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邹友蒸:画小麻雀的大画家

2013年06月13日 05:00
来源:重庆晨报

邹友蒸1942年和宗才娟喜结良缘。

邹友蒸先生(1919-2006),重庆丰都山野派画家。抗战时就读于内迁至重庆江津的民国四大艺专之一———湖北武昌艺专(现湖北美术学院和武汉音乐学院前身),受过学院派的专业美术训练,曾受徐悲鸿、齐白石等名师指点。抗战胜利和1949年后,他数次放弃在学院任教的机会,执意回到老家丰都,沉浸于乡情乡景乡魂,作为一个乡村美术教师度过一生。他画的麻雀,江湖人称“邹麻雀”。跟曾经从民间“出土”的黄秋元和陈子庄一样,邹友蒸先生也属于美术史上“失踪”的大画家。时值端阳,蒲青棕香;雀阵当空,夏水丰涨。乡贤已逝,我们打捞。

60岁邹平抱出一摞一摞的画给我们看,书房的桌子顿显狭小。有些大画,我们只能铺在客厅的地板上,然后站在凳子上,才能看全;有的长卷展开,在宽敞的客厅里转了几个弯,也没完全扯伸展。邹平作为邹友蒸先生的二儿子,也是家族里父亲美术遗产的看守人和传播人。从丰都旅游局退休在重庆安家后,他继续在父亲画作的山水间游荡,他拍着一本他编定的《山野画家邹友蒸述录》(以下简称《述录》)书稿说:“我最大的愿望,是盖一个美术馆,把父亲的画作陈列起来,像丰都鬼城一样,成为一个文化景点,让大家看看,我们重庆,还有这样一个大画家。”

邹友蒸1948年参加伦敦国际画展的《松下问童子》。

瓷画

艺专

在考入江津武昌艺专,像学院派画家那样画石膏脑壳之前,邹友蒸和民间美术瓷画结下了一份缘。

邹友蒸17岁那年,父亲从丰都乡下跑到涪陵在大东门箱子街开了一家杂货店,他也从丰都到涪陵大观楼中学读高中,在街上旧书摊买到清雍正年间出的一套石印本的《芥子园画谱》,没事就照着上面的人人马马、山水树木画。

高中毕业后,校长陶般若修书一封,把这个爱画画的少年介绍给自己的两个民间美术界的朋友韩子清和张德英,他们早年从江西景德镇学得一手瓷画绝活,归来在四川开了一家“中国江西瓷画渝州·蓉城分社”。韩师傅坐阵重庆,张师傅固守成都。邹友蒸先是在重庆大梁子的重庆分店当学徒。

瓷画就是用毛笔在瓷胎和瓷板上画人物、山水、花鸟或吉祥图案,有传统浅绛彩和时尚的新粉彩两种画法,两位师傅更是独创出一种直接上色的落地彩画法。邹友蒸大开眼界,加上他的一手芥子园基本功刚好用得上,在10来个徒儿中上手很快,不久,就学会了民间瓷画常用图案“岁寒三友”、“喜鹊踏枝”的画法。

抗战时日机轰炸重庆,父亲在涪陵的杂货店被炸毁,师傅的重庆瓷画店怕炸也关闭,韩师傅回老家长寿,张师傅带邹友蒸到成都分店去。途经内江,师傅带他拜见了画家张大千,师傅和张大千吟诗作画,一见如故,大千的花鸟和师傅的山水,让他见识了什么是真正的线条和色彩。大千先生也对邹友蒸的画作了指点。更为重要的是,他给这位少年指出了一条深造之路。

战时国内几所艺术专科学校内迁陪都重庆,武昌艺专校董蒋兰圃带领一批师生迁到重庆江津乡下办学,大千和师傅都鼓励他去报考。邹友蒸在《述录》中回忆说:“我当然愿意去深造,离开学还有一段时间,我还是跟着师傅回到成都武侯祠御西街12号瓷画社成都分店干活。秋天到了,我编绘了保存至今的刺绣图和鹊鸟图案后,洒泪拜别师傅和师哥师弟,直奔江津投学。”

艺专

在江津艺专,校董蒋兰圃得知眼前这位前来投考的少年是名画家张大千推荐的,非常高兴,仔细询问他和师傅拜见张大千的情景。邹友蒸报考的国画专业,通过专业测试后,这位已经有几分手上功夫的少年,顺利成为艺专音画科的学生。

湖北武昌艺专是民国最早的四所艺专之一(其他三所是北平、上海、南京),也是中国第一所现代私立艺术学府。创办之初,康有为题写校名,蒋介石、蔡元培题词,张学良资助。首任校长蒋兰圃更是一位传奇人物,是一位参加过辛亥革命的老同盟会员、军人兼画家,变买家里的田产和小货轮办学。惨遭日机轰炸后,艺专内迁宜昌,又不安全,最后转到江津德感场的李家祠堂。

邹友蒸在《述录》中说:“来到艺专,我最大的体会就是名师对艺人成长太重要了”他将学瓷画时画的花卉给图案课教师林葆菁先生看,先生看了很高兴,觉得画得不错,但就是芥子园式的“匠气”重了一点,还送他一本图案画法供他研习。

留法归来的唐一禾先生,黑框眼镜,西装革履很洋派,强调素描是一切绘画的基础。“从来没画过素描的我,经常同好友刘国枢在画室的桐油灯下描画各种石膏形体,和同学之间互相对练人体写生。唐一禾先生也擅长用铅笔和炭条,以变化多端、粗细不一的线条,简练地勾勒风景和人物的轮廓”,这一手速写绝活,邹友蒸是学到家了的。

学校边有一块临江的青石板平台,是艺专学生的露天歌会和舞场。站在台上向东一望,几字形的长江环绕的江津县城尽收眼底,这里也成了艺术学子瞭望故乡的地方,大家亲切地命名为望乡台。

1940年在艺专,邹友蒸他们还在江津聚奎中学60周年校庆会上,听客居此地的陈独秀先生演讲;冯玉祥将军也到艺专,赞扬师生们在简陋的环境中坚持办学的精神,号召大家捐画义卖,换回飞机大炮打日寇。

于是,邹友蒸的作品和吴作人、唐一禾、吕斯白、李瑞年、冯法祀等名画家的作品在成都举办的联展上同时展出,这是他第一次参加大展。之后,他的《菊鸟》、《松下问童子》也选入英国伦敦国际画展,这是他的画第一次出国。

1943年,包括邹友蒸在内的艺专涪陵川东五位校友的国画,在万县、忠县、西沱、高镇、石柱、丰都巡展,丰都还将他的《紫薇》、《红叶小鸡》、《葫芦》三幅花鸟画和一幅手卷画《避难的人群》(国家档案馆收藏),推荐参加重庆的全国美展。

1945年日本投降,艺专师生连夜挥毫画画写标语,庆祝胜利,邹友蒸也画了一幅毕加索风格的水墨《和平鸽》来表达心意。

在艺专期间,在三峡写生途中,他还碰到过“搜尽奇峰打草稿”的齐白石大师。“我亲眼看到他画速写,他不用铅笔起画稿,而是用毛笔直接在宣纸上画。边上有一位女士管磨墨,大师一副善面,和蔼可亲,我不揣冒昧上前叩拜大师,并作了自我介绍,交谈中,得知那位女士是大师的夫人胡宝珠,我打开画夹,把写生稿拿出请白石大师指教,他先说我画得好的地方,然后一一指出我的不足之处。”当事后想起这一场际遇,邹友蒸仍像在梦中。

抗战胜利,江津艺专迁回湖北武汉,校长聘请包括邹友蒸在内的几位高材生留校任教,“但我留恋留恋家人,留恋故土,总觉得巴山蜀水才是我的艺术之根,便婉言谢绝了校长的邀请”。

在武昌艺专复员纪念大会那天,像当初洒泪拜别瓷画社的师傅和师哥师弟一样,邹友蒸含着热泪,面对艺专校园深深三鞠躬,返回家乡,从此与武昌艺专天各一方,相忘于江湖。

欲知邹友蒸还乡以后如何成为一代山野大画家,成就“邹麻雀”的名声,我们下周再说。

文/重庆晨报记者 马拉

图/邹平 提供

(上)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