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海子遗书显示其常产生可怕幻觉 被诊断为精神分裂


来源:深圳商报

人参与 评论

海子原名査海生,生于1964年3月24日。海子再也睡不着了,他穿好衣裳,接着昨天再次写起了遗书:“爸爸、妈妈、弟弟:如若我精神分裂,或自杀、或突然死亡,一定要找××学院××报仇。”  1985年,《亚洲铜》在四川诗歌民刊《现代诗内部交流资料》第一期发表,“海子”这个笔名正式启用。

海子原名査海生,生于1964年3月24日。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学院学习法学,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卧轨自杀。

1989年3月26日

1989年3月26日一大早,海子穿了件白衬衣、蓝裤子,挎着个军用书包在中国政法大学老校区遛了几圈,乘汽车来到了山海关。他沿着铁道向前走。

傍晚时分,他在铁轨的一处躺下。

一列火车呼啸而来,铁轨上那个温暖的身体一分为二……

从海子留下的五封遗书当中可以发现,生命最后阶段的海子不仅听觉出现了问题,而且头脑中经常产生大量可怕的幻觉。海子自杀后医生对海子的死亡诊断为“精神分裂症”。

1989年3月24日夜里,可怕的状况又一次出现。但被意念折磨透了的海子认为有人在控制他的思维。他认为自己的生命走到了尽头,上帝要召他回天,他的大脑处于暂时性的“紊乱”状态,但并没有达到“疯狂”的临界值状态,他安排了自己的“死”。他写了封遗书:

“今晚,我十分清醒地意识到:是××和××这两个道教巫徒使我耳朵里充满了幻听……我的所谓‘心眼通’和‘天耳通’就是他们造成的。”

25日夜里,同事被他的大叫声“我活着没意义了”吵醒。

同事以为海子出了什么事,迅速地从床上爬起来敲海子的门,问他出了什么事。海子面色苍白地说:“不好意思,惊扰您了,刚才做了一个噩梦。”他感觉自己像是做错了什么,郑重地向同事道了个歉。

海子再也睡不着了,他穿好衣裳,接着昨天再次写起了遗书:“爸爸、妈妈、弟弟:如若我精神分裂,或自杀、或突然死亡,一定要找××学院××报仇。”

“从上个星期四以来,我的所有行为都是因暴徒××残暴地揭开我的心眼或耳神通引起的,然后,他和××又对我进行了一个多星期的听幻觉折磨,直到现在仍然愈演愈烈地进行,他们的预期目的,就是造成我的精神分裂、突然死亡或自杀。”

此时的诗人似乎已经神经错乱,走火入魔了。这种精神崩溃,最终导致了诗人的死亡。(综合)

倘若海子活到今天,他已经五十岁了,25年前的3月26日,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结束了自己年仅25岁的生命。在海子50岁诞辰和逝世25周年之际,诗人和诗歌爱好者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纪念这位浪漫主义诗人。海子的诗歌如何能影响一代代年轻人,他对当代诗歌的贡献是什么?昨日,记者电话采访了海南作协海南文联副主席、诗人、诗歌评论家李少君和海子的北大校友等。李少君表示,海子的诗歌有着超越世俗生活的意义。

一个时代的神话

从24日海子的生辰日起,就陆续有读者和网友自发前往海子的墓前缅怀海子,凤凰文化专程前往山海关拍了一个与海子及春天的诗有关的纪录片,还有很多读者和网友通过网络发表海子的经典诗句以纪念海子。26日上午,《东方今报》副总编辑曹亚瑟在微博上晒出海子自杀时带在身边的4本书:《新旧约全书》、梭罗的《瓦尔登湖》、海雅达尔的《孤筏重洋》、《康拉德小说选》。香港诗人廖伟棠也晒出英文版的《亚洲铜》表示纪念。日前,谭五昌主编的《活在珍贵的人间——海子纪念集》也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并于昨晚在南京先锋书店举行了诗歌朗诵会。可以看出,海子虽然离开25年,但他却仍然活跃在众多诗歌爱好者的心中。

海子原名査海生,生于1964年3月24日,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高河镇査湾人,自小在农村长大。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学院,1983年毕业后分配至中国政法大学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卧轨自杀。著有诗集《土地》、《海子诗全编》、《海子的诗》等。

海子考上大学时只有15岁。据海子的同学刘广安介绍,因为海子年纪太小,上学时,整个北大法律系的人差不多都认识他。后来,北岛、芒克等人创办的《今天》杂志正在校园中流传,海子开始了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海子1983年开始诗歌创作,之后与骆一禾、西川被称为“北大三诗人”。作为这个时代最具有才华的诗人之一,在去世前的几年时间里,海子用超乎寻常的热情和勤奋,才华横溢地创作了以诗歌为主的近200万字的作品。随着时间的推移,海子的价值一再被张扬、被确认,成为这个时代的“神话”。

海子的意义在其去世后显现

海子的94级北大校友贺女士告诉记者,自己虽然是海子去世后入校的,但当时一般的北大同学都知道海子的名字,中文系的同学更是很多都买了海子的诗集,“有一次过年,我们去男生宿舍玩,有个男生还翻开海子诗集,充满感情地给我们朗读《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此外,《亚洲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都是大家熟悉的诗篇。”

1985年,《亚洲铜》在四川诗歌民刊《现代诗内部交流资料》第一期发表,“海子”这个笔名正式启用。《亚洲铜》被人们认为是海子进入真正的诗歌创作的肇始之作,据说骆一禾非常喜欢,赞为“不朽之作”。这首诗歌中的很多词汇后来成为很多青年诗人的“词典”,比如鸟、青草、野花、河流、黑暗、月亮等。

2001年,海子作品《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必修教材,虽然这首诗在2004年的新版教材中被撤了下来,但“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依然成为一代人心中的经典诗句。贺女士说:“海子自己最看重他的《弥赛亚》等长诗,但他流传最广、最受喜爱的还是那些抒情短诗。他的诗里经常出现太阳、麦地,感觉他一直在追求一种金色的梦想。”

李少君在记者采访时表示,海子诗歌的意义并不是在他的时代产生的,而是在他去世后产生的,“实际上上世纪80年代早期强调政治激情和大的现实观,那时候有些人认为他的诗过于空泛。到了我们这个时代变得非常现实,是个世俗化的时代,需要一个浪漫的、理想主义的、充满激情和想象的诗意生活,海子的诗显得比较空灵,有梦幻色彩,正好起到了这样一个作用。因此他的意义是在去世以后不断显现的。”

捕捉到年轻人的悲伤和幸福

1989年3月26日清早,海子穿着一件白衬衣、蓝裤子,肩挎一个军用书包在中国政法大学老校区溜了几圈,乘汽车来到了山海关,沿着铁轨向前走。傍晚时分,他躺在了铁轨上。虽然他出走前留下字条“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但他的自杀原因已成为一个谜,甚至被人认为是他诗歌中死亡主题的现实对照。对此,北大中文系教授臧棣表示,“海子的诗歌固然强化了他诗歌中的死亡意象,但是,出于对诗歌的尊重,也出于对海子的诗歌天赋的尊重,我们还是应该把海子的自杀看成是他的诗歌世界之外的一个意外事件。”

而提到海子诗歌中的悲伤主题和幸福主题,李少君表示,青春情结是吸引一代代年轻读者的主要原因:“年轻人容易产生画面感,遇到困难挫折情绪波动会比较大,悲伤主题和幸福主题,是年轻人比较容易产生的两种情绪,年轻人梦想破灭以及对幸福和未来的向往,这属于青春期的正常现象。每一代人都要经历青春期,海子的诗歌把这一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捕捉到了年轻人的情绪,有一种温暖感,这是海子诗歌打动人的原因,所以才会有一代一代人来阅读他。”

海子去世后,有人认为诗歌时代已终结,理想主义走向破灭,也有人说“纯粹的抒情已不再可能”,如今网络上那些无从细读无从分辨的90后诗人中,再难出现如海子般动人的诗句。李少君表示,“上世纪80年代是一个充满梦幻、理想主义的时代,海子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但在现在这个现实世俗的社会,很少有人能再写出这样的诗歌。”但李少君坦言,正因身处世俗的时代,“阅读海子可以激发人们对生活和理想的激情、对于浪漫的向往,他的诗歌具有超越世俗生活的意义。”记者 谢晨星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杨海亮]

标签:海子的诗 1983年 海子诗集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