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偶像”时代
2008年12月12日 14:27文摘 】 【打印

曾几何时,李宇春、郭德刚、后舍男孩、胡戈……一个个我们曾经陌生的名字,正在通过各种“非正式”的方式迅速蹿红。我将这些大侠们统称为“非偶像”偶像。而如今,这个行列中又多出来一个Acosta——第一个千万级草根博主。

我曾经看过Acosta的博客。此君每次发帖,必引来数千篇跟帖,坐上“沙发”的博友更如中了彩票般狂喜。据说这其中还有庞大的粉丝团助阵,场面之壮观让人惊叹不已。

面对这样的现象,叶茂中这厮想说说自己的看法。

首先,Acosta的成功和超女的成功有很多相似之处。不论外形、不问资历、不问年龄,想唱就唱的超级女声和想写就写的博客风潮从一开始就没有门槛,并以此吸引了无数人的参与。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超女和博客都是一种“体验营销”,是一种重在参与,让参与者得到被认同、尊重的价值感。它们鼓励人们追求自己的理想,为平民百姓提供了展现自我的舞台。

其次,超级女声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其节目本身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亿万观众在欣赏选手的歌唱与表演、体会着她们的快乐与悲伤,从她们身上看到了一个个平凡的自己;而Acosta同样拥有这些情感,他的文章纯洁而有思想,里面还掺杂着一点淡淡的忧愁,见字如见人,粉丝和自己的偶像们同呼吸,共神伤,好不浪漫。

说的再深一些,其实这一切都源自于“草根文化”的盛行。“草根”因其平凡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草根”看似散漫无羁,但却生生息息,绵绵不绝。“草根”赋有民众精神,草根性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独立性。

正因为如此,我们不妨把“草根文化”理解为“个人主义”的延伸。从90年代以来,“个人主义”开始觉醒。而现在,在网络的催化下,“个人主义”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自己的群落,并有了自己的文化,也就是当下所谓的“草根文化”。这种文化拒绝教条,强调自我,喜欢参与。草根们不喜欢权威式的说教,却喜欢说“我就喜欢”。草根们不喜欢某某知名艺术家,却喜欢草根明星。因为正是草根们的参与,Acosta们才能如此受到欢迎。说白了,这是草根们捧出来的明星,明星受到欢迎,草根们会觉得脸上有光。

我在网上看到,有好多人为Acosta提出意见:应该穿什么衣服,摆什么造型。这就是最好的体现,在这里,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一场造星运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所以大家都在参与,都很卖力。

也正因为如此,我将Acosta们称为“非偶像”偶像。他们拥有偶像的知名度和支持度,但却比偶像更真实,他们就在我们身边,和我们做着同样的事,说着同样的话,有着同样的思想,他们是由我们选择出来的明星,是我们的代表。

在这么一个全新的时代,作为营销者,我们应该多来关注一下这种现象。因为互联网绝对不是媒体的敌人,那么其实互联网是一种载体,是一种工具,比如说互联网对广播的这块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百事可乐在世界杯前就找到了以翻拍歌曲见长的后舍男孩,让他们演绎了后舍男孩版的百事可乐世界杯广告歌曲dadada。此招一出,果然引来了不少粉丝竞相下载,这样推广自己的广告歌真有些四两拨千斤的感觉。

比如近期,徐静蕾的博客已经超过千万的点击量,那么现在按照传播学的角度来讲,她已经具有了很高的广告利用价值,因为每天上去的人数在几十万甚至上百万,所以现在广告商也看中了她。而以Acosta的超高人气和绝佳气质,其本身所蕴含的商机更是不言而喻。博客曾经造就了徐静蕾的第二春,也一定能造就Acosta的新奇迹。 (《摩登》 2006年第10期)

草根   郭德刚   Acosta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叶茂中   编辑: 邓东升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