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青铜之王: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国宝之后母戊鼎

2013年02月04日 09:24
来源:人民网

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

开栏致读者(国宝华光)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宛如汇纳百川的大海奔流不息,一件件古代文明瑰宝闪烁其间。《收藏》副刊自2009年创刊以来,一直着眼于人类文明史的展示,以及国内外相关事务动向的评说。2013年,《收藏》副刊将推出栏目“国宝华光”,以图文并茂的方式逐一评介国宝级文物重器,展示国宝之美和重器之重,让深藏于博物馆中的国宝华光,熠熠闪亮,照耀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未来。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着一件被誉为“青铜之王”的商代铜鼎——后母戊鼎(见图),它通体高133厘米、长110厘米、宽78厘米、壁厚6厘米,重达832.84公斤,是目前已经发现的中国古代最重的单体青铜礼器,因鼎腹内壁上的铭文而得名。

鼎是中华文明的见证,也是中国青铜文化的代表。青铜鼎器制沉雄、厚实,纹饰庄严、神秘,是中国青铜艺术成熟期最具审美价值的艺术品。在古代中国,青铜是一种珍贵的金属。鼎本是烹饪之器。传说大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商汤灭夏,鼎迁于商,周克商后,又将九鼎迁至洛邑(今洛阳),鼎成为了国家政权的象征。《左传》记载,楚庄王向周王的使者问鼎之大小轻重,因此有了“问鼎中原”的典故。“鼎”字被赋予了“显赫”、“尊贵”、“权势”、“盛大”等引申意义。在实际生活中,青铜鼎是古代贵族用来祭祀祖先、缅怀先祖功德的礼器,也用于宴飨等礼制活动。

后母戊鼎或称“司母戊鼎”。因商代文字正写、反写无别,故铭文第一个字有两种读法。铭文中的“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妇妌的庙号,“后”代表她生前的地位。后母戊鼎是商王武丁的儿子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亲妇妌而制的。

据专家考证,后母戊鼎是用陶范法铸造而成的。铸造如此巨大的青铜器,在当时大约需要使用20余块外范,需要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才能完成。而且,除双耳以外,鼎身和鼎足是一次浇铸成型的,为避免厚度不同的器足与器壁因膨胀系数不同冷却后造成扭断,四足被铸成了空心,可见当时青铜铸造业的宏大规模和铸造技术的高超。

后母戊鼎的外壁装饰着饕餮纹、夔纹和蝉纹,中心平素光滑,浑厚、庄重、神秘、威严。大鼎四面的交接处,装饰着扉棱。鼎耳的耳背上有鱼的纹饰,双耳外侧可以看到双虎噬人头的图案。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弦纹之上饰有兽面纹。青铜器在铸造成型之初是金黄色的。可以想象,身形巨大的后母戊鼎3000年前出现在中原大地上时,是何等的金碧辉煌、威震四方。

后母戊鼎的出土,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早在1939年,大鼎就已经在河南安阳县武官村商王墓葬区“西北冈”出土。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当地百姓为了保护大鼎,将它重新深埋地下,直到1946年大鼎才重见天日,此后被运到南京,由当时的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接收。1948年国民政府将文物迁台时,该鼎因过重留在了南京,后存于南京博物院,1959年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国家博物馆前身),成为镇馆之宝。

(本文及配图均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提供)

标签:后母 青铜 馆藏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