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端午节,不只是“舌尖上的粽子”

针未尖

又到一年粽叶香!端午节,这个古已有之、传承了两千多年的民俗大节,如今似乎只剩下“大家吃粽子”的食欲,激起的似乎只是商家炒作端午消费的热情。当这一传统节日成为法定假日后,于上班族而言,也似乎只是过于普通的放假与休闲,原本丰富多彩的端午习俗渐行渐远。

其实,在原文化形态之下,端午节,不只是“舌尖上的粽子”。

端午节,有爱国诗人屈原可以纪念。屈原虽“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却对故国家园无限忠诚,宁可怀沙自沉,也不去国离乡。这种独立人格和爱国精神,值得万世景仰。国人重视端午节,在端午节纪念屈原,也是对普天下知识分子的尊重。显然,端午节不能被简化成吃几只粽子的简单过程,它所蕴含的历史与文化意义,仍需要挖掘。

端午节,有诸多丰富的传统民俗可以传承。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其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习俗起源的多样性。在原汁原味的端午节里,人们或“以兰汤沐浴”,或“竞采杂药,以治百病”,或插菖蒲悬艾草、饮雄黄药酒,拴五色丝线、挂香袋香包,以防病治病及祛邪。这些习俗被后人称为“公共卫生领域的原始防疫”。至于其他围绕端午节演绎出来的民俗,都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时至今日,年轻者知道“有形的粽子”者众,知道民俗这类“无形的粽子”者寡,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端午节,大抵只剩下与粽子有关的苍白内容了。

端午节的文化味本不应当变淡。正如复旦大学一位民俗专家所言:“观民俗可以知民风,观民风可以知民性,观民性可以知国性”,节日仪式不是一般的文化象征符号,它反映了一个民族、一个地方或一个国家的社会关怀与人文品位。要让传统节日在一个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有不容低估的位置,就必须走出重经济轻文化、重利润轻价值、重吃喝娱乐轻人文关怀的怪圈。

端午节,更应该是“身体的端午”、“思想的端午”、“灵魂里的端午”。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