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三棵树一口井 守住老成都记忆

2006年4月,本报记者镜头下的存古巷。

存古巷老宅里的陈婆婆,在这里生活了五十多年。

2006年4月,本报记者镜头下的存古巷。

俯瞰存古巷老宅。

存古巷14号院

从成都滨江东路走进存古巷14号院,仿佛穿越时空,一墙之隔的都市味,似乎和这里无关。

存古巷所在的水井坊街区,地处两江交汇之地,自古就是商贾云集,热闹非凡的繁华场所。如今,再到存古巷14号院,却是一片宁静景象。老旧的瓦片房下,三棵树如绿色大伞般,挡住了刺眼的阳光,也挡住了外面的喧嚣。

中午时分,居民陈婆婆从屋里搬出一把竹椅,坐在院子里,享受着初夏的气味。现在,院子里居住着6户人家,其中有两个已近9旬的老人已在此居住半个世纪。这里,已经成为寻觅老成都的必去之处。

来历

相传是大户人家祠堂

“原来这个院子很气派,门口还有两座石狮子。”蒋婆婆在14号院居住已有约50年。

据她回忆,原来院子大门是木制对开的红漆大门,门口右边两座石狮子,院子里是高大整齐的青砖院墙,平整光滑的青石板地板,气派的龙门和雕刻精美的斗拱,还有保留完好的正房和厢房。“听人说,这里原来是一户刘姓大户人家的祠堂,后来被卖给一个生意人。”蒋婆婆说。

光阴

3棵树守护老院子

大院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3棵大树,住在这里的每个人都有着关于3棵树的记忆。

“院子里本是没有树的。”陈婆婆说,刚搬进来时院坝有很多石板,但是时间长了,许多石板碎了。重新铺石板路还不如栽一棵树。这个建议得到居民的赞同,于是,院子里有了第一棵树。

不久后,这棵树的后方不知道什么时候冒出了两棵泡桐树树苗,越长越高,它们和蒋婆婆栽种的棕树一起,成为了14号院子的“绿色大伞”。夏夜,居民们都会搬出竹椅,坐在院子里聊天,享受只有大院里才有的清凉和温润。

岁月

留住老成都味道

院里的付大爷是大院里最“资深”的居民,今年89岁的他,自幼便居住在这里。

付大爷的房间也是大院里保存最完好的。红漆大门、木头门槛,还有雕花和木板墙壁。家里除了电视等带有现代物件,最抢眼的就是一张实木床、一个实木的“连二”。这些都是当年付大爷结婚时操办的,一直沿用至今,甚至连位子都没有变。

“木头家具好结实,尤其这张‘连二’。”付大爷指着放在窗户边的一张实木小柜子。早些年,这个柜子不仅用来放东西,也是孩子们学习时的书桌,晚上,儿女们总趴在“连二”上写作业、看书。

坐在大门前的竹椅上,付大爷端着茶杯,悠悠讲着过去的时光。和留下来的其他住户一样,他们舍不得这里的老成都味道。华西都市报记者李明宇摄影吕甲

回忆

一口古井水养活几代人

在这里住了半个世纪的陈婆婆对院子有着深厚的感情,14号院见证了他们一家4代人的生活。

拨开茂盛的叶子和花朵,在水泥砌的花台旁,有个约1米高的土黄色大水缸。陈婆婆说,这是她家原来必不可少的东西,“刚搬进来,这里没自来水,要靠这大水缸来盛水。”她回忆,许多年前,14号院背后有口水井,居民用水的主要来源就是这口井。为方便打水,居民还会带根竹竿,把水桶丢下井后,用长长的竹竿一戳,水桶下沉,水瞬间漫进桶里,拉上来即可,“我们家水缸大,每次要五六桶水才能把水缸装满。”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