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解读《百年孤独》及其对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影响

主讲人:黄汉平(暨南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外国文学教研室主任)

主办单位: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

《百年孤独》是公认的魔幻现实主义经典之作,20世纪最杰出的长篇小说之一。全书30余万字,内容庞杂,人物众多,情节曲折离奇,再加上神话故事、宗教典故、民间传说以及作家独创的从未来的角度来回忆过去的新颖叙事手法等等,令人眼花缭乱。但阅毕全书,读者可以领悟,作家是要通过马贡多镇布恩地亚家族七代人充满神秘色彩的坎坷经历来反映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要求读者思考造成百年孤独的原因,从而去寻找摆脱命运拨弄的正确途径。他把读者引入到一个不可思议的魔幻奇迹与最纯粹的现实交错的生活之中,不仅让你感受许多血淋淋的现实和荒诞不经的传说,也让你体会到最深刻的人性和最令人震惊的情感。

孤独是小说的基本主题。首先,它总结了拉丁美洲充满压迫、暴力、痛苦和灾难的历史,愤怒地抨击了独裁统治的残暴和美帝国主义对拉丁美洲的奴役和剥削。其次,小说表达了作者深沉的历史思索和冷峻的民族反省。愚昧落后的传统观念造成的民族劣根性导致了孤独。这种孤独使人冷漠、绝望,在亲人之间筑起无形的墙,彼此缺乏信任,互不了解,甚至将兄弟姐妹化为仇敌。孤独又进一步导致了愚昧、落后、保守、僵化,成为家族衰败、民族和国家消亡的主要原因。在小说结局,布恩地亚家族连同马贡多镇被飓风席卷而去,深刻地揭示了孤独所必然产生的家族和社会的悲剧结局。然而,作品并没有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色彩。马尔克斯在接受诺贝尔文学奖的演说词《拉丁美洲的孤独》中,庄严地宣告了一个要“平等”、要“变革”、要“独立自由”与“社会正义”的拉丁美洲的觉醒与崛起。

书名把作家的创作意图表达得非常明显,它寓意着哥伦比亚一百年的孤独,一百年的徘徊,一百年的荒废,一百年等于零。小说的开头、结尾设计也是独具匠心的:开头的一句话写了人物的未来,也写了人物的过去,而且把人物的未来和过去挂起钩来,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注意力吸引住了;而以墨尔基阿德斯的羊皮手稿预言作为结尾,且虚实手法并用,写得十分高明。这些元素与小说的结构与叙事视角问题以及神奇的“魔幻性”一起,使得这部作品具有非凡的艺术特色。

自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马尔克斯的作品被引进到中国,他就与卡夫卡、福克纳、博尔赫斯和米兰·昆德拉一起,对当代文学产生深远影响。正如评论家朱大可所指出的,在某种意义上,中国作家是喝着盗版马尔克斯的牛奶长大的。《百年孤独》成为中国文学从伤痕叙事转型的教科书。一种“马尔克斯语法”在作家之间流行,犹如一场疯狂的西班牙型感冒。而《百年孤独》开卷的那个经典句式,也出现在许多作家的笔下。其实,一个作家的创作模仿和借鉴外国文学大师是再正常不过的事,甚至可以说,只有通过模仿和借鉴,克服“影响的焦虑”,最后才能达到创新与超越的境界。因此,上述所谓的“障碍”并非无法逾越,“秘密”也不是不可告人。

(本文只代表嘉宾本人观点,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报立场)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