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欧阳江河的舍得智慧:诗海中认识自己,取舍间发现真我


来源:凤凰文化

欧阳江河不愿着眼于大的诗歌史的变迁,而是选择把时代本身的变化对应到他的诗歌写作里,捕捉时代风貌的变化,投射一个鲜活、生机勃勃的诗歌世界。这样的舍与得构成了他独特的诗风与气度。

在人们的固定印象中,“诗人都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超脱之人”,多愁善感是他们的固定标签。但有这样一位诗人偏偏不走寻常路,他不但不排斥“世俗”,还“把自己的世俗生活、真实生活、日常性放到自己的诗篇里”,在诗歌中塑造真实的自己。诗意与人性、精神与世俗在欧阳江河的作品中完美融合,以期产生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

这是对诗人崇高精神的践踏?还是他颠覆传统后对诗性的理解升华?近日,著名诗人欧阳江河做客由舍得酒业与凤凰网联合打造的时代人物高端访谈、思想派强IP《舍得智慧讲堂》,讲述他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之路上如何清醒地认识自己。

在同期的诗人中,欧阳江河无疑是特立独行的,他的作品不同于一般诗人的高绝孤傲,反而充满了烟火气。“我把我真实日常的世俗生活放到我的诗篇里面了”,他这样评价自己诗歌,只因他想在诗歌中呈现一个“真实的欧阳江河”,用诗歌提醒自己、认识自己,进而认识这个世界。当然,这样的风格必然会破坏一部分人眼中的“诗的崇高性”,但这也正是欧阳江河的舍得之道,在这取舍之间,真实的自己才能和诗歌相融,形成自己独特的诗风。

正是因为不排斥世俗性,他没有像其他诗人一样固守一方诗海,反而玩起了跨界,在诗歌中融入其他艺术元素。其中最令人心动的尝试,就是将诗歌与音乐这两种中途分流的艺术形式重新合流,古老诗歌和传统唱腔的融合令人耳目一新,对将诗歌与音乐玩出新花样的鲍勃·迪伦他更是做到了保留与欣赏并存。

欧阳江河敢于尝试不同的创作风格,但你绝想不到他的诗歌实际上是“拒绝歌唱性”的。他的诗歌创作之路经历了渴望人理解的“雄辩”时期和孤独中与自己的“对话”阶段,进入了“包含大我,吸收时代特色”的形态阶段。虽然会损失语言的传唱度,失去借歌曲传播诗歌的优势,甚至在包含“大我”的诗歌中“消弭自我、消除自我、去掉自我”,但欧阳的江河的舍,更多是为了得到自我的诗意表达。

80年代是中国诗歌的井喷时期,“那是一个像火山喷发一样灿烂辉煌的年代,一个浩瀚火热,甚至有点疯狂的嘉年华时代”,从那个诗歌黄金时代走来的欧阳江河这样形容,他也表示“属于诗歌的80年代不会再现”。如今资讯爆炸,人们“娱乐方式和欲望转换的方式太多”,难以聚集起80年代的那种封闭之后的兴奋和生机。尽管失去了这样一个黄金时期,欧阳江河却并不过分痛惜和怀念:“我就在那活过来的”,活过的经历,远胜于怀念。

不沉湎于失去的遗憾,专注收获,这是欧阳江河重视世俗化的舍得之道,更是他不同于其他诗人之处。

从80年代走出的诗人并不都像他一样顺遂,很多人自杀或出走,原因很多:精神性的、写作上的、情感上的、个人处境上的……“诗歌天才光环有时候太强烈了,假如你没有日常性的世俗东西作依托,它会伤害人”,很多天才诗人陷入自己的世界,舍了肉身,以期得到心灵上的解脱。这种虚无玄幻也是一种取舍,但对欧阳江河来说,他只对“活生生的世界和自我感兴趣”。所以他不会选择死亡或出走,而是选择通过精神诗意的游历获得成长,自我寻找,自我证明。

欧阳江河不愿着眼于大的诗歌史的变迁,而是选择把时代本身的变化对应到他的诗歌写作里,捕捉时代风貌的变化,投射一个鲜活、生机勃勃的诗歌世界。这样的舍与得构成了他独特的诗风与气度。

身为为数不多有军人背景的诗人,欧阳江河是怎样走上诗歌创作之路的?又是何时将诗歌创作定为终身选择?他对鲍勃迪伦的欣赏体现在哪些方面?致力于“大我”写作的他又是如何处理“大我”与“小我”的关系?

舍百斤好酒,得二斤精华。敬请关注《舍得智慧讲堂》第三十六期,聆听欧阳江河讲述他的诗歌创作生涯中的舍得之道。

[责任编辑:杜千寻 PN181]

责任编辑:杜千寻 PN181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