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上海京昆艺术打造“三品”

2011年10月16日 06:41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李峥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本报记者 李峥

一个是观众群体最多的 “国剧”,一个是名副其实的“百戏之祖”——中国戏曲传承的文化使命,京剧、昆曲当仁不让。

近年来,在文化体制改革中,上海京剧院与上海昆剧团作为没有转企改制的事业单位,虽然享受财政拨款,却没有躺在现有的优惠政策上,而是积极改变旧有的不适应现代演出市场的框架,在形式、营销及制作方式上都进行了与时俱进的转变,不断产出一批深受观众欢迎的“新品、优品、精品”,为传统文化的明天开辟了一条希望之路。

长生殿浓缩精华莎翁剧创新改编

1996年,知名麒派老生陈少云从湖南来到沪上,成为上海京剧院的骨干老生,深感上海对新观众的重视。“除了常规的传统戏,这些年来我演过《十五贯》的况钟、《贞观盛事》中的郑仁基、《狸猫换太子》的陈琳、《宰相刘罗锅》中的刘罗锅、《东坡宴》中的苏东坡,还有个现代题材的戏《驼哥与金兰》,我演了个驼背。当然,最成功的还是新戏 《成败萧何》。”陈少云说。适应当下社会的审美观念,《成败萧何》杂糅了当代话剧的表现手法,着眼于讲述由复杂人性导致的历史悲剧,上演后大获成功。自2004年首演以来,该剧多次获得上海文艺创作优品、精品称号,还陆续荣获“中国京剧艺术节金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大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奖和“中国戏曲学会奖”,成为上海京剧院历史上鲜有的“大满贯”作品。

6年前,上海昆剧团与唐斯复工作室将全本43折《长生殿》缩制成两个多小时的精华版,瞄准的就是青年观众。“时代给戏曲大环境带来变化,我们不能再墨守陈规,让慢节奏、长时间把今天的观众吓跑。”唐斯复说。2010年,精华版《长生殿》回收了1608份问卷统计,观看《长生殿》年轻观众占观众总数的66%;观众中64%为大专及本科学历,25%为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其中不乏第一次接触昆曲者。还有不少外国游客慕名前来,以选择观看《长生殿》为旅游日程。

有了在国内市场立住脚的底气,上海的京昆艺术又开始动脑筋“走向世界”。

2004年,中国驻丹麦大使找到上海京剧院,希望将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改编成京剧。当时,上海京剧院的青年编剧冯钢在一旁听,没想到会谈结束后,院长孙重亮撂下一句话:“冯钢,就你写吧。”3个月后,冯钢拿出了改名为《王子复仇记》的剧本初稿,同时再次收到改编《巴黎圣母院》的任务……2008年,上海昆剧团也将20年前由黄佐临导演的昆曲版《麦克白》重排,由团内青年演员担纲打造青春版《血手记》。几年来,京剧《王子复仇记》《圣母院》及昆曲《血手记》受到全国无数大学生的追捧,还在丹麦、荷兰、德国、法国、英国等惊艳亮相,大批外国观众为之倾倒。 (下转第3版) (上接第1版)如今,走进上海的逸夫舞台、兰心大戏院等剧场,观众已不再是一片白发,大批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正逐渐了解并倾心于中国古典文化。上海京昆艺术中心推广部的赵春燕深有体会:“2007年,我们为普及京昆开设了‘京昆跟我学’兴趣班,打了一百多个电话,才勉强说服13个学员入学。短短4年过去,青年人争相学唱京昆,同样是这个兴趣班,这一期还没结束,下一期的报名就已满员。”

推京丑走街串巷 让昆剧走进青年

2010年4月1日,一队画着脸谱的京剧小丑穿梭在上海人流最密集的闹市和商场。俏皮的小花脸装扮、鲜艳的戏服与灵巧幽默的武戏动作,吸引了许多人驻足观看、拍照。这并不是什么公司的宣传活动,而是上海京剧院为了同月即将举行的“中国喜剧饕餮盛宴:小丑挑梁——京剧丑角艺术”推出的营销策划。

“一直以来,京剧演员都只是闷头在剧场里演出,两耳不闻场外事。这次直接参与到演出营销中,我们也算搞了一次行为艺术。”上海京剧院名丑严庆谷笑着说,“很多时候,我们对演出内容有信心,却担心观众根本不进剧场。所以我们主动走出来吆喝。”

“任何文化产品都需要良好的包装。”上海京剧院副院长单跃进说,京剧院、昆剧团现在也学着电影、电视剧,推出了档期专场。“过年时,我们有封箱戏,生角演旦角,文行演武行,以反串戏娱乐大众热闹过年;清明、端午、中秋、重阳佳节,我们会选择适合的题材推出专场。西方节日一样可以为我们所用,比如愚人节,中国的京剧丑角走街串巷,比西方小丑巡游更吸引眼球。”

周边延伸与时尚外壳,是当今戏曲创新营销模式最主要的方式。

1998年,在昆剧知音渐稀时,上海的“昆曲王子”张军身体力行,策划了“让昆剧走进青年”活动,进高校讲昆剧、演昆剧、找知音、觅新友,做了几百场;同时做网站、开博客,在校园论坛上开设昆剧专版,把大量青年“吸引”进来,成了痴心的昆曲观众……2004年,白先勇将古老的昆曲《牡丹亭》打上“青春”“时尚”印记,上海昆剧团也不甘落后,不仅将昆三班包括谷好好、黎安、沈籦丽、余彬、吴双等新星作为偶像级演员推出,打造出 “五子登科”“古戏薪传”“传统中国”等演出系列,更在常演不衰的《牡丹亭》之后,大力发掘重排 《邯郸梦》《紫钗记》《南柯记》,组成“临川四梦”营销集束上演,狠狠火了一把,还罕见地卖起了加座票。

眼看着今天朝气蓬勃的剧场,上海昆剧团前团长郭宇感慨万分:“青年人并不是自动走进剧场的。几年前,我们进大学演出,有的学校怕学生早走把剧院的门锁了起来,没想到还是有学生翻墙逃走。今天昆曲演出的上座率和票房让兄弟院团艳羡,新型营销模式功不可没,传统戏曲太需要现代包装和资源整合。”

锁麟囊跨派演戏 制作人首次出现

今年初,上海京剧院梅派青衣史依弘登上逸夫舞台,唱起了程派老戏《锁麟囊》,给梨园行带来不小震动:不仅因为打破藩篱跨派演戏,更因为“制作人”这一角色首次出现在戏曲演出中。

一次,史依弘参与演出串烧《十八扯》,唱了两句《锁麟囊》,没想到台下轰动了。“为什么我不能试试呢?”史依弘豁然开朗,“谁规定程派的戏,梅派演员不能唱?那不是太狭隘了吗?”

史依弘忐忑不安地跟分管演出的副院长曾祖德说了想法。曾祖德非常激动,直嚷着要自己给她贴这个戏。“但这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就没有了下文。我能理解院里的难处。虽然戏可能会卖座,但院里已定下了演出统筹。”史依弘说。

知道了史依弘的顾虑后,林恺当下拍了胸脯:“我就是想看看你唱程派是什么样。你别管盈亏,我来当制作人。”京剧院领导听说后十分高兴,出动了最强的班底演员给予支持。史依弘十分意外:“制作人对我们戏曲来说,还很新鲜;演员借用院团的班底,自己出去找制作人做戏的事,也还是头一遭。”

以往戏曲院团演出,演员按场次拿钱,所得薪酬并不与票房挂钩;但自己做戏,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到盈利与上座率。为此,林恺与史依弘的团队在准备与宣传格外下功夫。史依弘不断观摩梅派名旦顾正秋程腔梅唱《锁麟囊》的碟片,并赴京向现今程派教学大家李文敏学习。剧组还特地邀请当年为顾正秋配戏的名丑孙正阳再演“梅香”一角,“胡婆”一角也邀请了久别舞台的丑角名家金锡华,名副其实是一个重量级班底。新年头一个月,逸夫舞台外围被史依弘“一样心情别样娇”的巨幅海报包裹,内部所有的张贴看板都换上了大红色的《锁麟囊》宣传海报,均由台湾视觉设计师杨立德设计,在车水马龙的福州路上格外惹眼。

“那个戏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逸夫舞台总经理钱莉莉说,“票价比平时的戏几乎贵了一倍,门外海报还贴上了充满喜气的红色‘满’字。很多戏迷抱怨,票根本抢不到。演出时,场内气氛热烈得像是要炸开一样。以前,我们也经常承接名角演出传统京剧,如此受欢迎的状况却十分少见。”

得到了京剧院的支持,又摸清了史依弘在市场上的影响力,林恺兴奋地提出了后续计划:“今年除夕夜,我们来个跨年演出,让史依弘与众名角一起从8点演到夜里1点,唱遍梅尚程荀各个流派,把反串戏、跳加官、分糖分点心的传统都加进来,一定好看好玩。明年,史依弘还可以唱唱昆曲《牡丹亭》……”

“制作人的出现,让演员与院团之间出现了良性沟通。我们更多的开始想怎么样把戏做得更好。这样一个灵活机制,带来了双赢的局面。”史依弘说。

新闻背景

多年来,上海京剧院与上海昆剧团一直是上海戏曲行业的领头羊。2007年京昆艺术中心成立后,两个院团坚持“传承、新编、原创同步推进”的创作思路,在夯实传统剧目的同时,不断寻求古老戏曲艺术在当今文化艺术舞台上的创新与发展。

近年来,上海京剧院的《廉吏于成龙》获2005年度上海文艺创作优品、2006及2007年度上海文艺创作精品,《成败萧何》获2007及2008年度上海文艺创作优品、2009及2010年度上海文艺创作精品等;上海昆剧团在中国戏剧节、中国昆剧艺术节、中国艺术节等的全国评比中获得近30个奖项,《班昭》成为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剧目,并与全本《长生殿》双双荣获“中国戏曲学会奖”的优秀剧目,精华版《长生殿》获得第四届中国昆剧节优秀剧目奖榜首剧目及文华大奖榜首剧目。上海京剧院与上海昆剧团新品、优品、精品的不断产出,让古老的戏曲重新在舞台上焕发活力。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