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李穗梅:还原历史真相很有意思

李穗梅常常翻看的《孙中山全集》。

古应芬的儿子古滂在《古应芬未刊函电文稿辑释》扉页上给李穗梅留言感谢她促成了展览和出版。

《古应芬未刊函电文稿辑释》内页。

2004年李穗梅将在广州博物馆工作时的研究结集出版《穗垣汇稿》。

武汉中山舰博物馆送给李穗梅的小礼物,挂在书柜门上。

在李穗梅的“馆长室”里,除了书柜还是书柜。一楼会客室的书柜里,有两层夹板已经被书压得变了形。沿着一条狭小的楼梯来到二楼,仍然是一个和楼下款式一样的黑色大书柜。“去年刚搬上来的时候,还只有这一格是满的,后来很快就都填满了。家里也有那么多书,以后退休了不知道怎么办呢。”看着已经基本不留什么“余地”的书柜,像很多学者一样,李穗梅对自己的藏书之地也难免有了一点“书满为患”的叹息。

在李穗梅的书柜里,大多是与近代史相关的书,其中有很多赠书,包括各地博物馆的出版物,还有成套的系列如《孙中山全集》、《岭南文库》等。1983年大学毕业的时候,李穗梅的毕业论文写的是宋庆龄,当时她并不知道,将来还会跟孙中山这个历史人物结下像今天这样的缘分。自从2006年从广州博物馆来到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李穗梅的读书生活和研究就紧紧地和这个人物、这段历史联系在一起了。

从孙中山到民国史

接受采访当天,李穗梅的案头放着的是《孙中山全集》和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邱捷新出的一本书。“以前做展览的时候,常常会被观众问一些问题,比如对孙中山这个人物怎么评价啊,大元帅府这个建筑什么来由啊,答不上来的时候就会被问得哑口无言。这些就促使我们去进一步看书,去研究,去和学者交流。”于是,囊括了孙中山思想、言论的《孙中山全集》就成了李穗梅最常翻阅的“工具书”之一。“他真是一个伟大的人物,不仅是革命者、破坏者,更是一个建设者。作为一个领袖应该是这样的,他不仅要破坏一个旧的社会,更要建立一个新的社会,对社会应该有构想,孙中山这个方面也做得非常好。”

正是因为对孙中山及民国那段历史认识的渐渐丰满,李穗梅近年和她的工作团队慢慢摸索出大元帅府纪念馆的方向。李穗梅介绍,孙中山1917和1923年两次在大元帅府建立革命政权,那是从推翻清朝到建立民国的转型期,社会思想、经济、文化、人们的生活等都面临着冲击和改变,广州也是从那时开始了一系列市政建设。这段历史在广州的城市建设上是一段承前启后的历史,一个封建封闭的城市突然开放,砸掉了城墙,修马路,很多公共事业如水电、消防等都建立起来,整个城市的生活跟以前完全不同了。当时主事这一切的就是孙中山和他的战友们,当年曾经在帅府工作过的那些人。

“虽然我们馆是打着孙中山的名字,但不能仅仅围绕孙中山做文章。我们有大元帅府时期,包括当时在这里工作过的人,后来我们做了帅府名人一系列的展览,从他们的后人那里搜集了很多资料,慢慢往民国史方面扩充。”李穗梅说,即将在下个月举办的一个关于刘纪文的展览就是这样一个尝试。刘纪文曾在1932年到1936年期间任广州市市长,很多留存至今的标志性设施如海珠桥、中山图书馆等都是在他主事的时候落成的,他曾经在大元帅府做过审计,后来是审计局局长。刘纪文后来定居美国,他的后人还保留了很多当时的老照片、信札等历史物件,都将在这次展览中展出。“孙中山的一些建设理论和实践给广州带来了很大的变化,给近代都市的发展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我们要进一步挖掘,征集文物的思路打开后,征集量就会大很多。”在这样的征集思路下,大元帅府纪念馆从2006年仅有700多件文物快速增长到今天的数千件文物。

近代史研究者们的著作,也是李穗梅一直关注的。她和张磊、邱捷、林家有、曾庆榴等近代史领域的专家学者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常常细读他们的著作,做展览则让他们帮忙提意见,“有时展览要吸收他们研究的成果,把史学化作大众能够接受的知识,需要通过我们这个渠道。”

自己不可搞收藏

采访李穗梅的当时,忘了跟她拿个人简介,后来打电话给她希望她能补发一下,她在电话那头说,“我的经历特别简单,这里跟你说一下就完了。”果然是三句话就说完了,关键词是中大历史系,广州博物馆,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她一直没有离开过“历史”,更确切的说,是近代史。

从中大历史系毕业后,李穗梅来到广州博物馆,她从当时的馆藏文物中开始了对近代史的研究。越研究越有兴味,从对文物的分析中发现了原来不清楚的很多历史,2004年她将这些研究结集成书出版。2006年她刚来大元帅府纪念馆的时候,碰上了帕内建筑的发现,也让她很兴奋。当时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一位教授研究澳洲建筑设计师帕内及其建筑,发现广州孙中山大元帅府的建筑正是出自他的手笔。2007年大元帅府纪念馆与墨尔本大学共同举办专题展览《从广州大元帅府到墨尔本‘沙面’——帕内建筑艺术展》,同时举办了“帕内建筑艺术与广州近代建筑”国际学术研讨会。李穗梅说,在此之前,孙中山大元帅府一直被认为是法国人设计的,这个发现可谓是对过去历史认知的“纠错”,还原了历史的真相,而且还由此发现了广州更多的近代建筑都与帕内有关,“这个过程就非常有意思,发现那些建筑是谁做的,为什么做,他们跟中国的关系是怎样的,当它们跟你原来了解的不一样的时候,就更有满足感和成就感。”

2010年大元帅府纪念馆主办的“古应芬先生文献史料展”是另一个对历史人物的发掘成果,谈到这个时,李穗梅专门从书柜里拿出展览后结集出版的“大书”《古应芬未刊函电文稿辑释》给我看。古应芬早年是孙中山的追随者,先后参加“二次革命”、“护国”、“护法”等重大事件,逐渐成为孙中山最重要助手之一。1925年之后,曾任广东省财政厅厅长。1931年,在广州国民政府的组建中,是中枢性的人物。但对这个人物人们的了解还是相对有限。机缘巧合下,李穗梅认识了古应芬最小的儿子古滂,古滂将古应芬与友朋同僚来往的三百余件套函、电、文稿无偿地交由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整理。这批文件,单就撰主而言,就有一百余位;而就数量而言,则以朱执信、胡汉民、汪精卫的函件为最多,其次则是古应芬、蒋介石等人的,孙中山等人的手撰虽不多,但相关资料却十分重要。

谈到这些过往的研究发现和展览,李穗梅说,“我们搜集的信札、实物,可以提供历史的佐证。历史其实是小细节组成的,即使是近百年的历史也是很丰富的,要搞清楚不是很容易,还有很多今天都不了解的真相,历史人物也不是单一的。我曾受一位长者影响,说人应该有三观:首先要通观,从上到下,从前到后,看问题要通观,要知道你从哪里来,将要去哪里;然后就是有大观,做事要有大局观;最后是做人要乐观。这个对我影响很大,尤其像我这样做历史工作的人。”

虽然一直在文博系统里工作,但李穗梅本人却毫无收藏,连古籍都没有,她一直恪守着当年毕业后一到广州博物馆时前辈们的告诫:自己不可搞收藏。“自己做这行,因为你懂文物的价值,碰到一件文物是自己留还是给单位呢?我们做博物馆的是不能做个人收藏的,这是我们的职业道德。”李穗梅说。

书房主人 李穗梅

198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系,并在广州博物馆工作至2006年。现任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馆长。

标签:李穗梅 大元帅 历史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