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国学大师的家事不“国学”
2009年07月11日 16:47北方网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谢志浩 河北科技大学中文系教授

看过季羡林先生《清华园日记》,知道这位学术巨擘,早在清华读书期间,已经套上生活的枷锁,媳妇彭德华没有文化但颇为贤淑,这位比季羡林达四岁的山东姑娘,就那么窝窝囊囊活了一辈子。老辈人的生活伦理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彭德华一辈子是否嫁错人,我们外人不大知道。

反正彭老太太给丈夫生养了一对孩子:女儿婉如,儿子延宗,延宗也叫季承。季羡林清华毕业之后,曾在山东省立一中任教,接着考取公费留学德国的名额。季羡林在德国时间长达十年,并且与当地的一位姑娘好上了。当然,最终还是回国,并在国立北京大学任教,成为东方语言文学系的创系主任,直到一九八六年退休。让我们看不大懂的是,季羡林自己一人生活在北京大学,媳妇彭德华与“老祖”伺候伯父,直到1962年伯父去世,彭德华来到北大,才算结束两地分居。如果说留德十年,关山阻隔,我们抱有同情的了解,但是,1949年之后,依然长时间两地分居,况且季羡林又不是不能结束这种分居的情形。这就让我们比较费解了。

由于季羡林对于这门婚姻十分不满,所以,倒是非常乐于两地分居,儿子延宗来到北京俄文专科(北京外国语大学前身)求学,按理说父子之情,总应该是比较浓厚的,这种血脉无论如何是割不断的。但是,好像儿子并没有在父亲这里获得多少父爱,季羡林也没有任何弥补对儿子的情感亏欠的表示。延宗后来分配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最初做俄文翻译,后来转行成为科研管理干部,1995年,从科研处长的位置上退休。

季承长期以来,与自己的父亲没有多少感情,这并不全是季承的错,甚至可以说,主要的过错多在季承父亲身上。一般城市家庭,完全可以聘请保姆,照顾家中老人起居。但是,季羡林这样的学术巨擘,恐怕聘请保姆并不能满足文化老人的精神需要。所以,东方语言文学系的工作人员,本着人文关怀,李铮、李玉洁先后成为季羡林秘书。

1995年季羡林的一个偶然发现,使得父子反目。极度愤怒的季羡林把儿子赶出家门。一位东方文化的研究者、信仰者,到处都在倡导传统与和谐。其实,季羡林家中,既不传统,也不和谐。传统家庭,应该父慈子孝,这对父子没有做到,我们以前并不知情,但季羡林身边人不会不知情,他们本着爱护季羡林的目的,并没有往外透露季羡林家庭隐私。其实,季羡林的偶然发现,就是季承与自己父亲季羡林的保姆好上了,我们注意到,被外界嚷嚷着所谓的“北京大学阻止季羡林父子见面十三年”,就是这么被附会的。其实,季承自己做的事情,为何不能修辞立其诚呢?那时候,季承不顾自己太太的反对,开始与父亲的保姆忘年恋,真够浪漫的,难怪季羡林要把儿子赶出家门。

从那时候起,季承一直没有兴趣看望自己的父亲,这对父子真够好玩的,这一下就是十三年。十三年可又不小的变化,季羡林垂垂老矣,秘书李玉洁身体也不大好,这样,李玉洁的忘年交杨锐出现在季羡林身边,成为季羡林第三任秘书。杨锐通过丈夫认识的李玉洁。李玉洁丈夫杨通方是中国少有的韩国学前辈。杨通方与吴方相处友好,吴方的儿子吴志攀就是现在的北京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不过,当年吴志攀的太太杨锐还在北大教务处的时候,吴志攀刚刚担任北京大学法律系系主任。那是1998年,杨锐开始帮助李玉洁照顾季羡林。杨锐照顾季羡林没有功劳有苦劳、没有苦劳有疲劳。2003年,季羡林来到解放军总医院,到底什么原因,一直住在医院里,我想,这并不是北京大学所能够决定的。而且,季羡林这样资格的文化名人,既然属于公共人物,社会各界的力量,谁不愿意沾季羡林的光呢?杨锐作为秘书,一个主要的任务是照看季羡林,一个主要的任务就是挡驾,不让更多的闲杂人员打扰季先生。

季羡林把季承赶出家门,季承一点都不含糊,既然恩断义绝,还有什么好说的呢?1995年到2003年,季羡林都住在北大,老朋友、小朋友、家乡人、外国人,来找季先生的络绎不绝,为什么没有季承的身影呢?特别是逢年过节,季承也不来看望父亲,这里面的原因,季承最清楚不过了。

就是2003年父亲来到解放军总医院休养,季承完全可以见到自己父亲的,何至于把自己说得那么可怜,什么在外面苦等了几个小时,还是一连多少天,季承好像真有点良心发现,这回真是要尽一点孝道了。因为,季羡林曾经给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吴新英写过小纸条,大意说自己的儿子居心叵测,我还是不见为好。

<< 上一页12下一页 >>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谢志浩   编辑: 王勇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