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人,十个不同的年货印象
2008年11月18日 15:39金陵晚报 】 【打印

【金陵晚报报道】风吹着杨柳嘛,唰啦啦啦啦啦。小河里水流嘛,哗啦啦啦啦啦。谁家的媳妇她走得忙又忙呀,原来她要回娘家。

身穿大红袄头戴一枝花,胭脂和香粉她的脸上擦。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身上还背着一个胖娃娃呀,咿呀咿得儿喂。

风吹着杨柳嘛,唰啦啦啦啦啦。小河里水流嘛,哗啦啦啦啦啦。谁家的媳妇她走得忙又忙呀,原来她要回娘家。

一片乌云来一阵风儿刮,眼看着山中就要把雨下。躲又没处躲藏又没处藏,豆大的雨点往我身上打呀,咿呀咿得儿喂。

淋湿了大红袄吹落了一枝花。胭脂和花粉变成红泥巴,飞了一只鸡跑了一只鸭,吓坏了背后的小娃娃呀,咿呀咿得儿喂。哎哟我怎么去见我的妈。

“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那段时间,这样的情景可能很多人都看见,甚至亲身经历过。

年货,与我们上期关注的回家一样,是另一个和老百姓有关的“春节符号”。这个城市里面,辛勤的人们已经开始采办年货。10年了,您有哪些年货记忆?10年了,您采购过哪些难忘的年货?我们选择了10个读者,由他们为您讲述。

三个十年三大变化

今年60岁的方忠友师傅是苏州人,年轻时读书到了武汉,毕业后分配到南京工作。这一晃就是30多年。30年经历了3个十年,每个十年都因为生活水平的变化,发生在购买年货后的故事也不一样。

70年代啥都要凭票

方师傅说,那会是个啥都要凭票的年代,再加上物资贫乏,过年带什么回家就成了让人头疼的事情。

方师傅印象最深的是,以前凭票买油每月每人半斤,他和爱人总是吃点省点,等到年底的时候就用省下来的票去买上几斤,那或许就是最值钱的年货了。

当时逢年过节拎几斤油回家却是非常有面子的事情。

80年代带稀奇玩意

方师傅告诉记者,70年代带的年货都是省下来的,80年代就不一样了。改革开放以后物资流通加速,老百姓手里有了钱想吃什么就买什么,春节回家就不买吃的了。买什么呢?“就买点稀奇的玩艺呗。”

苏州老家鞭炮贵、品种又少,但老家的孩子们就是喜欢这些东西,常常头一年就定下下一年要的礼物了。于是一到过年,方师傅和爱人就买上一大堆爆竹,但火车上一般不给带。方师傅就想办法将爆竹藏在给老人买的衣服、鞋子里,以图上火车时蒙混过关。

90年代选年贷心思少了

等到了90年代,人们已经不愁吃不愁穿了,只要有钱什么都买得到。所以那些年,方师傅选年货的心思也就少了。“现在只要有钱,什么东西都能买到,所以我们春节回家就不带什么年货了。给老人带上点钱,让他们自己想吃什么买什么!”方师傅讲,其实对于家里的老人来说,儿女回家探望对他们来说就是最好的礼物。

不过方师傅的爱人却一直都很注重这块,春节家里做的风鸡、咸鱼、咸肉,回苏州老家时,方师傅的爱人都会塞上一大包带回去,现在买东西心意少了,那就带点自己做的。一年到头也就过节能孝顺孝顺老人。

不过随着方师傅父母过世,方师傅和爱人回苏州老家的次数也越来越少,回家买年货也成为越来越远的记忆。

买的年货都自己吃了

何燕,南京建康律师事务所婚姻事务部主任。

她是江西人,早已在南京成家立业,在南京市十几年,何律师给父母买年货也经历了几个阶段,但她说因为工作忙等原因,从来没有尽心地给老人买过一件尽心的礼物。

十几年前,何燕刚到南京时是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姑娘,那会要养活自己都比较难,何况过年父母最盼望的是子女回家,所以那时带给父母的年货就是她自己。

成了家虽然条件不是很好,但总想到成了家就真正的长大成人了,所以回家总还是要考虑给父母带点东西,但因为工作忙,从来没有尽心地去为父母买过年货,也就随便在超市买点南京的盐水鸭、桂花鸭带回家,“这些吃的带回家,虽然说是给父母的,但父母还是弄来给我们吃了。”

今年,何燕就打算给父母买床蚕丝被和保暖内衣。何燕说现在给父母买年货,主要考虑的是保健性。

带点年酒陪父亲喝

李永生来自苏北连云港的一个乡村,2002年来南京上大学,现在本市一家企业从事企划工作。说起年货,他的话一下子多了起来。“以往过年都还在上大学,虽然用的是父母的钱,但一想到自己从外地回去,多少都要买点南京特产带回家。像2003年,我和我们班同学每人带了好几只桂花鸭,我还给亲戚家的小朋友买了些雨花石;2004年,我买了点雨花茶和花生酥;2005年,我在夫子庙买了些小吃,什么糕点啊之类的,整整一大包。东西都不贵,毕竟自己还没挣钱,带回去的也是一份心意。”

至于今年的年货,李先生早就想好了。他指着购物车里的两瓶酒说:“就买酒和烟了,毕竟自己已经参加工作,父母都把我当大人看待,现在跟父亲喝点酒也不成什么问题。夫子庙的灯会很是热闹,这一次带着父母逛逛灯会。”

要买就买买不到的

张栋杰教授来南京的时间不长,2000年来到南京师范大学当老师。张教授说他记得第一年回家时带的年货是南京鼎鼎大名的盐水鸭、板鸭,本以为老家人会喜欢,却没想到因为口味的关系老家人对这个年货并不是很“感冒”,还叮嘱他现在交通发达了,这些东西超市都有得卖,让张教授要买就买点南京特有。

这可给张教授出了一道大难题,每年回家都得绞尽脑汁地想着给老家人带点特别的东西:什么牛皮糖、有机茶叶、香肠,一年一年这个“作业”越来越难完成。不过张教授说,老家人对南京的老年货就是特色点心喜欢得不得了,所以今年回家过年他还得带。

挣的钞票就是年货

昨天上午10∶00左右,来自安徽阜阳的赵良明和赵怀青已经买好回家的车票,正坐在车站外的休息台上候车。

赵良明今年37岁,他和45岁的赵怀青都是安徽阜阳人,两人在江宁打工已经有两年了。“过年当然是每年都要回去的!”赵良明乐呵呵地说。

今年回家,赵良明带回了挣到的一万元,都是他平常省吃俭用攒下来的。赵良明告诉记者,他每天的花费不会超过10块钱。平常赵良明没有其他的开支,这一万块就是他这么省下来的。“带着苦了一年挣下的这么多钱,还有自己平平安安的,就是给老婆孩子最好的年货了!”

一回家就带盐水鸭

刘恒海今年37岁,老家在盐城东台,到南京已经十几年了,妻子孩子也都在南京。一提起年货,刘恒海脱口而出:“盐水鸭呀!以前条件不好,很少回去,一回家就带盐水鸭,毕竟是南京的特产嘛。”

后来,在南京渐渐稳定后,生活条件也逐步改善,刘恒海回家时就不只带盐水鸭了,还会给亲戚的小孩买衣服、糖果、巧克力等等。这两年回去,基本不怎么带东西了。“现在哪儿都差不多,市场上货物流通这么好,南京能买到的东西,家里也都能买到。而且一到春节,交通太过繁忙,车上人挤人,买的东西太多也不好拿。所以,我们都是回老家后才买年货,方便又省力。”

70年代的猪油年糕

李锐女士家住南湖,这两天忙得不亦乐乎,因为今年李女士准备回安徽老家与阔别多年的亲人好好地团个圆。说到回家带点什么年货,李女士感慨很深。“1975年我回家过年,很想带点南京的特产回去,可是‘心有余而钱不足’。想买条父亲爱抽的‘大前门’香烟,但凭票只能买四五包。为了顾及其他长辈,我只能买点父亲爱吃的猪油年糕和挂面。”

“1986年那次回家,是我和老公一起去的。”李女士说,“虽说那时手头也不是太宽裕,但心心念念地想为父母买一床电热毯。父亲喜欢喝豆浆,我们还想给他买个豆浆机。我和老公平常节省开支,终于在过年时顺利带着我们的心意回家了。”

去镇江赶庙会备年货

姚亦峰家住河西,是个不折不扣的南京人。与多数人不一样的是,这两年,他经常和爱人开车去周边一些城市赶庙会,买些当地的新鲜土特产来充实每年的年夜饭。

“前年过年前,我爱人特地开车去镇江桥头,就是为了赶那里的庙会。我们一到那儿,就听见噼里啪啦的鞭炮声,鸡啊狗啊到处晃来晃去。到了那里,你才能体会到,这才叫过年呢。”那年,他从镇江庙会带回一箱醋,自己家留了几瓶,其它都分给了邻居。

年货也来“东西南北中”

遇见邱明顺,是在我们的年货大集现场。他买了不少如皋特产,“现在条件好了,很多东西超市都可以买到,年货就要买点平时不容易看见的!”邱明顺说,小时候曾有过年时去买猪下水、板油的经历,现在条件好了,买年货就有了更多的追求,最好能买到不少地方土特产,来一个“东西南北中大集合”。说到今年的年货,邱明顺说除了吃的还瞄准了营养品,送给家里的老人再合适不过了。

给儿子买个数码年货

花1280元买了一个好记星数码学习机。家住瑞金路的赵恒明说,买年货也要“与时俱进”。上世纪80年代是瓜子、花生、交切片如今换成了数码年货。学习机正好送给他上三年级的儿子。外加一个旺旺大礼包,这是这几年年货的保留节目。回想上世纪80年代,可以吃上瓜子、花生就不错了。甚至有早上5点钟起来,天还没有亮就去附近的五龙桥菜场排队买肉的难忘印象。只有过年才可以吃肉,再看看现场排队的人就知道了,大家都把吃肉当成了最好的年货。

“后来开始吃大白兔了”,赵恒明回忆说,那个时候开始买大白兔奶糖、奶油瓜子、花生米,感觉生活就好了许多。有了儿子,旺旺大礼包成了年货的主打内容。再等儿子上了三年级,赵恒明出其不意送了一个“数码年货”。 黄韬 曾亚莉 施婷婷 章锦仪 金玲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黄韬 曾亚莉 施婷婷 章锦仪 金玲   编辑: 彭婷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