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温儒敏:大学生文学阅读状况不如小学生是教育悲剧

2012年10月27日 11:27
来源:中国网

文化中国-中国网 cul.china.com.cn  时间: 2012-10-27 09:15  责任编辑: 任子鹏

最近,山东大学文学院发起国民“文学生活”调查,试图突破现当代文学研究陈陈相因的“内循环”格局,把普通国民的文学阅读及文学消费纳入研究的视野。此举引起学界评论界的关注。本报记者为此专门采访了山东大学特聘“文科一级教授”、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先生。

关注“文学生活”,突破文学研究“内循环”

记者:《人民日报》 曾发表您的专论《关注我们的“文学生活”》,呼吁文学研究要关注“文学生活”。不久前,您又发表长文 《中国国民的“文学生活”》。关于“文学生活”,您能具体阐释其涵义吗?

温儒敏:通常说“文学生活”,大家都会有自己的理会,但作为一个学术性的概念,“文学生活”主要是指普通国民的文学阅读、文学消费、文学接受等活动,也牵涉到文学生产、传播、读者群、阅读风尚,以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文学渗透的现象,等等。所谓“普通国民的文学生活”,是相对专业的文学创作、批评等活动而言。我们的研究主要关注普通国民的文学生活,或者与文学有关的社会生活。“文学生活”这概念既是文学的,又是社会学的,二合一,就是文学社会学。

记者:年初,您所任教的山东大学开展了关于“文学阅读与当代生活”的大型调查,这与您呼吁重视“文学生活”,有什么联系?

温儒敏:2009年9月在武汉召开的“现当代文学研究60年研讨会”上,我就提出过研究“文学生活”,主张走向“田野调查”,了解一般读者的文学诉求。去年我到山东大学任教,和文学院同事黄万华、郑春、贺仲明等讨论学科发展,大家都认为对当前社会“文学生活”的调查研究,可能是一个学科生长点,也是一个现当代文学研究突破口。山大的文科原来很强的,这些年有些平面化了,学科建设如何突破原来的格局,发挥新一代学者的潜力?那就要寻求新路,有一部分课题可以和社会生活联系更紧密一点。大家对现有的文学史及现当代文学研究有些不满,主要是陈陈相因,只在作家作品———批评家(文学史家)这个圈子打转,很少关注社会上普通读者的反应,我称之为“内循环”式研究。其实普通读者的接受构成了真实的社会文学生活,最能反映作品的实际效应,理所当然要进入文学研究的视野。我们设想从“文学生活”的调查研究入手,把作品的生产、传播,特别是普通读者的反应纳入研究视野,让文学研究和教学更完整、全面,更有活力,这既可以为文化政策实施提供参照,又为学科建设拓展一个新生面。

记者:能具体介绍一下这次关于“文学生活”调查的成果吗?

温儒敏:上学期山大文学院组织过一次“文学生活”的调查,除了现当代文学研究所的10位教师,还动员全院数百名同学参加,利用寒假到十多个省市进行问卷调查。第一批调查报告包括9个选题:《农民工当代文学阅读情况调查》(贺仲明)、《学校教育背景下的大学生文学阅读状况的调查》(黄万华)、《近年来长篇小说生产与传播的调查报告》(马兵)、《网络文学生态的调研报告》(史建国)、《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接受情况调查报告》(张学军)、《当下文化语境中鲁迅作品的阅读与接受》(郑春 叶诚生)、《金庸武侠小说读者群调查》(刘方政)、《城市白领文学阅读情况调查》(程鸿彬)、《影视互动及观众接受情况调查》(丛新桥)。这9项调查已大致完成,前7项以“文学生活”专题研究形式,集束发表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第8期。这些成果还只是探路子的,下一步我们准备扩大调查的面,收集足够的数据,使调查更扎实可靠。这项工作需要一些物质支持,我们正在申报国家社科基金的重大课题,也希望学术界评论界有更多同好者参加。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 历史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