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茅盾文学奖四得主“书展论道”

本报讯 昨日,上海书展开幕,四位茅盾文学奖王安忆、莫言、毕飞宇、刘震云齐聚,参加“书香中国”阅读论坛,探讨“文学创作与阅读生活”。阐述了各自对当下“浅阅读”潮流中微博流行,小说“遇冷”的观感。

创作了《长恨歌》、《天香》等小说的王安忆认为,工具在写作过程中很重要,电脑写作和纸上写作的区别目前虽然无法体现,但前者可能会带来粗糙的结果。

王安忆说,文字本身已经是虚无的东西,如果再没有纸质的物质存量,是否会更加虚无?她认为,每一个事情和艺术都有一定的周期,难免从初生到成熟再到衰减。小说将来的道路未可知,可能过十几年,看小说的人会越来越少,但也可能会成为另一种非大众性的形式。

莫言:大部分作品会被淘汰

以《蛙》获得茅盾文学奖的莫言提到了微博,他认为,微博就是沉浸在自我膨胀和自我得意中,实际没那么多人关注。他感言,上亿人写围脖,又有谁留下来呢?

莫言坦言,写小说用电脑感觉不太好,一打开电脑就想上网,反而写作变慢了。于是,最后又回到了用笔写作。莫言说,纸笔写作有成就感,写了几个月一大摞很有成就感,双手抚摸,心里幸福感比用电脑写作多得多。

莫言也表示,当下大众写作导致作品数量多,淘汰率也高,大部分作品被时代淘汰,只有精品会被留下。

刘震云:微博传递多数人的声音

刚刚出版新作《我不是潘金莲》的刘震云,对微博十分有感触,他认为微博具有文字意义和文学意义。对中国人、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改变的方向和力量越来越能够被人感觉到,微博让多数人的声音被多数人知道了。

毕飞宇:绝对支持大众写作

曾经做过记者的毕飞宇说,自己一开始就是大众写作的支持者,他认为这是非常好、非常重要的事情。他认为,大众写作的本质就是让每一个人拥有了发言的权利和能力,有了求诉的渠道。

毕飞宇感言,当全民写作消失,只有精英的时候,一定是生不如死的生活,因此,无论公共写作给文学创作带来多大的冲击,都一定会支持。(周晏珵)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