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首届施耐庵文学奖揭晓 县级市有没有必要办文学奖?

2011年10月06日 10:41
来源:扬子晚报 作者:蔡 震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兴化有两个名人最让人骄傲,一个是大文豪施耐庵,一个是书画家郑板桥。可是办了10届的“郑板桥艺术节”,使得“糊涂”板桥十分受宠,反观写出千古奇书《水浒》的施耐庵,却略显冷落。于是,以这位“中国长篇小说之父”命名的文学奖应运而生。昨天,首届施耐庵文学奖评审结果在兴化揭晓,贾平凹的《古炉》、阎连科的《我与父辈》、董启章的《天工开物·栩栩如真》,以及宁肯的《天·藏》等4部作品获奖。

借鉴诺奖采用提名方式

已经有了茅盾文学奖,为何还要办个“施耐庵文学奖”?施耐庵文学奖发起人之一,兴化籍著名文学评论家费振钟向记者介绍,施耐庵文学奖借鉴诺贝尔文学奖,采用“提名”方式,这跟茅盾文学奖的评奖方式不一样,茅奖是同一批评委一评到底,施耐庵文学奖则分为提名委员和评审委员。“提名的方式比较好,只要是在世界范围内用汉语写作的长篇叙事文学,在大陆出版发行的,都可以由提名委员会成员提名参评。”相较茅盾文学奖,施耐庵文学奖范围更广。施耐庵文学奖将纪实、长篇叙事诗等非虚构类作品也纳入评奖范畴,不像茅盾文学奖只评长篇小说。另外,施耐庵文学奖每2年一届,茅奖则是4年一评。

施耐庵文学奖如何提高社会的认同度?该奖组委会办公室主任刘春龙并不回避,“从最初的设立、公布评奖办法到现在,一直都处在争论之中。这些争论分别来自官方、民间和文学圈。官方有些人认为一个县级市有没有必要办这样一个文学大奖,是否有哗众取宠之嫌;民间的声音主要认为需不需要搞出这么大的动静,是否会劳民伤财;文学圈则认为施耐庵文学奖是不是模仿诺贝尔文学奖的形式,是否存在与茅盾文学奖一争高下的野心。”刘春龙说,文学奖有争议并非坏事,随着奖事的继续,它的意义与必要性将会得到彰显。

钱塘和大丰都“争抢”过施耐庵

另一个争论话题是施耐庵究竟是哪里人,兴化举办施耐庵文学奖够不够资格?其实,施耐庵故里,早年曾有过争论,一说钱塘人,一说大丰人,一说兴化人。“现在大家不争了,因为事实很清楚。”刘春龙笑着说。其实查询施耐庵的踪迹,脉络很清晰,他是于元延祐元年(1314年)考中秀才,泰定元年(1324年)中举人,至顺二年(1331年)登进士不久任钱塘县尹。也就是说,他曾经在钱塘工作过,但那不是他的故乡。至于兴化和大丰更无争论的必要,施耐庵应该就是兴化县白驹场人,这个白驹场在施耐庵生活的年代一直属于兴化,后来,解放后由于行政区域划分,有一部分划到了大丰。

据悉,兴化正在多方面挖掘施耐庵的文化价值,除了举办文学奖,还将投资千万元修缮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兴化施家桥的施耐庵陵园。另外,为鼓励兴化本土作家的文学创作,施耐庵文学奖设立了特别奖,获奖作品分别是顾坚的《青果》和谷怀的《南瓜花》。

链接>>

《古炉》在众多的日常生活细节之中,栩栩如生地展开了乡村生活。

《我与父辈》是一部非虚构而又充满文学意味的长篇散文佳作。

《天工开物·栩栩如真》是一部个人家族史与香港发展史交织的文本。

《天·藏》是一个实验文本,一部立体小说,一部精神之书。

[责任编辑:陈书娣] 标签:施耐庵 兴化县 提名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