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千年古镇归州的端午记忆:哼唱屈原词赋是种习惯

2013年06月08日 13:35
来源:中国新闻网

百里西陵峡,三里一湾,五里一滩,峡套峡,滩连滩,像竹节一般稠密,归州就深藏在这些峡滩之中。端午节来临,游人纷纷造访归州,寻找这座千年古镇的端午记忆。

归州原是一个依山而建的石头城,雄踞在长江上游西陵峡香溪宽谷北岸,宛如一只立在峡江江岸的葫芦,于是又有“葫芦城”的称呼。在1998年秭归迁入新县城茅坪之前,归州一直是秭归县城治所。因为三峡大坝的建设,归州永远淹没在滔滔长江中,如今,“涅磐”新生的归州正以崭新的姿态崛起在长江边。

6月的归州处处弥漫着艾叶和粽子的香气。归州屈子街依山而建,白墙黑瓦,飞檐翘角。老人们或熟练地包粽子,或揉面蒸粑粑(一种大个的老面馒头),姑娘们则戴着艾叶花环扎香包、绣鞋垫;孩子们在木盆中用艾叶水沐浴,他们一边欢快地拍打着水花,一边高唱《招魂曲》。

归州的粽子有别于其它地方的粽子,它们身形瘦长,棱角分明,里面包着糯米、红豆、红枣和绿豆。“这叫有棱有角,有心有肝,一身清白,半世煎熬。”归州居民杜云珍这样形容归州的粽子。她说,糯米有粘性,音同“连”,象征家乡人民与屈原心意相连;红豆和红枣代表屈原的一颗红心,绿豆色青,音同“清”,寓意屈原一生清清白白。归州人对屈原的思念,都寄托在这小小的粽子里。

一千多年来,归州人就是用这种质朴的方式抒发对屈原的思念之情。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屈原的忌日,和秭归其它地方一样,归州人要过三个端阳。五月初五为头端阳,头端阳这天,民间要包粽子,煮鸡蛋,喝雄黄酒,采菖蒲和白艾,并用红色纸条包扎成束,悬挂在门前。五月十五是大端阳,五月二十五就是末端阳。每年的头端阳或大端阳,江河锣鼓齐鸣,百姓划起龙舟,唱起招魂曲,声声呼唤屈原的魂魄回到故乡。纵然经历数次搬迁,延续千年的端午习俗仍在当地一代一代传承下来。

“秦王楚王一霸王,屈原投在汨罗江,年年五月过端阳,不枉人生在世上。”几年前在端午节上唱过的歌,76岁的李国庆还记忆犹新。他告诉记者,镇上能读书识字的长者,都能随口哼唱屈原词赋,也能写诗歌,这不是附庸风雅,只是一种习惯。

当地人告诉记者,屈原是归州的“神”,是归州的“魂”,屈原虽已远逝,但他高洁的人格和思想,却泽被后世,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归州人,融入了他们的血脉。(记者 郭晓莹)

[责任编辑:杨海亮] 标签:屈原 词赋 归州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