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成吉思汗第34代孙:踏上内蒙古的徒弟才有根的感觉

2013年07月24日 13:39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包头7月24日电 题:成吉思汗第34代孙的寻根之旅

作者 尚虹波 乌娅娜 张玮

成吉思汗第34代孙、澳大利亚籍华人、内蒙古大学蒙古学院里年龄最大的博士生,这是博尔济吉特·白莹的多重身份。

23日一大早,白莹便整理资料,打包行囊,准备前往他此次寻根之旅的第四站鄂尔多斯。

白莹近日在内蒙古开始第三次“寻根之旅”,在葛根塔拉大草原,蓝天白云下,他用手中的相机记录着点点滴滴。

“2008年和2012年,我先后回来过两次。我觉得,只有踏上内蒙古的土地,才会感受到乡情,有了找到‘根’的感觉。”白莹说。他说自己是成吉思汗的四子托雷的后代。

1644年,色本(扎萨克·多罗·达尔罕贝勒,成吉思汗第22代子孙)的长子昂罕随清八旗军队进入北京,此后扎根于此。在家族的坟穴图中,清楚记录着以昂罕为祖先的博尔济吉特家族在后来300余年间的兴衰印迹。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躲避祸事,博尔济吉特·白莹的父亲简单抄录了坟穴图中几十个人的名字之后,便让儿子将整个坟穴图焚毁。随同火光一起消失的,还有这个家族的家谱及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

1991年,博尔济吉特·白莹移民至澳大利亚。

“从在北京的第一代祖先昂罕开始,一直到我出国,347年间我的家族中再没有人回到过内蒙古。2007年我的父亲去世前,嘱咐我一定要恢复家谱,并且回到家乡去看一看。”父亲的临终愿望最终促成白莹的首次“寻根之旅”。

在内蒙古人生地不熟,手头仅有的是父亲当年从坟穴图上抄录来的人名,“寻根之旅”从一开始就陷入困难。

在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馆的帮助下,2008年3月,白莹认识了内蒙古自治区侨办处长巴图。

“资料和线索有限,外界又缺乏可供参考的文献资料,所以我们就跟内蒙古大学蒙古学院取得联系,让那里的专家帮忙。”巴图告诉记者。

为了更好地达成目标,2010年9月,白莹开始在内蒙古大学蒙古学院攻读蒙古历史学博士学位,那年他63岁。

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教授白拉都格其称,白莹是他带过的最认真的学生。“据我所知,白莹是整个内蒙古大学的学生中年龄最大的,也是所有博士生中以最快速度毕业的。博士生学制3年,白莹只用了两年时间便学成毕业。”这位教授称赞这名比自己还要大3岁的学生,“他的那种执着追求的精神给了我很深的印象”。

读书期间,白莹的《宝棻任职川东道始末》等论文受到内蒙古大学蒙古学院及蒙古历史研究所多名教授的肯定。而此时远在澳大利亚的他的母亲,却在苦苦支撑等他回来。

“攻读博士期间,母亲几次病危。妹妹们劝我别离开,但母亲特别支持我‘寻根’,她说一定会等我回去,看我完成学业,整理好家史,完成父亲的心愿。”说到这里,白莹的语气有些低沉。

但片刻之后,他又目视远方,微笑着说:“毕业的时候我把家谱全部恢复,成功完成了父亲的心愿,在我返回澳大利亚后不久,母亲去世了。我想母亲会告诉父亲的。”

博尔济吉特·白莹说,他希望子孙后代不要忘记自己是成吉思汗的后代。(完)

打印转发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