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追忆黄裳:用大专家底子写文学家美文

2012年09月06日 08:16
来源:文汇报 作者:吴越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昨天夜里,作家叶兆言听闻黄裳过世的消息,发表言论说:“一度流行的文化大散文,黄裳先生功不可没,他的文章是真的有文化,我们都应该向他学习。庾信文章老更成,他一大把年纪,依然笔健,气势如云,太让人羡慕。”

黄裳先生独树一帜的文化散文堪称当代文坛一绝,其文学与美学意义已有定论。杂文家邵燕祥称道黄裳散文视域既雄放阔大又注重历史细节,深情冷眼,文简质腴,绝无长期以来充斥文坛的“文艺腔”,构建了一个极具魅力、巍然可观的“散文王国”。

这个“王国”的建立,与黄裳记者、作家、学者多重身份的经历与眼光分不开。六卷本《黄裳文集》的编者刘绪源的讲述,还原了一位可爱而可贵的读书人。

“说话不多,看书真多”

刘绪源说:“黄裳的最大特点,我以为有两条,一是说话少,二是看书多。许多跟他很熟悉的编辑记者都怕单独去见他,因为万一找不到话就不知道怎么办好。有时两个老朋友坐着,可以几个小时不说一句话,唯一能做的事,可能就是相对抽烟。但要是问得得法,谈得投机,他还是会忍不住说上一通的。他要么不说,一说,就一定有内容,是自己所思所想的,写出来往往就是一篇好文章。”

“他的文章好,关键是有书卷气,而这跟他一生手不释卷是大有关系的。黄裳看书真多,每次去他家,总是在看书,桌上,沙发上,茶几上,都摊着几本看了一半的书。过去他当编辑,每天中午要上书店,自称是‘书店巡阅使’。后来年纪大了,他也一直要买书。我就替他买过许多书,书的种类非常杂,品位很高。”

“表面木讷,内心灵敏”

不过,可不要以为黄裳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刘绪源说:“他表面木讷,内心反应极灵敏,非常关心政治时势,心态很年轻。85岁高龄时,黄裳还在文章里写:‘一直不记得自己的年纪,亦未尝以老人自居。近仍不时动笔。说些怪话,以之自娱。婆娑度日,不敢言老。仍不失少年凌厉之气,可以告慰于知人。’90岁后,他还不忘半夜看世界杯。”

“黄裳在文汇报做编辑记者,我以为,最大的贡献,是把一大批大文化人吸收进来,成为报纸的基本作者,其中就有郭沫若、茅盾、朱自清、冯至、周建人,王统照、李广田、吴晗、费孝通、俞平伯、叶圣陶、马叙伦、钱锺书、杨绛、巴金、靳以……文汇报的报格和品位,和这批大文化人大有关系。文汇报性格的形成,和报社拥有柯灵、唐弢、黄裳这批本身也是大文化人的编辑、记者,同样大有关系。”

“文采斐然,功力深厚”

在《散文的路》这篇夫子自道中,黄裳期许一种风格崭新的美文:“它新鲜,泼辣、没有脂粉气,更为健康,敢想敢说,有自己的个性、风格。”

刘绪源说:“他写文章既文采斐然,又锋芒逼人。到晚年,还常常和人辩论,宛若年轻斗士。所有的作家中,他最佩服的是鲁迅。可能,他是继承了这样一种战斗精神吧。”

“黄裳文章为什么好,我以为,主要在于功力、学识、趣味、文笔。这里只说功力。他知识面广,但每钻一门,都是真读、真钻,能成为这一门中的一流专家。你想,他能跟周汝昌讨论《红楼梦》,能跟钱锺书讨论古典文学,能跟姚雪垠辩论《圆圆曲》,能跟戏曲专家讨论剧目。解放初期郑振铎掌管国家文物局时曾请他到北京搞图书版本。他的《关于柳如是》在《读书》杂志发表后,眼界奇高的史学家朱维铮读得拍案叫绝,我就亲眼见到朱维铮在几年后不忘向黄裳表示自己的钦佩之情。王元化是文章大家,但看了黄裳的文章,连声叫好,晚年和黄裳成了无话不谈的文友。正因为有这样的功力打底,他才写得出一手好散文,这是用大专家的底子,写文学家的美文。”

据了解,黄裳生前最后出版的图书是一个月前由上海书店出版社推出的他谈中国京剧的散文集《纸上蹁跹》和其翻译的屠格涅夫散文集《猎人日记》。这两本书皆为其早年作品,因持续受到当今读者欢迎而再版。

[责任编辑:徐鹏远] 标签:美文 大散文 文学家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