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刘春泉台上“须眉”80载

《生死牌》剧照。 通讯员 摄

湘剧艺术家刘春泉。 通讯员 摄

本报记者 李国斌 通讯员 廖慧文

7月17日下午2时,湖南省湘剧院排练场里,锣鼓咚咚,湘剧高腔行云流水。湘剧票友会的票友和退休湘剧演员,轮番上台表演,一曲《琵琶记》毕,没有叫好声和掌声,取而代之的是锣鼓鞭炮齐鸣。大家以这样的方式,追忆一位刚刚逝去的湘剧艺术大师。

83岁的著名湘剧艺术大师刘春泉,因病于7月15日凌晨逝世。从4岁登台参演《雪梅教子》,到6岁正式挂牌演出誉满江南,刘春泉把近80年的人生奉献给了湘剧。

留下两大遗憾观众赠名“六岁红”毛主席称赞“这个娃娃唱得不错”湘剧大师诲人不倦

唱腔艺术超越前人

“刘春泉老师的去世,是湘剧的巨大损失。”7月17日,省湘剧院院长叶明耀如是对记者说。

在文革前,省湘剧院有“八大员”之说,这是湘剧同仁对8位有名望的艺术家的尊称。此前,“八大员”仅剩3位:刘春泉、董武炎和廖建华。如今,再失“台柱子”。

在近80年的湘剧人生中,刘春泉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为湘剧的传承、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叶明耀表示,在表演艺术上,刘春泉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自成体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在唱腔艺术上,她是同时代湘剧演员中最出类拔萃的,是湘剧的领军人物,她经过对湘剧的高腔、弹腔、昆腔、低牌子4大声腔的继承和提炼,达到一个超越前人的艺术高度,做到了行腔自如、收放有度。

刘春泉的专职鼓师陈明也认为,她的唱腔高亢婉转,变化多样,达到了随心所欲的境界,这是一般演员做不到的。

几十年中,《辕门斩子》、《金沙滩》、《打鼓骂曹》、《胡迪骂阎》、《生死牌》等一大批传统剧目,在刘春泉的演出中继承出新。1982年,省湘剧院新创剧目《李白戏权贵》,刘春泉创作全部唱腔并扮演主角李白,她的演唱收放自如,形象潇洒飘逸。业界对这出戏有“湘剧既没有走味,又创了新”的评价,这部戏是她最得意之作,也是她艺术的顶峰。

留下两大遗憾

叶明耀不无感慨地说:“刘老的一生都献给了湘剧。”

为了钟爱的湘剧事业,刘春泉41岁才结婚,还没有来得及留下后代,丈夫便于1979年去世。此后她没有再婚,而是把所有的热情和精力都奉献给了湘剧事业。2002年,72岁的刘春泉随团赴台湾演出,一出《生死牌》引起轰动。2005年10月份刘春泉摔折了腿,2006年又摔了腰,从此告别了舞台生涯。

2008年,刘春泉被评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去年,我省推荐她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但直到她去世时还未公布。叶明耀告诉记者,评不评传承人,她并不在意,“她一直念念不忘的,是挖掘整理传统剧目,给后人留下一点东西。”

很早开始,她就想把自己唱过的戏中有代表性的唱段整理出来。离开舞台后,刘春泉不论是在轮椅上,还是卧病在床,一直用录音机录唱腔,录好后交给陈明整理成曲谱。如今,《刘春泉唱腔集》已经在校稿,预计将在年底出版,这也算是圆了刘春泉的一个心愿。

省湘剧院艺术处主任周亚男说,刘春泉带着遗憾去世,也留下了一个遗憾,就是留下的影像资料太少。作为湘剧首屈一指的艺术大师,省湘剧院曾经计划要录制刘春泉的影像资料,2002年台湾演出回来后,便开始着手准备,录完音后,录像前未料摔了腿,后又摔了腰,于是计划就此搁浅。后来的演员和观众,只能在《辕门斩子》等极少数录像资料中,去感受她舞台上的神采。

观众赠名“六岁红”

不论是叶明耀,还是她的嫡传弟子吴伟成,“清贫”是他们对刘春泉不约而同的评价。记者走进刘春泉的家,眼前一切想起的也是“清贫”两个字。

稀稀落落的几件家具,都是几十年前的物件,不少已经油漆斑驳。屋子里少见家电用具,唯一的装饰品便是墙上的演出剧照,遍布大厅、卧室和书房,每一张都是一个故事,都有一段历史。

刘春泉1930年出生于梨园世家,从两岁起随父亲学艺,父亲唱旦角,她以唱工老生为主。她4岁开始登台,6岁时便挂牌演出,并一炮而红,观众赠她艺名“六岁红”,成为响当当的名字。

据叶明耀转述,刘春泉6岁时,随父亲在江西演出《打鼓骂曹》,她饰演祢衡一角,击鼓骂曹操前,衣服一甩,露出一边的肩膀,擂鼓怒骂曹操,观众看到一个小女孩这样的表演,颇觉新奇,大加赞美。刘春泉由此而受捧,获得“六岁红”的美誉。久而久之,“六岁红”便成为了她的艺名。

后来,刘春泉又拜师当时长沙湘剧界的著名唱工老生黄菊奎。刘春泉得名师指点,加上自己有一副金嗓子,技艺大进。

毛主席称赞“这个娃娃唱得不错”

毛泽东曾近20次看她的戏。曾有人为此作诗曰:“唱派奇秀惊四座,领袖曾为湘剧迷。”

1956年她随剧团全国巡演,在北京怀仁堂给毛主席唱了一出《六郎斩子》,毛主席听后称赞“这个娃娃唱得不错”,这是她与毛主席的第一次见面。1958年到1964年,毛主席每次回长沙,都会点名看刘春泉的戏。

1959年,刘春泉去北京参加国庆10周年的献礼演出。演出结束后,毛主席请湘剧团18位同志到中南海的家做客,并特意要她带胡琴去多唱几个曲子。朱老总、周总理等都在。毛主席叫她坐在身边,并推荐她看《红楼梦》、《三国志》、《水浒》,以进一步熟悉舞台上的角色。

“文革”中,刘春泉遭到迫害,随着时间推移几乎被人淡忘,可毛主席还记得她。1974年10月至1975年2月,毛主席来湖南视察,住在长沙蓉园宾馆。一天,他突然问在座的省委领导:“刘春泉到哪去了?我想看她的戏。”后来,省委通知省湘剧院,把她请了回来。她在长沙红色剧院演了多部传统剧目,拍摄成录像带,送给主席看。主席看后很高兴,虽然这些戏多次看过,但主席说:“虽观旧剧,如阅新篇。”

湘剧大师诲人不倦

除了醉心于艺术创作,刘春泉还孜孜于传道授业。她因为摔伤了腿而一直卧病在床,前一段时间,她对前去看望她的叶明耀说:“我不能动了,你去叫年轻人到我床前来,我可以教他们发声。”

叶明耀说,省湘剧院现在唱生角的演员,都得到过刘春泉的教诲和指导。同时,她还担任了湖南省艺术职业学院湘剧专业的教学,在别的湘剧团,也传授了一些学生。很多票友因为得到过她的指点,都宣称是刘春泉的弟子。在诸多徒弟中,公认继承她衣钵的,是现在省湘剧院的生角吴伟成。

1975年,在省湘剧院一个老师的介绍下,16岁的吴伟成正式拜刘春泉为师,开始跟她学戏。那时,还处于文革中,传统戏仍是禁区,不能公开演出和学习,吴伟成就每天去老师家学。他记得,学的第一出戏是《辕门斩子》,老师一句一句地教他唱。在学戏的过程中,他体会到了老师的细致和严格,总是一个字一个腔一个音地教,几次还学不会,也会责备他几句,甚至还会用戒尺打手心。

在吴伟成眼里,善良、和蔼的老师像母亲一样关心他。“我第一次上台的时候,看见老师跟乐队、后台的工作人员拱手作揖,拜托他们关照配合我。”老师提携他,还经常把主角让给他演,自己去反串别的角色。“她除了教学生,自己还经常在家里练习,如果创作了新的唱腔,就用录音机录下来,反复听,逐渐改进。”

吴伟成说,刘春泉老师是清贫的艺术家,但她留给后人的财富不可估量。“对我来说,学到她的东西是我最大的财富”。

标签:刘春泉 湘剧 须眉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