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不只是“舌尖上的粽子”
针未尖
又到一年粽叶香!端午节,这个古已有之、传承了两千多年的民俗大节,如今似乎只剩下“大家吃粽子”的食欲,激起的似乎只是商家炒作端午消费的热情。当这一传统节日成为法定假日后,于上班族而言,也似乎只是过于普通的放假与休闲,原本丰富多彩的端午习俗渐行渐远。
其实,在原文化形态之下,端午节,不只是“舌尖上的粽子”。
端午节,有爱国诗人屈原可以纪念。屈原虽“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却对故国家园无限忠诚,宁可怀沙自沉,也不去国离乡。这种独立人格和爱国精神,值得万世景仰。国人重视端午节,在端午节纪念屈原,也是对普天下知识分子的尊重。显然,端午节不能被简化成吃几只粽子的简单过程,它所蕴含的历史与文化意义,仍需要挖掘。
端午节,有诸多丰富的传统民俗可以传承。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其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习俗起源的多样性。在原汁原味的端午节里,人们或“以兰汤沐浴”,或“竞采杂药,以治百病”,或插菖蒲悬艾草、饮雄黄药酒,拴五色丝线、挂香袋香包,以防病治病及祛邪。这些习俗被后人称为“公共卫生领域的原始防疫”。至于其他围绕端午节演绎出来的民俗,都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时至今日,年轻者知道“有形的粽子”者众,知道民俗这类“无形的粽子”者寡,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端午节,大抵只剩下与粽子有关的苍白内容了。
端午节的文化味本不应当变淡。正如复旦大学一位民俗专家所言:“观民俗可以知民风,观民风可以知民性,观民性可以知国性”,节日仪式不是一般的文化象征符号,它反映了一个民族、一个地方或一个国家的社会关怀与人文品位。要让传统节日在一个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有不容低估的位置,就必须走出重经济轻文化、重利润轻价值、重吃喝娱乐轻人文关怀的怪圈。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