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凤凰网文化对话齐邦媛:80岁仍心灵未老

2011年10月10日 12:08
来源:凤凰网文化 作者:陈书娣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图为台湾翻译家、文学家齐邦媛先生

图为齐邦媛先生回复采访手稿page1

(凤凰网文化讯 记者 陈书娣)核心提示:已年届87的台湾翻译家、文学家齐邦媛回忆写《巨流河》之际已八十岁,“终于有了完整的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大病中重得余生,自知每一天都是上天恩赐。”她说,文学不能重建城邦,但是它安慰,甚至鼓励,用各种方式重建自己一片天的有志气的人。而这一切都源于她至今仍抱持大大小小的使命感。她称赞大陆作家文字里已有大悲悯情怀,是一种新的阅读深度。

大陆作家文中有大悲悯  形成新的阅读深度

凤凰网文化:您对现在的大陆文学了解多吗?有哪些作家和作品您个人比较欣赏的?

齐邦媛:我做中西交流文学翻译那些年,很少得到大陆的作品资料。1990年代读到阿城的《棋王树王孩子王》和张贤亮的《绿化树》印象最深。最近有人赠我一本莫言的《生死疲劳》,书的后记“捍卫长篇小说的尊严”谈到大悲悯的问题,令我看到大陆作家的一种新的阅读深度。

凤凰网文化:谈到个人写作,您曾说在梦里也会用到英文,为什么会有这样浓厚的英文情结?

齐邦媛:凡是写作者都有浓厚的文学情绪,我对英文的情绪,大约和真正爱好或深研音乐的人一样,日思夜想中都有牵萦,用中文写作好似弹琴。

前人多使命感 比今人更不易受诱惑

凤凰网文化:您曾拿您的父亲,和吴宓先生举例说,“天下很多人,是精神大于肉体,心里想的精神上的东西超过了物质。”但这个时代似乎精神层面被逐渐扩大的物质世界所取代。台湾年轻人是否有同样迷惑?

齐邦媛:我父亲和吴宓老师那一代的人生活方式、物质环境都相当单纯,从国外留学回来更看到国家积弱的真相,他们想由教育救国,抵抗外侮,充满了积极的使命感。也很能钻研,物质要求小,所以受诱惑亦少些吧。

凤凰网文化:许多人说,写文章需要有史观,你有怎样的史观?

齐邦媛:写文章的史观,各自不同,有人似不需要什么史观,文字后面自有心灵境界,这入掘井或修花园,又饲现代的储蓄,天性有些基础,自年轻起读书、观察、对人生持肯定态度,自然有话可说。

[责任编辑:陈书娣] 标签:齐邦媛 千秋家国 情怀 巨流河 在场 80岁 台湾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