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鹰:路遥文学奖借奖圈钱 发展文学须净化文学奖

网友评论()2014.1.17 第31期 作者:肖鹰

导语:2014年1月8日,备受争议的路遥文学奖在北大举行了开评仪式。学者肖鹰在接到主办方的邀请之后,拒绝参加。他对此奖表示严重质疑,认为缺乏严肃性和存在借奖圈钱的迹象,而且它的多元现实主义评奖标准严重背离路遥的文学精神。路遥文学奖的操作者,不顾路遥直系亲属的坚决反对,不顾他们的感情和意愿,一意孤行,而且打着纪念路遥、尊重路遥的旗号,是口是心非的,得不到公众的认同。肖鹰还表示由这一奖项纵观中国文学奖,虽然数以百计,却不仅缺少科学性、严肃性、规范性、独立性,而且都逃不了垄断、僵化和圈子化的宿命。理性发展中国文学需要清理和净化即有文学奖。

路遥文学奖相当草率 没得到家人同意

凤凰网文化:路遥文学奖是如何邀请您的?您又为什么拒绝?

肖鹰:我首先知道并关注路遥文学奖,是来自于媒体报道它在2013年1月8日举办“启动仪式”之后,路遥女儿公开声明反对设立这个奖项。她声明她和母亲从来没有同意设立路遥文学奖,她们认为现在设立时机不成熟,而且担心不规范操作,会影响她父亲的文学声誉。“路遥文学奖”发起人、文化投资商高玉涛以“路遥文学精神是公共遗产、不需要家属授权”为由粗暴回应,并无视路遥亲属“中止设立路遥文学奖”的要求。我认为,这是在搞“霸王办奖”,既违道义又反法规。因此,我写了一篇评论,支持路遥女儿,批评高玉涛,并且明确表示反对设立路遥文学奖。

今年1月3日,主办方通过我在清华的一个同事给我打电话,请我参加1月8日的开评仪式。我当即表示,去年我公开支持路遥女儿,反对设立奖项,我不参加。随后,活动的一位召集人亲自给我打电话再次邀请,并表示“办路遥文学奖,已经基本征得路遥亲属同意”,而且路遥女儿可能出席。我要求他传给我会议相关文件,如果路遥女儿确定到会,我可考虑参会。开评仪式前三天,策划人传给我《路遥文学奖条例》,但没有再来信、电告知路遥女儿是否到会。

我看了条例,感觉很草率,更没有路遥女儿是否到会的信息,我决定不参加--尽管就在清华一街之隔的母校北大,而且“备有车马费”(会议发送的邀请短信如是说)。

凤凰网文化:您本人有和路遥的女儿联系过么?

肖鹰:到目前为止,我与路遥女儿没有任何联系,甚至见了面我也未必认识她,虽然在网上看过她的照片。我完全是根据媒体发布的公开信息来做出关于“路遥文学奖”的判断和评论。

凤凰网文化:您觉得他们为什么会邀请您参加开评仪式?

肖鹰:他们之所以邀请我参加开评仪式,我理解是因为他们知道我对路遥文学奖的设立不仅有所关注,而且还公开发表了批评意见,我想他们认为如果我能参加,可能会有利于这个开评仪式乃至路遥文学奖做正面宣传。当然这只是我的理解。

这个奖有借奖圈钱的迹象

凤凰网文化:您对这个奖好像有一些怀疑?

肖鹰:自始至今所见的诸多报道都令我对路遥文学奖严重质疑!2013年1月8日宣布正式启动之后,路遥女儿表示坚决反对,发起人高玉涛回应说他们设立路遥文学奖是在做一个“严肃系统的文化创新工程”,“不能你说停就停”。他们当时发布的正式启动消息称,路遥文学奖要设6个奖项,奖金总额是100万。可一年之后,2014年1月8日,他们在开评仪式上就改口宣布:一年只评1个奖项,奖金则缩水到9.99万。一年之间,从启动到开评,就这样大缩水,这种“缩水文学奖”,有何严肃性可言?

这样大缩水,应当有多重原因,但不容置疑的是,它表现了发起者缺少资金支持!我注意到,在2013年1月8日会上,两个发起人宣布各捐20万,再加上一些所谓的募集,一共只有77万。他们当时的胃口特别大,不仅要办6个奖项,而且2015年、2017年,连续会有两次100万奖金,而且说只多不少。数届后过渡到5年一次100万的奖金。细算一下,这一年之间,单是奖金就缩水多少?即便按5年一次算,现在一年一次不到10万,也缩水了50%以上。另外,奖金通过社会募集的话,国家有相应的一系列法规规定,不是想募捐就募捐的。而且这个奖曾经申报过文联批准,但是一年了,文联也没批复,所以从法制法规来说这个奖本来就不合法。

再有,我觉得它有借奖圈钱的迹象。2014年1月8日,高玉涛在会上宣布,有一个企业家捐款100万。捐款的是什么人呢--高玉涛的“路遥文学奖研究中心”授予他的头衔是“路遥文学奖颁奖委员会主席”,而他的现实身份是福建一个与文学毫无关系的文化艺术品公司经理。其公司主营产品除民间艺术品、性娱乐片、手工艺品外,还有大闸蟹。很显然,这个文化艺术品公司经理是跟文学没有关系的人,但却被授予颁奖委员会主席的头衔,而获此殊荣的资格就是他捐了100万。

我在网上搜了下,好像只有奥斯卡奖有颁奖委员会主席,但是也一定是在评价终结之后进入到颁奖日程时才会设置,而且一定是在这个行业中德高望重的人。一个名不见经传、跟文学没有任何关系的人,就因为捐了100万就可以得到一个颁奖委员会主席,何况评奖还没开始,那么大家想想,这是不是在借奖圈钱。

还有它的社会募捐。去年的报道让我们产生了一个错觉,好像是高玉涛和高为华,两个所谓的收藏家捐钱来办这个奖。其实不是,到目前为止能看到的所有信息,他们各自只捐了20万,对于要办这样一个全国性而且号称要走向国际的奖来说,这点资金只是个零头--甚至说只是“社会募集诱饵”。所以路遥女儿担心这个奖是借路遥名义来引诱路遥的热爱者和尊敬者捐钱,这个担心我认为今天看到了迹象。

多元现实主义标准严重背离路遥的文学精神

凤凰网文化:您好像还说过这个奖是不符合路遥的文学精神的?

肖鹰:我认真阅读过他们发给我的《路遥文学奖评审条例》(后称《条例》)。该《条例》以“路遥文学奖研究中心”的名义制定。其总则规定路遥文学奖面向整个汉语文学写作,坚守现实主义文学理想,鼓励现实主义文学创作;而在具体的评审标准中又宣称,作品应做到“内容与形式统一,整体文学性第一”、是“多元现实主义,期待批判现实主义文本”、此外,应“具有理想主义品格,能够站在时代制高点上,展现年度汉语文学的思想深度和艺术高度”。

我认为,“多元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文本”等说法已混淆《条例》总则中的“现实主义宗旨”,规则制定过于草率。因此我质疑该奖如何保证实现“坚守现实主义文学理想,鼓励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评奖宗旨。

这个评奖标准表明其制定者及审定者对现实主义概念并无准确把握。更关键的是,路遥的文学创作体现的是传统现实主义精神,与其他现实主义文学的变种关系不大,该奖实际是打着现实主义需要发展的幌子,对路遥现实主义文学精神的瓦解和背叛。

凤凰网文化:关于“现实主义精神”,您能否讲得更具体一点?

肖鹰:就文学创作讲,现实主义主要是19世纪上半期以法国为中心的一种文学创作流派,影响了后来的俄国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进入20世纪以后,现实主义面临着多方挑战和多重危机,有一些严重的变化,这些变化实际上是对现实主义的一种突破和瓦解,或者是扭曲变形。比如出现了魔幻现实主义、心理现实主义、狂想现实主义、神识现实主义等等,这些加定语的现实主义,和传统的现实主义实际上也是路遥作品中所体现的那种传统现实主义是存在严重分歧和深刻矛盾的。传统现实主义有它核心的内涵,就是要关注现实,要细节真实的描写,要有一种现实批判的立场。用这些来衡量的话,上述的魔幻现实主义、心理现实主义等等,实际上都是对路遥所传承的、以毕生心血维护的传统的现实主义相背离的。我认为,《条例》提出“多元现实主义”作为评奖标准,实际上是对现实主义的瓦解,具体讲是对路遥文学精神的一种严重背离。

那么为什么会提出多元现实主义?我认为是出于两个原因,一个是对现实主义本身的历史源流和嬗变、瓦解缺少认知,第二就是对路遥的文学精神缺乏深刻认识。还有一点,其实这个条例的设置者和审议者有“一奖包天下”的贪婪或野心--多元现实主义可以用来包揽一切小说。1960年代,法国学者加洛蒂有本书叫《无边的现实主义》,书中认为一切真正的艺术或真正的文学都是现实主义的--巴尔札克和卡夫卡都是现实主义!“多元现实主义”与“无边现实主义”一样,都是用“现实主义”包揽天下,实现上就是取消现实主义!

中国文学奖缺少科学性、严肃性、规范性、独立性

凤凰网文化:其实这一次路遥文学奖的问题也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引起我们对于当今中国文学奖总体的思考。

肖鹰:是的,我们应当透过此事件来透视当下中国的文学奖生态。无论国家政府的,还是地方民间的文学奖,概括讲,我的看法都是批评性的、负面性的。一言以蔽之,当下中国形形色色的文学奖,无论来头大小,我认为都缺少科学性、严肃性、规范性。

缺少科学性是说对文学奖的评审规律--包括茅盾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都没有相应的研究,对国际性的一些重大文学奖--比如诺贝尔文学奖--所积累的一些科学的文学评价的规律性的东西,没有充分地认真地研究和接收。

缺少严肃性是说,意识形态有所限制,或者是一些政策性的变化会产生影响――忽左忽右、忽文忽商。当然还有一个就是,比如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据报道张炜450万字小说《你在高原》,众多评委都没有阅读全书,竟以接近全票的最高票当选。这就是没有严肃性,书都不读完,怎么评出来呢?

至于规范性问题,现在中国的文学评选,包括国家文学评选都是缺少规范性的。虽然像诺贝尔奖我对它也有很多批评,但是它的评选过程还是非常规范操作的,从作品的推荐到侯选名单的确认,从大名单到小名单确认,再到最后几部侯选作品的研读等等,它有一个非常规范的程序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在茅盾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的评审当中都没有。比如像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有100多部参赛作品,评委们在一个月之内就评完了。一百多部作品,就是翻一下都没那么快吧?所以连茅盾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这样的一些国家最高文学奖都这样,更不要说民间的文学奖了。早期茅盾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是评选出了佳作,树立了公信力和权威性。但是进入2000年后,这两大国家文学奖,不仅缺少佳作传世,丧失评选树立文学标杆的作用,无助于提升公众的文学兴趣和文学品味,反而堕入自评自奖、有规不依有章不循,获奖作品中不仅有官员诗人车延高的“羊羔体”这样被广大读者公认的低水平作品,还出现了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谭旭东《童年再现与儿童文学重构:电子媒介时代的童年与儿童文学》严重抄袭的丑闻。所以,现在的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公众要么毫不关心,要么只看到评奖丑闻。

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是现在评奖缺少双重意义的独立性。一个就是刚才说的,民间文学奖和国家文学奖、政府文学奖,没有层级上的区别,我们会发现,转来转去就是那几个人在做评委,只不过文学奖的名称换了,评奖已经成为严重圈子化的评审。

我认为,国家文学奖与民间文学奖,应当各司其职,要有总领与专向、全国与地方、普遍与特色的区别。现在中国文学奖还是搞的国家中心化,一奖定万奖、万奖归一奖。全国大大小小数得出来的文学奖,评委是高度重合的,获奖作品也是高度重合的。为什么?就是文学生态的高度北京中心化、权威一统。比如,这个争议纷纭的路遥文学奖为什么跑到北京搞开评仪式?因为评委的主体在北京,也因为到了北京,才会有宣传和营销效益!这样搞文学奖,怎么可能创新。

现在文学奖,虽然数以百计,不仅缺少科学性、严肃性、规范性,而且都逃不了垄断、僵化和圈子化的宿命。基于这样的现状,我认为,要推进文学发展的话,真正需要的不是设立新的文学奖,当务之急是清理既有文学奖,通过相应的国家政策法规还有文化管理部门来进行。另外,更重要的就是我们文学界的人士,要有一种对于文学、对于历史、对于读者负责的态度,去主动净化现在的文学奖。

纪念路遥的根本措施是深化对其作品的理解领悟

凤凰网文化:之所以取名叫“路遥文学奖”,是带有纪念路遥的意味在里面的。那么路遥离开读者二十年了,怎样才能更好的纪念他?

肖鹰:我认为如果诚心实意纪念路遥的话,我们就要发扬路遥的文学精神,根本措施不是设立路遥文学奖,而是积极通过各种渠道去引导对路遥文学作品,尤其是他的代表作《平凡的世界》的研究、阅读,深化对其作品的理解和领悟,从中吸取我们人生的、文学的精神养料。因为我们放眼世界,古今中外没有一个伟大的文学家是依靠设立一个奖项来被纪念和被推广的,只能是通过他们的作品。我们知道莎士比亚、知道曹雪芹、知道托尔斯泰、知道歌德,就是因为他们的作品在我们的文化当中、在我们的阅读生命当中流传下来。可能有歌德文学奖,但是我们不知道,我们也不需要知道。所以,路遥文学奖的操作者,不顾路遥直系亲属的坚决反对,不顾他们的感情和意愿,一意孤行地创办,而且打着纪念路遥、尊重路遥的旗号,我认为是口是心非的。从实际效率来说,适得其反,他们的行为得不到公众的认同。

肖鹰,1962年生,四川威远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博士。现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断续在北京大学哲学系求学,师从著名美学家叶朗先生,获哲学学士、哲学硕士、哲学博士;1998年7月至2000年4月,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做博士后研究工作,师从著名文学批评家谢冕先生。2000年4月调入清华大学。2001年10月-至2002年3月,应邀在德国波恩大学汉学系做客座教授,讲授中国美学和文学。2010年6月-7月,作为剑桥暑期学人访问剑桥大学。

(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

肖鹰:文学批评家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