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尔·卡丹初入中国记
2008年10月29日 14:27中国新闻周刊 】 【打印

想在当时的“文化沙漠”里种出时尚,一方面需要一个布道者,另一方面需要一个冒险者,而皮尔·卡丹却将两者结合起来。

一个老外身穿毛料大衣,手插在兜里,气宇轩昂地走在北京的大街上,吸引了周围所有人的目光……这是1978年皮尔·卡丹第一次来中国。

当时的中国一直将时尚视为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而予以批判。人们对五彩缤纷的世界依然保持着刻意的警惕。

尽管如此,这位“永远的冒险者”迈出了第一步,从此开始书写数十年的市场传奇,也揭开了尘封已久的中国时尚的“盖头”。

模特袭来

1979年4月,新华社记者李安定接到外贸部门通知,说法国服装设计大师皮尔·卡丹应邀首次访华,将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一场服装观摩会。

在一个临时搭起的T型台上,皮尔·卡丹带来的8个法国模特和4个日本模特,在流行音乐的伴奏下扭胯摆臀迈起了猫步。那些身着耸肩衣裙、神态放松的高挑美女,与台下穿着蓝灰制服、屏住呼吸的中国观众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1979年初的中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余音未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幕开启。1979年4月9日,国务院提出要加快发展“投资少,见效快,积累多,换汇率高”的轻工业,服装行业名列前茅。

然而此刻国人显然还无法从容应对皮尔·卡丹所带来的视觉冲击。李安定后来撰文描述了观摩会现场的一个细节:当一个金发美女面对观众停住脚步,突然兴之所至地敞开对襟衣裙时,台下的人们竟像一股巨浪打来,身子齐刷刷向后倒去。

就在李安定要就这次表演发一篇简短的消息时,《参考消息》刊登了一篇香港报纸的评论,大意是国人连衣服都穿不上,还看什么时装表演。文章传递出有关领导对时装表演和模特的不容,有关此次表演的消息只好就此搁置。在随后的上海之行中,皮尔·卡丹感受到了这种骤然冷却的空气,不仅接待规格降低,接待人员冷淡,表演的场次和观众人数也都大打折扣。

选角冲突

被撕开一条口子的时装表演虽然遮遮掩掩,但却在“试水”中不断寻求突破。

继皮尔·卡丹之后,1980年,日本和美国的时装表演队相继来到上海进行表演。在见识了几场外国的时装秀之后,上海服装总公司决定成立自己的时装表演队。1980年11月,从事新品种开发工作的徐文渊受领了此项任务。在随后的两个多月里,徐文渊走访了60多家服装工厂,在3万多名服装工人中挑选时装表演队的队员。

在北京,宋怀桂也在做着同样的工作,她是皮尔·卡丹在中国的一系列传奇的参与者和实施者,但在1981年,她面临的首个难题,也是找模特。她是为皮尔·卡丹将于1981年10月在北京饭店举行的首次面向公众的服装表演做准备。

当时的选角过程听起来像是“街头运动”:看到有个漂亮的姑娘或者小伙,就过去,先把自己介绍一番,再把模特行业介绍一番,最后问人家愿不愿来试试。

贡海斌原为北京一染坊工人,宋怀桂找上门来的时候,他正和张铁林、方舒一起拍戏,一“试镜”,被评价不错。对衣服别有感情的贡海斌决定留下来。

但是贡海斌的父母却强烈反对,反对的理由有二:一、放着好好的电影不拍,做什么模特;二、在他们看来,模特就是脱光了让人画的,是个“下贱的职业”。后一种理解成为当时对服装模特的一个普遍的误读。

单位的态度则更为鲜明,他被直接从市里调到郊区的蓝靛厂去搬砖。在80年代初,去那儿工作的人几乎都有一个特殊的理由:他们需要“继续改造”。

模特队里年龄最小的石凯则遭遇了最为强大的阻力。他有个做工程师的父亲,每逢排练必然到场,千方百计要把女儿拉回去,并且放下话来“如果你敢登台表演,就打断你的腿”。但石凯最终留了下来,并成为法国皮尔·卡丹公司的签约模特。

<< 前一页12后一页 >>
模特   皮尔   卡丹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彭婷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