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新疆博湖七旬老人传承祝赞词文化收百余徒弟

2013年01月28日 20:0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和切为记者表演吟唱迎客祝赞词。 周海霞 摄

和切为记者表演吟唱迎客祝赞词。 周海霞 摄

和切在第五届博斯腾湖捕鱼节暨祭湖仪式上说祝赞词。 确胡热 摄

和切在第五届博斯腾湖捕鱼节暨祭湖仪式上说祝赞词。 确胡热 摄

中新网乌鲁木齐1月28日电 (杨喆 周海霞 苟秀君)“祝赞词”是蒙古族传统的极为典型的间口头形式,随着它2011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其的保护也愈加引起重视。新疆博湖县就有一位年逾七旬的祝赞词咏颂家一直在致力于传承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多年来已培养百余位徒弟。近日,记者探望了这位老人,也有幸欣赏到祝赞词的独特魅力。

现年74岁的和切是博湖县乌兰再格森乡乌图阿热勒村一名普通的农民。从小就听爱说爱唱的爸爸妈妈,被亲朋好友请去说祝赞词、唱蒙古长调短调。在他很小时候,已经模仿得很是像模像样了。

从那以后,和切常常被请去参加诸如摔跤、赛马、射箭、祭湖、祭敖包、祭火等所有的需要祝赞词的活动,他的水平也越来越高,不但学会了所有老人们传承下来的祝赞词,还可以自己创新编出很多新词新句,成了当地很有影响力的民间艺人。

和切说,虽然唱祝赞词是免费的,但他很享受那种被尊重的感觉,所以只要有人邀请,他就会放下手中的活儿,换上衣服前去参加。他的妻子杨吉曼不但从不抱怨,还特别支持他,自己放羊让丈夫去唱去说。

“蒙古族祝词、赞词、祭词和召唤词统称为祝赞词,过去很多人都会,但后来会的人越来越少了。”和切老人感叹道。

到了2000年以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008年,已到七旬高龄的他被评为自治区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至此,他毕生的业余爱好终于得到了承认。

2008年6月,博湖举办首届博斯腾湖捕鱼节暨祭湖仪式,和切参加祭湖活动,并承担祝赞词。至今,他已连续5次承担博湖捕鱼节盛会上祝赞词的重任。

为实现蒙古族祝赞词的有效传承,他还用自己传承人的补助费培养了一百多名学徒,并积极参加全国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屡获殊荣。

如今和切的生活平静而淡然,每天他都会拿出很多时间放在传统艺术上。和切的老伴杨吉曼是自治区级蒙古族短调民歌传承人,他的儿子巴图那生现任县文体局局长,吹拉弹唱样样都行,蒙古族长调更是拿手好戏,他的孙子也都个个会祝赞词,甚至他的重孙旦德加尔夫虽然只有3岁,嘴里也常念叨出祝赞词的内容。和切说,处在这样的文化家庭中,是自己最幸福的事。

博湖县文化馆副馆长乌仁其米格告诉记者,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些仪式祝赞词日益为人民群众接受,并且出现了许多像和切这样优秀的祝赞词咏颂家。他们把对理想的追求用祝词、赞词的形式表达出来,并传承下去,可以说有他们在也是这一艺术形式的大幸。

标签:传承 文化 赞词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