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白鹿原》影视改编的瓶颈

2011年11月20日 04:05
来源:新闻爱好者 作者:李清霞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本文摘自《新闻爱好者》2011年第22期,作者:李清霞

1992年底,《白鹿原》在《当代》第6期刊出上半部,引起了读者和文学界的热切关注,西安电影制片厂导演吴天明当即表示有意将之搬上银幕,并说要拿《白鹿原》为他的人生画个圈,至今未能践行。随后,《白鹿原》陆续被改编为长篇连播、秦腔、陶塑、连环画、话剧、方言广播剧、舞剧等艺术形式,但影视剧的改编却艰难而迟缓。改编的难点在于如何解决原著中某些政治观点的艺术再现与改编者对原著文化精神的忠诚度等问题。

原著的主题与“政治问题”

《白鹿原》成为经典经历了艰难曲折的过程,小说发表后,赞之者誉其为“民族史诗”、“一代奇书也,方之欧西,虽巴尔扎克、斯坦达尔,未肯轻让”;非议者指责它有“倾向性问题”,歪曲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美化了地主阶级,丑化了共产党人,有意模糊政治斗争应有的界限,性描写暴露等,①参与茅盾文学奖评奖也障碍重重,著名评论家陈涌研读了作品及陈忠实前期的作品,指出“作品(白鹿原)在政治上基本上没有问题;作品在性描写上基本上没有问题”②,但必须修改后参评。1997年底,《白鹿原》修订本获得第四届茅盾文学奖。2002年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将《白鹿原》列入大学生必读书目,关于作品存在“政治倾向问题”的争议逐渐平息。

新时期以来,还没有哪部长篇小说的改编受到过《白鹿原》这样的挫折和重视。1993年底,《白鹿原》曾被广电部列为影视禁拍作品。时任广电部副部长王枫说:“《废都》和《白鹿原》揭示的主题没有积极意义,更不宜拍成影视片,变成画面展示给观众。”③小说获茅盾奖后,陕西剧作家丁纪龙征得陈忠实同意将《白鹿原》改编为秦腔,2000年11月,秦腔《白鹿原》在西安秦腔艺术节上演出,效果相当好。2006年5月31日,话剧《白鹿原》在北京首都剧场首演,历时4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终于将长篇小说《白鹿原》搬上了话剧舞台,演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2007年6月7日,由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主创的现代交响舞剧《白鹿原》在北京保利剧院公演,效果很好。

这些艺术实践鼓舞了影视人对《白鹿原》的信心。《白鹿原》改编的消息在媒体上传播了十几年。小说出版不久,西安电影制片厂就以不到3万元的定金买下了《白鹿原》的影视拍摄版权,后因各种原因被搁置。2002年,西部电影集团正式与陈忠实签订了买断该作品电影版权的终身协议,但上报过程并不顺利,2004年获得准拍证,2005年获得剧本立项。编剧芦苇2002年着手改编,翌年拿出了第一稿,2007年7月第四稿脱稿。电影总制片人、紫金长天传媒集团总裁王庆勇表示要把《白鹿原》拍成一部“艺术史诗片”。然而,8月26日,由中国作家协会文艺报社与西部电影集团主办的电影《白鹿原》“创作高层专家论证会”在京举行,对芦苇的第四稿进行论证。为电影剧本举行专家论证会的事,在国内并不多见,专家们一致认为,《白鹿原》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经典性的作品,也是一部主题思想深刻丰富、情节结构宏大复杂的现实主义优秀之作,更是一部体现中华民族挣扎、抗争、奋进命运的史诗。改编成电影是大家期待的一件大事。

芦苇的第四稿根据电影叙事的要求,对原作的故事线索、人物、情节进行了删节、集中和改造,主要人物由20多个删减至7个,朱先生和白灵被删去,结构上以田小娥与黑娃、鹿子霖及白孝文等男人的关系为主线,剧本没能得到专家们的一致认可。评论家何西来认为,剧本的史诗艺术氛围和史诗的胸怀整个是缺失的。

小说中朱先生、鹿兆海、白灵被称为“白鹿精魂”,白鹿精神集中体现在这三个人物身上,而且朱先生和白灵是小说中少有的有生活原型的人物。朱先生的原型是清末举人、关中大儒牛兆濂;白灵的原型是革命烈士张静雯,早年参加革命,在西安的学生运动中痛打戴季陶,1935年秋,在陕甘宁边区的肃反运动中被活埋。这两个人物在小说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和象征意义,直接关涉着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党内某些历史问题的评价,删去这两个人物,《白鹿原》故事性更强,矛盾冲突更加集中,但维系关中民间精神生态系统的白鹿精神却无法得到完整的体现,原著展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的深度和广度就会受到影响,这是影视改编的瓶颈所在。

[责任编辑:刘嵩] 标签:白鹿原 影视改编 政治标准 原著精神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