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马丽华在人民网文化论坛。

2012年03月20日 09:57
来源:人民网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新建网页 1【编者按】西藏,以辽阔壮丽的自然风光,丰富神奇的历史文化,纯朴真诚的民风民俗,吸引着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关注的目光。女作家马丽华从1976年进藏,一待27年,踏遍西藏的山山水水,写出一系列以西藏为题材的作品,特别是她的“走过西藏系列”——《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等长篇纪实散文,在20世纪90年代引起广泛轰动,备受读者瞩目。

4月12日,人民网文化论坛十分有幸邀请到了这位把青春献给西藏的作家马丽华,与网友在线交流,一同感受西藏文化的魅力。我有话说

马丽华:17本书宣传藏文化“富矿”

【主持人】马老师,您在23岁的时候去了西藏,一下就被西藏的风景所吸引,一待就是27年,您当时的感受怎样?可以说,您把您的青春年华都献给了那片土地,现在回想起来,那种感受还有吗?

【马丽华】最初进藏时是有新鲜感的,当年,沿青藏公路进藏的途中就感觉到了,空间辽阔、人烟稀少,和我成长环境的山东反差很大,更要说西藏的壮美了。后来生活的时间长了,现在人到中年,问我对西藏的感受真的不好回答,因为工作内容和生活经历都在那里,包括现在调到北京,也是在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在中国藏学出版社,还是做西藏的事情,还是和藏族人做同事(我们单位就是北京的小西藏),感受也是习惯成自然的感受。

【网友ZXX】马老师,您好,有人如此说,您在西藏燃烧了您的青春,您如何看待?

【马丽华】青春在哪里都是会燃烧的,想留也留不住。关键看有没有价值和意义。

【主持人】马老师,作家的视野可谓是很开阔的,您怎么会关注西藏文化呢,而且一写就是二十多年,哪来的激情与动力呀?

【马丽华】西藏的写作对我来说如果是一项事业,那我就是敬业者;如果是一种生活方式,那我就是热爱生活的人。更何况西藏和西藏人对我有恩,总觉得回报不够,总觉得还欠着哪儿哪儿没写。要说激情,现在谈不上了,比如说,我现在就想在办公室里做案头工作,不想出门。所以我建议大家,一定要趁着年轻多多旅行。

【网友无聊的电视剧】写了这么多关于西藏的书,您最想传达给大家的是什么?能不能用个比喻形容一下现在的西藏?

【马丽华】虽然我尽个人之力写了17本书了,但是我觉得对西藏的宣传远远不够。我认为,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一个国家,以往所说历史、文化都更多的侧重于中原地区,也就是以汉族为主的历史和文化是主体和主流。对于少数民族,像藏民族这样的民族,他们的历史文化我们知道的不多,这是不正常的,也是不应当的。我觉得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更多地学习和了解。我希望有更多的人比较深入这个地区,多写一些。而且我觉得藏文化是一个资源丰厚的“富矿”,未来用纪实的、虚构的、影视的各种方式,也可能在若干年以后,它也会兴起开发的热潮,就像美国当年拍西部片一样成为热点。如果用一句话表达的话,我想说:一言难尽的西藏。

【网友爱尔兰天空】现在写西藏的书很多,又成了一个“开发热点”,但是真正能沉下心来,写出点“精神”的人不多,您怎么看中国文坛这种“跟风”现象?

【马丽华】原来我比较保守的看法是,在西藏无论从事什么工作,要想有所建树,就必须要生活若干年以上,才可以进入创造型的阶段。但是现在我的想法有所改变,因为我看到有一些单凭新鲜感也可以写出不错的文章,甚至是书。这肯定是调动了他在其他地方生活的积累的经验,西藏的很特别的感觉激活了这些积累,所以不能一概而论。但是真正要做学问,写出有深度、厚重的作品,还是需要长时间的、扎实的、深入的体验。

【网友乱2】老师,能诠释一下新作为什么取《如意高地》这个名字吗?有什么含义?这是本什么样的书?

【马丽华】这是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内容含有一条历史的线,一条现实的线。历史的线选的是最不堪回首、差不多近一百年前的清末民初的那段历。那段历史已现在很少有人讲,因为比较惨痛。最早我接触这段历史是从一本旧书叫《艽野尘梦》,那本书深深地震撼了我。我又用一、二十年时间才把这段历史的事件、人物弄清楚。但是那种震撼还是长久的。因为我长期在民族地区工作,我有一个理想,就是各民族之间最好不要发生激烈冲突,永远和睦共处。所以这个标题也传达了这个理想和愿望。

这本书也写了好几年,当然有工作繁忙的原因。最近已在《十月·长篇小说》杂志第二期发表了,《长篇小说选刊》第三期选用了,书正在印刷中,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可能一星期后就面市。封底上有文学大家王蒙先生的评语及著名评论家雷达老师和李敬泽的评语,对我是很大的鼓励。

马丽华:自然、人文和幻觉是西藏魅力

【主持人】马老师,现在每年都有很多人,包括很多外国游客都去西藏观光旅游,西藏文化似乎有着独特、神秘的魅力,您认为西藏文化的价值、魅力何在?为什么大家都会对西藏感兴趣呢?

【马丽华】这个问题应当请对西藏的感兴趣的朋友们回答,他们体会最深。我们给他们取一个外号“西藏发烧友”。很多年来我就注意到这个现象:在“西藏”的旗帜下可以召集起很多人,凡是去过西藏的,彼此都视为同道,热情得不得了。

【主持人】您觉得西藏、西藏文化最吸引您的是什么?

【马丽华】西藏是有多重的魅力。一是自然的;二是人文的,后来我又发现和补充了第三点,还是幻觉的。什么叫幻觉,是有真实存在的部分,但是还有想象的部分,每个人心目中的。最开始吸引我的是存在于农村牧区的古老民间文化。后来扩展到方方面面,从自然科学到当前的文化变迁都很有意思。我从小生长的环境基本上是单一的汉民族的环境。通过西藏我接触了以藏族为主的多个民族,研究学习不同民族的历史、宗教、文化和生活形态,也思考了一些从前很少考虑的问题。这些对我个人的成长也是很有意义的。

【网友庐山】在西藏待了那么多年,您觉得西藏文化、西藏这个地方对您以及您的作品有何影响?

【马丽华】全都是西藏,从作品内容到写作风格。如果我工作在内地,也可能是以文为生的,但是所写的肯定是另外的内容和形式了。

【网友享受生活每一天】先向嘉宾表示敬意!在你的作品中倾注心血最多的是哪部呀?

【马丽华】倾注最多的往往不是最好的,我对西藏的东西比较“轻车熟路”,但是难度最大的是写自然科学,就是对青藏高原考察了50年,描绘几亿年以来,青藏高原从原始海洋到世界屋脊这个过程,那本书叫《青藏苍茫》。我采访了上百位科学家,其中包括七、八位院士,花费了一年多的心血,好不容易才写成。虽然文学价值不是很高,但是经过我的理解和转换,它是把一部青藏高原的生成演化史比较通俗的传达给大家。我认为我的代表作是《灵魂像风》,那本书写的是西藏农村的民间文化,也是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深入到西藏的农村写出来的。那本书比较有文采。如果说最难的,最近这几年文学转型,从纪实到虚构,所以觉得最用力的是现在的这本《如意高地》,即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网友乱2】一提到西藏我们会想到神秘悠远,会想到佛教,您为什么会对藏文学情有独中?您是一个佛教徒吗?

【马丽华】很遗憾我不是一个佛教徒,但是我对佛教由于接触的比较多,有三点感觉:第一、尊重。第二、欣赏。第三、借助。具体谈起来的话,就说来话长了。说尊重,是因为佛教作为人类的精神产物,也是人类的文化遗产和传统之一。一两千年来,佛教对于中国的文化、文学、艺术,甚至对日常生活的影响都是非常深入的。而且中国古代包括在西藏的历史上很多著名文化遗迹都跟佛教有关系,我们现在也很难达到那样的艺术成就。当然,日常生活中所渗透的佛教理念到一些用词不胜枚举。至于借助,因为有了佛教,我觉得我的文章里才有那么多话好说。

【主持人】有人说,西藏是人间的“香格里拉”。您赞同这个说法吗?对此,您有何看法?

【马丽华】“香格里拉”“香巴拉”在大家的理解中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人际之间的和睦相处,从这些方面说来,西藏是有些接近,尤其是从旅游者的眼光看来是这样。但是,在当地人和像我们这样长期生活在那里的人看来,就觉得差得太远。有一年我去西藏东部一个山村,老远看就惊呼:“真美啊,仙境一样。”但当我走进村中人家看到了贫穷落后一面,我就只好叹气了。所以后来我就经常站在要发展、要改善的角度看问题,不再盲目讲“保护”什么的,但发展中的问题也很多,这属于另一个话题,从政府到专家、到当地人都在努力。

马丽华:西藏生活给了我家庭

【网友庐山】您是山东人,山东人给了您什么样的性格,从今天的访谈来看,您很豪爽。与在西藏的岁月有关系吗?

【马丽华】我的性格是比较豪爽和乐观的,我觉得这是山东加西藏的双重影响,山东人和藏族人都是这种性格。

【网友幸福在路上】马老师,能谈谈您的家庭吗?作为一名女性作家,想听听您对婚姻、对生活的看法、心得。

【马丽华】实际上我在婚姻、家庭方面不能作为楷模的,因为我曾经经历过失败的婚姻,但是这跟我的选择有关。如果要我对年轻人,尤其是年轻的女孩提出什么忠告,我觉得自己好象不太具备这个资格。有时我也想过,并写过一些文章,但总觉得我的想法“不宜普及”。为什么?因为我是比较坚强、独立的女性。我觉得要维持一个家庭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并学会妥协。当然关键要看对方是不是值得你付出。现在随着年纪渐长,对很多问题看得比较宽容。总之既要事业成功,又要家庭和美,这需要做出极大努力。

【网友庐山】马老师,您平时喜欢上网吗?您平时有些什么爱好啊?

【马丽华】我每天都要上一、两次网。主要看新闻。但我很少在网上贴帖子来发表意见。我对现在网络上的非文明用语有些看法。我没有时间看那些。

【网友文学大王】在西藏待了那么多年,其中肯定遇到了不少困难,您的精神支柱是什么?您有崇拜的偶像吗?

【马丽华】虽然我面对的是藏文化,但是我背景底色还是儒家文化,是那种“建功立业”的思想。“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要有所作为。我觉得这是我比较基础的原动力。我崇拜的偶像也很多。实际上在很多的哲学思想中,我对科学人本主义比较推崇,它是根据成功者的研究得出自我实现理论的一派哲学理念。

【网友文学大王】马老师,能谈谈您现在的生活吗,回到北京后,您适应吗,怀念在西藏的时光吗?

【马丽华】我不认为我已经离开了西藏,我仍然生活在西藏人和西藏文化的圈子里。但是到了北京,气侯明显好于拉萨,感觉很好。而且想回西藏还可以随时回去,尤其是因为到了北京,到了藏学研究中心,去的地方反而更多了。包括四川藏区、云南藏区,今年还要去甘肃的藏区。

标签:马丽华 西藏 网友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