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健敏:为什么中国建筑师在国际上没有地位?|独家

罗健敏:为什么中国建筑师在国际上没有地位?|独家

导语:

5月16日,著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逝世,享年102岁。作为世界级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他的作品遍及各国各地,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包括法国卢浮宫、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香港中银大厦等。在数十年的职业生涯中,贝聿铭秉持着建筑与自然相互融合的空间观念,让几何构造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其作品也在时间的流动中证明了自身的永恒价值。

贝聿铭

为进一步了解这位传奇建筑大师的成就和当今建筑领域的发展,凤凰网文化独家连线清华建筑1955级、梁思成先生的学生,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理事长罗健敏先生。

以下为对话实录:

凤凰网文化:很多人称贝聿铭为“现代主义建筑的最后大师”,请问如何理解现代建筑?现代主义在建筑领域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呢?

罗健敏:这里我特别要纠正一下,现代建筑有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概念。国际上,表述为“modern architecture”的泛指现当代的建筑,而首字母大写的“Modern Architecture”是专指现代主义建筑。当今大众对所谓的现代建筑有非常严重的误解,毕竟大多人没学过建筑。但是在业界,也有很多人都误解,不知道什么是现代建筑,还要大力提倡现代建筑,这是很荒谬的一件事情。有两个错误概念,一个就是凡是新的建筑就叫现代建筑,这跟现代主义在建筑界里的概念是不相符合的。现代主义有一个特殊的定义,并不是现代盖的就叫现代建筑。第二,更严重的误解就是认为所有外观稀奇古怪的建筑就是现代主义的,真是给现代主义抹黑,追求这个更是不对的。

现代主义建筑,主要有五个主张。咱们说到现代主义的时候,强调的是他们的主张,这个主张甚至比作品更重要,因为它是一种理论、学说。第一,它强调建筑要随时代的发展变化,它认为现代建筑应该是跟现代工业化时代的条件相适应了,不应该再守旧,这是第一点。第二,它强调建筑师要注意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和经济问题,要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就是建筑师不光是盖房子的,还要解决实用功能,还有注意社会经济,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就是对建筑师的要求。第三,它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和新结构,促进建筑技术的革新,这条是看得见的,也是大家最容易理解的。第四,它主张摆脱在现代主义之前,就是历史上过时的那些建筑形式的束缚,因为在这之前的古典主义看来,要盖建筑就得遵照古希腊、古罗马的那些规章,不符合比例要求的就不是好建筑。这个局限非常严重,是现代主义打破了框子,认为应该创造反映新时代的新建筑风格。第五个主张,就是要发展新的建筑美学,创造反映新时代的新建筑风格。这些主张综合起来就是现代主义,按照这个主张建造的建筑是现代主义建筑。

凤凰网文化:基于这些主张,能请您介绍、评价一下贝聿铭的建筑设计美学和理念吗?

罗健敏:贝先生是拥护现代主义理论的,他在实践上也很注重建筑的功能。贝先生一生创作了许多伟大作品,是要永远载入建筑史册的。这是举世公认的。不需要我详细介绍,肯定会有大量文章来专门表述。不过,对于贝先生的作品也应该实事求是的来分析。一个人,特别是在他工作当中,需要受到公正的评价:正确的东西应该表扬,不正确的东西也应该可以批评。我对贝先生是非常尊重的,在当代的建筑大师里头——当然我的老师梁(思成)先生、林(徽因)先生,那是我最尊敬和热爱的——我对贝先生,不但尊敬,而且也热爱,因为他是中国人,是在世界上大放异彩的建筑师。但是,我对他的香山饭店的设计是不大赞同的。关于这个建筑我写过两篇文章,一篇发表在2012年,一篇是2014年,对香山饭店提出了严重的批评。发表这些文章时,先生是健在的。

香山饭店

我认为香山饭店建在香山公园里面,本身选址就是错误的。而且当时为了盖香山饭店,砍了四百多棵树,其中有七十多棵是一两百年的古树。这样的事情在现代中国建筑界也是很少的,我很愤怒。所以我在尊敬和热爱贝先生的同时,也提出我的批评。第一篇文章写于1982年,但是当时没能发表,压了30年以后,到2012年才正式发表在《建筑评论》杂志第二期上。对香山饭店的批评,我是很实事求是的,就是它不应该在中国古典园林里建,更不应该为了盖房子就砍那么多古树。贝先生的香山饭店的被中国的新闻界,还有被美国人夸得很厉害,颁发了大奖。可是美国人砍一棵百年以上的古树都是要国会批准,贝聿铭在中国砍了四百多棵树,他们却给他奖章!这完全是两种标准。我觉得这话不能不说,才写了文章,完全不是为了攻击或者贬低贝先生,而是我要跟他把这个道理讲清楚。

凤凰网文化:这就涉及到建筑师的主张和使命到底是什么,在建筑本身外,建筑师的工作与整个环境的和谐紧密联系。

罗健敏:对,这正好是现代主义,刚才我说的第二条。它强调建筑师要注意研究和解决实用功能和经济问题,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这一条,对中国当代的建筑界的工作者来说,也应该是一个很重要的信条。

凤凰网文化:每年有些媒体会评选国内的“奇葩”建筑,这也是大众讨论蛮多的一个话题。很多人会对当今一些造型怪异的建筑提出批评,这种建筑设计师跟大众审美之间的断层该如何理解呢?

罗健敏:应该这么说,在中国改革开放40年当中,出现了这么一批奇葩建筑,是中国建筑界的耻辱,也是中华民族的耻辱。有了这些东西,在外国人面前,我说我是中国建筑师,人家问,你们中国建筑师怎么能够画出那样的图?你们作为建筑师,你们不能说话吗?你们不能主张建筑事业的纯净吗?我只好回答,我真不能!我想做,但是我做不到。因为建筑设计背后有两个大的支柱,一个是钱,一个是权,普通的建筑师根本没有决定权。

凤凰网文化:那现在在国内建筑设计这个专业领域里,对建筑师的培养方面是不是还有可以改进的地方?

罗健敏:太有了。我所知道的某些大学里,有些老师也很不敬业,带着学生来做设计,结果老师赚钱,学生学不到多少东西,就是给老师当助手。在这种情况下,有些设计院里的新学生的水平,实在让我发怵,他们什么都不会,甚至水平低得不可思议。现在咱们的建筑教育还是应该回归到学术,回归到社会责任,不是为了挣钱的手段,而是你要学一门学问,用这门知识,为中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应该说咱们这四十年是一个中华民族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历史阶段,是一个历史机遇,放眼全世界来说,也不可能再有中国改革开放这几十年一样的建筑设计机会,不可能有这么大的建筑量、这么强的建筑密度,还有在这么短时间里盖这么多房子。这一切机会都不会再有第二次了。

在这几十年里,应该是中国出建筑大师的年代,但是一个都没有。为什么中国建筑师在国际上没有地位?因为别人觉得你有“construction(建造)”,但你没有“architecture(建筑)”,咱们就有建造物,没有建筑学,什么原因?国际上的建筑师要想取得崇高地位,必须有自己的一套建筑理论,也就是近现代以来建筑学称为主义的主张,例如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等等。但没有一个主义是中国人提出来的。就像扎哈·哈迪德那些看起来造型古怪的建筑,咱们中国立刻就有人跟着学,但是扎哈是大师,跟着学的人就不是大师,学的再像,不可能有那个地位。这就是缺乏创新的意识和胆量。提出一种新的主张,就要有胆量准备被人反对,在反对当中,再把一个主张越推敲越完美,走向正确。这个正确主张就会带动一大批人,带动一个历史阶段,这个人就成了大师,这才是伟大的、有贡献的。

近年来,建筑界在实践上有所进步,比如现在有一种风格叫新中式,有些建筑师的作品已经很不错了。这样的东西,既是现代的,又是中国的,又是民族的。但是咱们没能拿出一个新中式的建筑理论体系。梁(思成)先生、林(徽因)先生为了让中国建筑屹立于世界建筑之林,贡献了一辈子,世界上的人才知道世界上有中国建筑,这样的历史贡献无法复制,这绝对会被记载在中国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上。它不仅仅是建筑问题,更有文化历史的价值。

罗健敏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