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潜艇“猎杀潜航”
中国海军舰队从西太平洋演练归来,自卫队研判潜艇究竟在哪里?

文论天地:打工文化,烛照劳动者精神家园

2011年04月29日 09:23
来源:人民网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图为2008年全国打工文学论坛

图为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及其创始人。

在成千上万的外来务工者成为当代社会一个独特重要的风景之时,打工文化应运而生,为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关照对象,同时提出了新的思考。

一种带有打工印记的文化形态破土而出,它既不属于乡村,也不完全属于城市,而是新劳动阶层以融入现代生活为目的的文化身份再造

外来务工者绝大部分来自乡村,在外出务工的岁月里,当中虽然不乏成功者,但多数人仍然处于社会底层,在权力、地位和身份上的确处于弱势。因此,他们改变命运、融入现代生活的愿望和冲动格外强烈,他们在精神上从来不缺少追求。但是整个社会对他们的精神和文化需求关注度还不够,甚至还存在偏见,留给他们的话语权和表达思想意愿的文化空间还比较小。我通过多次深入外来务工者的调研,深感这种情况正在悄悄地发生改变。

许多外来务工者正在用文化的方式体认自己的新身份,以自觉的方式融入城市和现代生活。全国范围内的打工文化活动,有的由政府组织,更多的是自发性的。打工者编印小型内部报刊,撰写小说、诗歌、散文,编排话剧、小品,甚至拍摄故事片、纪录片,出版发行自己原创的打工歌曲,还在北京朝阳区金盏乡的皮村建立了第一家“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这些事实表明,一种带有打工印记的文化形态已经破土而出。人们将它命名为“打工文化”。这种文化形态,既不属于乡村,也不完全属于城市,而是新劳动阶层以融入现代生活为目的的文化身份再造运动。

就打工文化发展势头而言,它已经不是分散流离的个体创造,而是形成了一种逐渐在精神上集聚、靠近,互相扶持、同声相和、同气相求的群体行动。从当初的自然表达、彼此靠近、相互取暖,到现在有明确的自觉意识和组织机构,外来务工者们聚合在一起,以合唱的形式,构建积极的主体意识,彰显自身的价值观。

打工文化以生机勃勃的姿态,填补着主流文化生产在满足新的劳动阶层人群文化需求的空白点,同时创造着体现外来务工者主体意识的精神家园。即以外来务工者的立场,创造与主流价值一致、但又体现本人群意志的价值观,记录自身的历史,呼吁全社会关注外来务工者,维护外来务工者的权益,进而通过文化创造实现自我肯定、自我成长,以文化再造改变“农民工”形象,使之成为“新工人”。虽然现行环境给予的空间并不大,打工文化的发育成长十分艰难,但已经是一支重要的文化力量,值得认真关注。

由文学写作发端的打工文化,记录和探讨生活感受,维护自身权益,形成丰富多样的文化类型

打工文化的形式有很多类型,主要包括:

第一,文学写作。这是打工文化的发端。这种形式发端于广东省深圳、东莞等地。上世纪80年代初,许多年轻人怀揣梦想,南下广东珠三角的工业区打工,其中写作爱好者开始以笔墨记录自己的打工历程和心灵感受。这一现象很快得到当地政府重视,在政府的扶持下,1988年,第一本面向外来务工者的文学杂志《大鹏湾》在深圳宝安诞生。这份刊物号称打工文学爱好者的“黄埔军校”,培养了许多外来务工者出身的作者,也提炼出了打工文学的作品流派风格,形成了一个以安子、王十月、曾楚桥、许强、罗德远等人为代表的爱好写作的外来务工者小说家群落或诗歌群落。东莞以柳冬妩、刘大程、汪雪英等为首的写作群体也逐步向文学刊物《南飞雁》靠拢。2007年8月,由广东省作协和广东省劳动保障厅共同出资建立了广东外来青工文学创作中心,是全国第一个专门扶助优秀外来工作家的机构。“打工文学”就这样加入了当代中国文学史。从这里出发,影响了中国,影响了几代读者。其它地区也有个别靠个人奋斗出版小说的打工者。如在福州打工12年的周述恒写的小说《中国式民工》在网络连载时,竟有近50万的点击率。

第二,由政府与其他部门合作举办的文化团体及活动。许多地方政府或企业都为活跃打工者的文化生活做了不少服务。天津、青岛杭州、义乌等地已经多次举办了“外来务工人员艺术节”。在日常文化服务方面,也有不少实际举措。如深圳宝安区沙井镇的畅鸿公司职工宿舍区“劳务工图书馆”,就是由公司主办的。广东省中山市三乡镇的工人业余艺术团成立于2002年,一直由政府指导扶持。成员完全由外来工组成,是当地妇联扶持的培训女工项目的延伸产物。他们一直活跃在村乡、企业之间,展现了外来工的精神面貌,也配合了政府和企业的各项文化宣传。这些文化活动不仅活跃了当地外来务工者的生活,促进了外来工人与当地居民的融合,也让打工者提升了尊严和价值。

第三,独立运作的外来务工者公益性文化团体。这些团体以外来务工者为主体,以开展法律培训、成人教育、文艺活动和公益性活动等进行文化活动。如2002年北京成立的“工友之家”属下的“新工人艺术团”,倡导用文艺的方式发出自己的声音;杭州的草根之家倡导工友与社会间的互助互爱。当地政府依托他们来自工友、贴近工友、服务工友的优势,主动与他们合作。北京的“工友之家”驻地,同时也成为“皮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在杭州的“草根之家”门口,镇总工会挂上了“新杭州人志愿者服务站”的招牌;在苏州,“工友图书室”与政府联合办了“新桥工友图书室”,形成了外来打工者与当地政府、居民和谐相处、共享文明的生动局面。

境遇阐述、娱乐消遣、被承认被尊重的意愿和积极乐观、贴近生活、淳朴清新,是打工文化创作的鲜明特征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