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史诗《亚鲁王》面世 冯骥才:文化经典要做精做细
人民网北京2月21日电 (记者黄维)“非遗保护永远是‘抢救第一’;文化就在生活里,非遗工作者的书桌应该放在田野;文化不光要做大做强,更要做精做细,民族文化守望者最好来自民族本身,本地域、本民族文化的先觉与行动者,是最至关重要的。”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出版成果今日正式在京发布,作为该工程的牵头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谈到了自己的四点感受。
当代文学史的重大新发现 文化价值堪比《格萨尔王传》
2012年2月21日,由中国民协主办的“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出版成果发布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亚鲁王》是有史以来第一部苗族长篇英雄史诗,是当代文学史上的重大新发现,其文化价值堪比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蒙古族史诗《江格尔》、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它的发现和出版,改写了苗族没有长篇英雄史诗的历史,是当代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抢救的重大成果。
2009年春天,贵州麻山地区苗人世世代代传唱的英雄史诗“亚鲁王”开始进入文化人的视野并被外界所知。三年来,在冯骥才的主持下,中国民协把它纳入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重点项目,组织大量人力物力予以搜集、整理、翻译,今天终于杀青成书,出版面世。
冯骥才:文化经典要做精做细 知识分子要“先觉”
“我注意到,今天会上的发言者都是带着笑容的,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今天终于出版了,大家都为之高兴,《亚鲁王》的横空出世,改写了我们的文化史,我想谈四点感受,第一,当前文化遗产逐步被大家认识,我们常说文化自觉,作为知识分子,不仅要做到文化自觉,而是要‘先觉’,文化有太多的事情要去做,非遗保护永远是‘抢救第一’;第二,文化就在生活里、田野里,非遗工作者的书桌应该放在田野;第三,文化产业要做大做强,而彰显一个民族文化高度的文学经典则要做精做细,像今天出版的汉、苗文本史诗《亚鲁王》,翻译得就很美;第四,民族文化守望者最好来自民族本身,因为民族自己人才能达到文化传承的目的。”冯骥才谈到了自己的四点感受。
“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集是《诗经》,即民间口头文学集。这表明口头文学是一个民族文学的源头。此后,虽然我们的文学史向着文本化与精英化发展,但口头文学在民间仍充满活力,直至今天,谁曾想到与《诗经》前后时代差不太多的一部口头文学《亚鲁王》居然活在田野里而且还没有进入我们的文学史呢!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亚鲁王》的一只脚已迈进我们文学史。中国文学史因此增添它的分量。”冯骥才兴奋地说。
冯骥才急切地表示,当前急迫的工作应是对《亚鲁王》做更彻底和全面的普查与存录。存录的主要方式是用文字和音像记录,将其原始生态原真地保存下来。这本书出版仅仅是《亚鲁王》搜集整理的开始,而非大功告成。
研究价值无可估量 为人类史诗谱系增添异彩
《亚鲁王》所传唱的是西部苗人创世与迁徙征战的历史。其主角苗人首领亚鲁王是被苗族世代颂扬的民族英雄。长诗以铿锵有力的诗律和舒缓凝重的叙事风格,生动地讲述了西部苗人的由来和迁徙过程中波澜壮阔的场景,是上古时期中华民族曲折融合的见证,其历史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和文学的研究价值无可估量。
由于其主要流传地贵州麻山地处外人罕至的六县交界,语言独特、交流不便,信息闭塞,当地苗人在有限的石漠化土地上种植谷物,在几近与世隔绝的状态下繁衍生息,生态环境十分恶劣。正是顽强坚忍、从不妥协的亚鲁王精神世代支撑着苗人的精神世界,才使亚鲁王长诗活在麻山苗人的生活里,并得以在其他地区以故事和短诗等形式广为流传。
该书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编,全二册,分为史诗部分(汉苗对照)、图版部分。有别于其他几部少数民族史诗,《亚鲁王》具有以下特色:一、大多数情况下是在送灵仪式上唱诵,并与仪式的步骤紧密结合;二、由于唱诵活动贯穿仪式活动始终,为仪式服务,受仪式制约,其主要功能不是为了娱乐;三、其传习过程显示出诸多特有的规则和禁忌。这些特色为已发现的人类史诗谱系增添了异彩。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