳出绣闺;呜咽一声犹未了,落花满地鸟惊飞。

黛玉曾说“我为的是我的心”。她希望宝玉珍惜她亲手做的荷包,其实是希望宝玉珍视她的一片痴心。她希望宝玉既然成了她的知己,就不应再想着别人。当黛玉在怡红院吃了闭门羹,小说写她“一面想,一面又滚下泪珠来”。当她又看到宝钗从里面走出,内心更为酸楚,黛玉用情专一的爱情理念受到震撼。小说写她“越想越伤感起来”,“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以至于“呜咽一声犹未了,落花满地鸟惊飞”。这段描写情景交融,通过晴雯、黛玉和宝玉等人的误会,以及人物的悲伤与花鸟产生的通感共鸣,达到很好的抒情效果。惊动花鸟的不仅仅是黛玉的“绝代”之美,更是她的“希世”之情。

宝黛爱情的几对影子

曹雪芹在描述宝玉和黛玉的恋爱过程中,除了以这二人为中心的主线,还从侧面写了其他人的爱情。作为宝黛爱情的副线,小红与贾芸、龄官与贾蔷、尤三姐与柳湘莲、晴雯与宝玉,四组人物大体从初恋、热恋、定亲、悼念四个阶段,对宝玉和黛玉的情感历程起到了映衬和预示的作用。

小红和贾芸的初恋,是对宝黛初恋阶段的烘托。林黛玉和林红玉,名字上有相似之处,第二十四回“痴女儿遗帕惹相思”,与宝玉黛玉的送帕、题帕,也有相似之处。清代许叶芬在《红楼梦辨》中说:“林小红,黛玉之小影也。黛玉姓林,小红亦姓林;……黛玉为凤姐诸人所不容,小红即为麝月诸人所不容。一笔分两笔写,是画家烘云托月法。”与小红和贾芸不同的是,宝黛爱情中,黛玉“题帕”比小红“遗帕”更能体现宝玉的体贴和黛玉的诗情。

龄官和贾蔷的热恋,是对宝黛热恋阶段的映衬。龄官是一位长相、扮相都像黛玉的戏子。她孤高自怜,她的情感世界包括咯血的病都与黛玉有几分相像。第三十回“龄官划蔷痴及局外”,宝玉眼中:“只见这女孩子眉蹙春山,眼颦秋水,面薄腰纤,袅袅婷婷,大有林黛玉之态。”宝玉看到龄官用金簪向土上画字,“原来就是个蔷薇花的‘蔷’字”。第三十六回“识分定情悟梨香院”,宝玉在梨香院看到贾蔷给龄官买雀儿,龄官却不高兴,可是当贾蔷离开时,龄官却又叫住他:“站住,这会子大毒日头地下,你赌气自去请了来我也不瞧。”宝玉这才领会了画“蔷”字的深意。针对这一情节,清代嘉庆年间的东观阁评语指出:“贾蔷与龄官皆非读书通文理者,故一味昵昵儿女语,不得与宝林辈比其分毫也。”的确,龄官和贾蔷的感情纠葛,呈现出热恋阶段的彼此折磨,但因“非读书通文理者”,所以与宝黛相比少了许多心有灵犀的默契。

尤三姐和柳湘莲的定亲,是对宝黛定亲的一种虚拟。第六十五回兴儿向二尤介绍林黛玉:“咱们姑太太的女儿,姓林,小名儿叫什么黛玉,面庞身段和三姨不差什么,一肚子文章,只是一身多病,这样的天,还穿夹的,出来风儿一吹就倒了。我们这起没王法的嘴都悄悄的叫他‘多病西施’。”尤三姐和黛玉“面庞身段”竟然相似到“不差什么”的地步,也让我们联想到这两个女子的婚姻和命运。尤三姐是一位婚姻爱情上自觉意识较强的女子,她的择偶标准是“拣一个素日可心如意的人方跟他去”,否则“虽是富比石崇,才过子建,貌比潘安的,我心里进不去,也白过了一世”。于是她想到了五年前就看上的柳湘莲。作者写“这柳二郎,那样一个标致人,最是冷面冷心的,差不多的人,都无情无义。他最和宝玉合的来”。尤三姐和柳湘莲定亲时用的是鸳鸯剑,这把剑让三姐“揉碎桃花红满地,玉山倾倒再难扶”,这把剑也削去了柳湘莲头上的烦恼丝。六十六回的回目是“情小妹耻情归地府、冷二郎一冷入空门”,三姐像黛玉,而无情的柳湘莲偏偏和多情的宝玉最合得来。地府和空门,似乎也暗示了黛玉和宝玉无法走向婚姻的不幸结局。

宝玉和晴雯的诀别,衬托宝黛之间的纯情;宝玉对晴雯的悼念,也是对黛玉悼念的预演。清代涂瀛有《红楼梦论赞》,其中《晴雯赞》写道:“红颜绝世,易启青蝇;公子多情,竟能白璧。”这是对晴雯的同情和赞美。“青蝇”是苍蝇的一种,用以比喻进谗言之佞人。《诗经·小雅·青蝇》:“营营青蝇,止于樊。岂弟君子,无信谗言。”“红颜绝世,易启青蝇”,写晴雯风流灵巧,易遭人怨;“公子多情,竟能白璧”,则肯定了晴雯的清白。然而,唯其“白璧”,而被“清君侧”,便更觉冤枉。所以第七十七回“俏丫鬟抱屈夭风流”,在宝玉探望她的时候,晴雯呜咽道:“我虽生的比别人略好些,并没有私情密意勾引你怎样,如何一口死咬定了我是个狐狸精!我太不服。今日既已担了虚名,而且临死,不是我说一句后悔的话,早知如此,我当日也另有个道理。”下文很有戏剧性,作者借一个特殊的叙事视角,即晴雯的姑舅嫂子灯姑娘,一个“恣情纵欲”的女人的眼睛,去看宝玉和晴雯的相处:“我进来一会在窗下细听,屋内只你二人,若有偷鸡盗狗的事,岂有不谈及于此,谁知你两个竟还是各不相扰。可知天下委屈事也不少。如今我反后悔错怪了你们。”在浑浊淫乱之人的眼睛中,两人尚且是纯洁而清白的,可谓反衬法。

晴雯的长相,用王夫人的话来说是“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像你林妹妹”,《红楼梦》中好几个美女像林黛玉,但与黛玉近距离接触的只有晴雯。黛玉和晴雯,可能是曹雪芹理想中的娇妻美妾。所以,在宝玉和黛玉两情相悦的时候,晴雯把宝玉写的“绛云轩”的斗方挂上,让黛玉含笑欣赏。在宝玉和黛玉两心相知的时候,晴雯把宝玉的两条旧帕子送给黛玉,让黛玉含泪题诗。在宝玉祭奠晴雯的时候,黛玉帮他修改祭文,宝玉深知黛玉素日待晴雯“甚厚”,也无所顾忌。针对“红绡帐里,公子多情,黄土垄中,女儿薄命”,黛玉将熟滥的“红绡帐里”,改为现成又不俗的“茜纱窗下”,继而改成“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庚辰本上脂砚斋的批语说:“一篇诔文总因此二句而有,又当知虽诔晴雯,而又实诔黛玉也,奇幻至此。”宝玉祭文因这最后一改,人物关系已变成了“卿卿我我”,由对晴雯的悼念转而预示黛玉的薄命。

庚辰本第四十六回脂批说:“通部情案,皆必从石兄挂号,然各有各稿,穿插神妙。”告诉读者《红楼梦》中所写的情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宝玉都是纽带。从狭义角度讲,“情”指爱情,而小说中的所有情事,尽管有些男主角不是宝玉,女主角亦非黛玉,但与黛玉相似的几位女子,情感历程似乎都有黛玉的影子,像镜子一样反射着黛玉的眼前景和未来事,足见作者对宝黛爱情所倾注的心血。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