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远游” 还需跨过几道坎?
有人曾说诗歌像一个孤独的潜行者,然而近来年诗人们的创作与大众接轨得越来越多,日前,包括于坚、韩东、何小竹、普珉、吕德安等在内的20多名诗坛名家汇聚深圳参加读书月重点主题活动第五届“诗歌人间”活动,以“诗神远游—建构当代中国诗歌国际传播力”为主题,共探中国诗歌“走出去”的命题。
诗歌“走出去”存在诸多困难
近年来,在国际化的大潮推动下,中国诗歌走向国际的道路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开阔,越来越多的中国诗人开始走出国门,参与国际诗歌界的各种交流活动,许多优秀的当代中国诗歌被翻译成各种语言,在国外出版发行,引起广泛的关注。
著名诗人和画家韩东认为,翻译并不只是把一种文字准确地置换成另一种文字那么简单,“翻译是一种再创造,是一种在新文化的刺激下进行的改写,这种刺激性太必要了。如果没有翻译,现代思维方式甚至都不可能成立。”
“诗神远游,自然得买船票;走向另一种语言,自然得靠翻译”,在座谈会上, 成都诗人何小竹打了个形象的比喻。
然而汉语翻译成其他语言从来都是一种难以跨越的障碍,从总体上看,中国诗歌在国际上的传播力、影响力仍显微弱。无论从文化层面、法律层面还是翻译等技术层面,中国诗歌走出去之路存在诸多困难。
与何小竹同属“非非诗派”的杨黎就认为诗歌是不可以翻译的,由于自己的诗歌有过几次不太理想的被翻译经历,杨黎甚至开玩笑说再也“不和外国人谈诗”。
著名诗人默默也有切身体会,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默默的部分诗作就已经被翻译到瑞典、德国、美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印度、日本等国。1993年,在北京的餐桌上,默默偶遇一个法国汉学家,她说她曾翻译过他的三首诗歌,并选入巴黎第四高等师范学院的选读教材。然后,一个翻译专家现场转译成汉语,默默发现那三首诗歌完全被误读了,甚至有点不知所云,让人啼笑皆非。默默说:“必须承认一个宿命:诗歌是无法翻译的。每一种语言都有每一种语言独特的魅力。”
彝族诗人吉木狼格则有另外一个观点,他认为:“诗歌本身是无法翻译的,但却是可以交流的。”有一次,吉木狼格在读到美国诗人斯蒂文斯的《观察乌鸫的十三种方式》时,突然有一种能够看见作者在写这首诗歌时候状态的错觉,“我竟然通过汉语感受到他英语写作的方式。”
中国当代诗歌受关注
在诗歌“国际化”命题的背后,诗人们也关注着中国政治和经济崛起与文化输出的关系。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80年代,西方已经开始研读中国当代诗歌,只是当时多少带着对神秘东方的好奇,随着中国整体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的文学作品越发受到国际瞩目,于坚发言认为,西方对于中国文学包括当代诗歌的兴趣,首先着眼于这些作品对于中国现实的批判与揭露,“他们企图从文学作品中读到中国政治经济发展背后的故事,由此可见,文化输出并不是一厢情愿的事,它跟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有关。”
这一观点得到韩东的认同,他认为,中国诗歌“走出去”并不是靠推广就能实现的,世界如何看待中国诗歌,中国能否诞生伟大诗人,都跟国家地位有关。“所谓走出去,其实就是走向西方,也即走向西方的评判标准;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不走向越南,不走向柬埔寨的原因。”韩东认为,除非世界的中心回到中国,否则中国诗人总有一种不必要的焦虑。
朵渔对此有着另一种看法,他说,诗歌的好坏与经济的强弱没有必然联系,波兰、捷克和立陶宛等小国家为世界贡献出如此多优秀诗歌就是最好的反例,“传播力取决于诗歌能够向世界输出怎样的价值观,否则国家再强大也没有用。”
但是于坚也表示,30年后的今天,西方的这种猎奇心理已然弱化。“当中国的崛起已经从经济政治层面蔓延到文化层面时,西方也开始从普世价值意义上翻译与解读中国诗歌;然后他们惊讶地发现,原来中国诗歌中也有诙谐,也有幽默,也有对现实的批判。”
于坚讲到有一次,他在苏黎世大学讲课时,一名瑞典研究生竟然跟他谈起打工文学与郑小琼,这让他惊讶不已,“我觉得目前外国对于中国当代诗歌的关注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
相关新闻: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