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爷叔”金宇澄:用沪语书写老上海

2013年03月31日 13:37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上海3月31日电 题:“爷叔”金宇澄:用沪语书写老上海

中新社记者 邹瑞玥

60岁的上海“爷叔”金宇澄,着实让其亲朋好友大跌眼镜。这位从业二十多年的纯文学杂志老编辑,用上海方言,时髦的“网络写作”方式,半年多时间写出3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繁花》,成为华语文学界的一个时鲜话题。

这部有着独特语感的作品,一举荣登中国小说学会“2012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长篇小说榜首。甚至有论者极言,《繁花》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去年华语文学界的两件大事。

金宇澄是地地道道的老上海,早年有农村“插队”经历,使其更能以旁观式的角度观察上海。1980年代他曾是文学弄潮儿,在文学杂志发表小说散文,之后沉入编辑生涯。写作《繁花》时,他的发际线已经退到了头顶。

金宇澄对中新社记者说,《繁花》的诞生有着诸多机缘巧合,初期是匿名在上海“弄堂网”,拉拉杂杂写些市井事迹,尝试用上海话思索,慢慢来了感觉。网友们的跟贴越来越热络:“爷叔,写得好。赞。后来呢?不要吊我胃口好吧。”网络把读者拉到了眼前,给他一种从未体验过的写作冲动。

开初每天写一两百字,后来最多竟能每天写到四五千字。仅仅6个月,30多万字的《繁花》初稿即在网上完成。在等待《收获》杂志发表的7个月里,金宇澄修改了无数遍。该小说采用两条线索交替穿插,资本家、军人干部和工人三个不同家庭背景的少年人,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少年旧梦,九十年代的声色犬马。写作结构接近中国传统的话本,从人物嘴里开始,人物嘴里结束。评论家吴亮称,读者可以随便翻一段看进去,随时加入故事之中。

《繁花》充满了上海都市生活的日常图景,除了市民熟知的中心城区,南京路、淮海路的上海,也有边缘地区曹杨新村、杨树浦等等读者不熟悉的上海。金宇澄说,几个坐标点的视角,可以使城市场景丰富,无数次的修改,是因为这座城市本身的魅力。

此外,去除初稿中方言味过重的部分,让南北读者都能读懂。他认为,上海话的阅读特征,主要体现在句式与语感,而不是一系列的拟音字,金宇澄甚至不用“侬”,上海话“人客”,也可说“客人”,那就选择后者,“白相”完全可以改为“到外面走一走”。整体上采用大量对话、短句,对话不分行,简单标点,不用问号等等传统手法,构成其浓郁的个性特点。

小说出版后,各方知名评家对“琳琅满目的都市生活场景”大加赞赏:王纪人说,《繁花》是“都市万花筒”,还原了上海的生活地图和人情世故,在纸上建立起了一座鲜活的上海”;程永新称,“小说建立了一个‘文学博物馆’。多少年以后要回过头来看上海,到这部小说里找就行。”

“上海经常被处理成很表面的状态,比如外滩、旗袍、百乐门,我写这个小说,希望能消除人们对上海浅表的看法。”金宇澄说,在城市化的过程中,都市题材比较弱势,而上海是都市的样板,上海的生活方式、市民状态,在中国很具代表性。

《繁花》从《收获》杂志发表,到正式在上海文艺出版社出单行本的数个月里,金宇澄又开始第三次修改。“这本书可以加入很多内容,因为上海太丰富。”金宇澄称,《繁花》是一棵圣诞树,城市的细节可以无限制悬挂上去。评论家李敬泽说,《繁花》方言中的眉梢眼角,万种风情,因为有晚清“新经典”的背景,它的“小”较容易被人接受。这本书甚至可以一直修订下去。(完)

标签:沪语 金宇 上海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