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本书,读懂阿加莎

十本书,读懂阿加莎

阿加莎·克里斯蒂,推理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推理小说流派众多,旨趣各异,有很多作品被一群人奉为神作,同时又让另一群人无法接受,推理文坛常常因为流派孰高孰低、文笔和诡计哪个重要吵得不可开交。

只有少数作家,能让口味差异极大的推理迷们统一意见,阿加莎·克里斯蒂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

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 Christie,1890-1976),英国女侦探小说家、剧作家。其创作生涯持续了50余年,总共创作了80部侦探小说,畅销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

但是,要说出一本阿加莎的代表作,很多人心中又有不同的答案。而且,一本书确实也无法代表这位推理女王的魅力。

近日,新星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十本书读懂阿加莎》精选集,这十本书是根据阿加莎作品的知名度、销量再加上编辑部专业的眼光严选出来的。

让我们一起跟随这十本书,来看看阿加莎究竟有何魅力!

撰文丨陆烨华(上海作家协会会员)

1920年

《斯泰尔斯庄园奇案》

《斯泰尔斯庄园奇案》,[英] 阿加莎·克里斯蒂 著,郑卫明 译,新星出版社2019年10月版。

如果阿加莎的作品是一个宇宙,那么这个宇宙的起源就是这本《斯泰尔斯庄园奇案》。

出版这本书的时候,阿加莎已经30岁了。但其实早在四年前,阿加莎就已经写完了这本书,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他的新婚丈夫在法国前线服兵役,阿加莎则当了志愿者护士,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药剂学知识。

这些药剂学知识就被她运用到了《斯泰尔斯庄园奇案》当中,科学的理论基础加上奇思妙想的毒杀诡计,让这本处女作有了极高的质量保证。当然,除了曲折的案件和新奇的诡计之外,阿加莎还在这本作品当中塑造了大侦探波洛这一形象,该形象的原型是她在战争时期看到的比利时难民,其貌不扬,但是令人印象深刻。

当我们回过头看这部作品,会发现它依然是一本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推理小说,因为它是纯粹的长篇本格推理。在此之前,专注于解谜的本格推理小说多为短篇,而长篇小说又往往夹杂着冒险、奇情的元素,如柯南·道尔《巴斯克维尔猎犬》、加斯顿·勒鲁《黄色房间的秘密》,都有大量冒险桥段,而这本《斯泰尔斯庄园奇案》的故事舞台发生在一座庄园之内,是彻头彻尾的脑力角逐。

1920年之后,开始有大量的本格推理长篇出版,史称“推理小说黄金时代”。打开黄金时代大门的最重要的那把钥匙,就是这本《斯泰尔斯庄园奇案》。

1926年

《罗杰疑案》

《罗杰疑案》,[英] 阿加莎·克里斯蒂 著,郑卫明 译,新星出版社2020年4月版。

如果说《斯泰尔斯庄园奇案》只是阿加莎的初试啼声,那么彻底让她大红大紫的就是这本《罗杰疑案》。

这部作品相比《斯泰尔斯庄园奇案》,本格层面更进了一步,关于“谁杀了罗杰·艾克罗伊德”这一案件,阿加莎几乎将所有能交代的线索全部都交代了,新线索的不断出现,得到的答案不断被逆转,已经是将本格推理的精髓完全展现,其复杂性和完成度也达到了当时同类型作者难以企及的高度。而在整本书的最后,最后一层真相的揭露更是让人难以置信。

这本书将阿加莎擅长的“误导”运用到了极致,任何一个读者在没有被泄底的情况下阅读这部作品,都会被最后的真相震惊。而也正是因为这个真相太出乎意料,当时的评论界就分为了两派,一派盛赞本书,认为是百年难得一遇的天才之作,另一派则极尽诋毁之能事,无法接受如此“出格”的推理小说。

今天看来,《罗杰疑案》这本书不仅打开了推理小说写作方向的全新领域,更被如今新本格最当红的那一派誉为开山祖师,可见其影响力之巨。在当时,这本书或许太超前,无法令所有人接受,但也正是因为不断地被讨论,使得阿加莎一夜之间成为家喻户晓的推理作家。

《罗杰疑案》是阿加莎早期代表作,随着推理史的发展,这样的作品迟早会出现,只不过阿加莎让它提早了很久。

1934年

《东方快车谋杀案》

《东方快车谋杀案》,[英] 阿加莎·克里斯蒂 著,郑桥 译,新星出版社2017年7月版。

1934年,出道14年的阿加莎就为推理史带来了这本最佳推理小说范本。无需多做介绍,光凭改编的电影版就改出多部经典,足以证明这个故事的魅力与影响力。

东方快车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列车,它从法国出发,横贯欧洲大陆,直至伊斯坦布尔,它的主要作用是供上流人士旅游观光。在当时,东方快车这四个字,本身就代表了一种好奇和向往,车上坐了哪些人,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事,坐豪华列车的体验又是如何?

阿加莎是在亲自乘坐东方快车的时候构思了这本书。那个时候,热衷旅行,坐过东方快车,还恰好是推理作家,要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的人可谓凤毛麟角,而阿加莎给原本就富有魅力的东方快车再加上了最后一个筹码——如果恰好还发生了杀人案呢?

东方快车+杀人案,这两个关键词就是流量密码,就已经是畅销的前提。可光噱头足,当然无法成为经典。

我们来看看阿加莎对于这部小说的处理:铺垫部分占10%,事件部分占15%,调查部分占45%,解谜高潮占25%,主题升华占5%。这种严丝合缝的布局,说一句推理小说教科书也不为过。

题材红利、节奏完美,最后,阿加莎还留了两手王炸。

第一手:意外真凶。经过《罗杰疑案》的洗礼,读者已经认为没有更匪夷所思的凶手了,没想到再一次跌破眼镜,而作者居然还是那个阿加莎。

第二手:主题升华。首先,故事本身改编自真实案件,在行凶动机揭露后,大侦探波洛第一次犹豫,到底是真相重要,还是正义重要?这个反思不仅使作品本身更上了一个台阶,也让波洛的形象更为丰满。

因此,《东方快车谋杀案》确实是一部无可挑剔的完美作品,它的成功是必然的。

1936年

《ABC谋杀案》

《ABC谋杀案》,[英] 阿加莎·克里斯蒂 著,赵文伟 译,新星出版社2020年8月版。

这本书即便放到现在也具备流行的特质,它的节奏非常明快,场景始终在切换,连环杀人案加上杀人预告的形式吊足读者胃口。

在阿加莎的作品当中,《ABC谋杀案》也属于比较另类的作品,之前的代表作,无论是《斯泰尔斯庄园奇案》《罗杰疑案》还是《东方快车谋杀案》,舞台始终在方寸之内,限定空间中嫌疑人轮番上阵,彼此情感纠葛,这才是阿加莎的拿手好戏,可这部作品却是开放式的舞台。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像擅长写宫斗戏的编剧,让他写野外冒险小说,终究让人捏一把汗。

可阿加莎还是完成得异常出色。连环杀人案以英文字母为顺序进行猎杀,受害者的身份、职业、年龄背景毫无联系,我们与侦探都明白,只有找到被害人之间的联系,方可揪出真凶。

“意外”是阿加莎最注重的特质,和其他本格推理作家不同,阿加莎作品的“意外”并不经常体现在“作案手法”和“杀人诡计”上,而是注重“意外真凶”,有人曾评价阿加莎的作品: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会怀疑所有人,最后真凶居然是那个从头到尾没有被怀疑过的人。

这个评价堪称精准,但也仅限于早期作品,出道十六年的阿加莎已经迎来自己的巅峰时期,在这个时期内,她所创造出来的作品既融合了以往擅长的误导能力,又不断开创新的“意外”。《ABC谋杀案》正是意外动机的典范。

这个动机使得连环杀人的故事设置格外成立,以至于后世有不少作家,光从这本书中借鉴一点,就可以写出一本新的杰作。

1936年

《底牌》

《底牌》,[英] 阿加莎·克里斯蒂 著,辛可加 译,新星出版社2021年4月版。

从1936年开始进入阿加莎真正意义上的巅峰期,此时的她已对作品掌控游刃有余,读者会连夜排队购买她的新书,她的创作欲望也空前高涨,在未来的几年中,她将短时间内连续出版多本里程碑式的作品。

在《ABC谋杀案》出版后不久,《底牌》又紧接着上市了,这本书无论是从故事内容、侦破方式,还是出场人物来看,都是独一无二的。

首先是故事内容,这本书的绝大部分篇幅都在描述打桥牌的过程,某富翁向大侦探波洛介绍了自己得意的“藏品”——四个逃脱法律制裁的凶手。随后,波洛受邀参加富翁组织的牌局,同时参加牌局的还有另外三位侦探,以及那四位凶手。牌局结束,众人发现富翁在旁边的椅子上被刺死了,凶手是谁?又是如何在牌局中完成谋杀的?四位侦探与四位凶手的较量正式展开。

从故事内容来看,阿加莎将“谋杀”彻底设置成了“游戏”,她放弃了原先擅长的复杂人物关系和深层次动机,而是把好人坏人直接摆在台面上,就像和读者在对弈一样,完成了整个故事。

而侦破手段方面则更具备游戏性,阿加莎的推理方式被世人称为“心证推理”,和“物证推理”不同的是,阿加莎笔下的侦探破案往往不需要依赖脚印、烟灰等线索,只要和嫌疑人交谈,揣摩其心理,就能解开谜团。而《底牌》简直是“心证推理”的极致,侦探通过桥牌游戏中的出牌策略来反推嫌疑人当时的心理,进而还原案件真相。听起来很“神棍”,但阿加莎就是有这个本事说服所有读者。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作中登场的四位侦探,都在其他作品中有过出场,甚至是主人公侦探。波洛不用多做介绍,是阿加莎笔下最著名的侦探角色;奥利弗太太则是波洛的好友,在波洛系列的六部作品中都有出场;巴特尔探长在五部作品中登场,除了《底牌》之外,另外四本都是主人公侦探;最后一位雷斯上校相对来说知名度不高,除了《底牌》,只在《褐衣男子》和《尼罗河上的惨案》中有登场,但他每次登场都充满魅力,也是相当受读者喜爱的角色之一。

如果说《斯泰尔斯庄园奇案》是阿加莎侦探宇宙的开端,那么《底牌》就相当于《复仇者联盟》吧。

1937年

《尼罗河上的惨案》

《尼罗河上的惨案》,[英] 阿加莎·克里斯蒂 著,张乐敏 译,新星出版社2018年4月版。

很难想象,如此高质量的作品是同一位作者在短短几年内连续创作出来的。

这本书又和之前的代表作不太相同,之前我们介绍过,阿加莎对于作品节奏的掌控是十分精准的,正如波洛能看穿凶手的心理,阿加莎也仿佛能洞悉读者在阅读时的心理感受,在合适的时机给出合理的爆点。可《尼罗河上的惨案》在这些作品中就显得有些突兀,因为故事进行到一半,谋杀案甚至还未真正发生。

这一时期的阿加莎,写作技巧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她有把握,作为一本推理小说,即便这么长时间没有发生命案,也能将节奏牢牢地掌控在自己手中。前半本书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很多悬念,并且和波洛一样在提防、警惕,它就像一个不断被吹大的气球,我们都知道它一定会爆炸,但还没真正爆炸的时候,才是最令人提心吊胆的。

并且到了最后,读者会发现,我们在前半本中投入的情感,其实已经被误导,真相就在眼前,可所有读者都视而不见。

从阿加莎之后的作品来看,《尼罗河上的惨案》这样的风格才是真正的阿加莎风格,她的笔触温柔又惆怅,寥寥几笔就惹人遐想,可就是在这个过程中,阿加莎如走钢丝般完成了一次次的误导。

如果说《东方快车谋杀案》是教科书,那么《尼罗河上的惨案》就是纯粹的炫技,即便知道了戏法真相,我们也学不会。

1939年

《无人生还》

《无人生还》,[英] 阿加莎·克里斯蒂 著,夏阳 译,新星出版社2019年5月版。

又一本阿加莎绕不开的经典名作,所有阿加莎作品当中永远的销量之王。

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讲,《无人生还》并不是阿加莎风格的作品,它没有名侦探,也没有剪不断理还乱的人物关系,甚至连最后推理过程都没有。可是,这部非常规的作品却成为阿加莎毕生的代表作。

十个毫不相关的人同时受邀到一座孤岛,然后逐一死去,死法和童谣中唱的一模一样,最后一个都不剩。

这个故事模式不仅让当时的读者陷入了疯狂,更直接催生了一个流派“暴风雪山庄”,又称“孤岛模式”。推理小说发展到今天,沿用“暴风雪山庄”的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小说、漫画、影视、游戏不计其数,如果没有阿加莎,整个推理史将会损失巨大的一块。

阿加莎的天才之处也正在于此,她从来不会被自己的风格局限,也不会被以往的作品定义,“创新”就像是刻在她血液中的标签一样。《斯泰尔斯庄园奇案》开启了“黄金时代”,《罗杰疑案》的真凶让她饱受质疑,《东方快车谋杀案》再次写出无人敢写的真相,《ABC谋杀案》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杀人动机,《底牌》第一次集结了侦探宇宙……

这么一想,《无人生还》不像阿加莎,但又太像阿加莎了。

1941年

《阳光下的罪恶》

《阳光下的罪恶》,[英] 阿加莎·克里斯蒂 著,于婉青 译,新星出版社2021年1月版。

在我个人的心目中,《尼罗河上的惨案》是阿加莎最好的作品,也是最能代表阿加莎能力的作品。之后的很多作品,都能找到《尼罗河上的惨案》的影子,也就是说,阿加莎只需在自己擅长的领域稍做变化,就能一次次地震撼读者。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这本《阳光下的罪恶》,小说的结构、主要人物设置、悬念的铺成又一次让我们回想起那个熟悉的阿加莎,这或许是她给自己设定的一种形式感,读者会在读到不同小说的时候有老友相逢的感觉。

当然,《阳光下的罪恶》之所以经典,其本身也有太多独到之处。如果说《尼罗河上的惨案》是夜晚,那么《阳光下的罪恶》就是午后。擅长描写哀怨情绪的阿加莎对于欢乐阳光的氛围描写也是信手拈来。

后世评价阿加莎的作品,总会提到“舒适推理”,这里的“舒适”指的就是大部分作品当中那种轻松、幽默、欢乐的氛围。这种氛围和谋杀的气质是相悖的,可是在阿加莎的描写之下,每个人物、每个场面又是那么活灵活现。

画面感极强的人物、场景和最后的诡计,也给了电影改编很大的发挥空间,所以我小时候特别喜欢《阳光下的罪恶》的译制片,波洛、美女和泳池,想想这画面就太可爱了。

1950年

《谋杀启事》

《谋杀启事》,[英] 阿加莎·克里斯蒂 著,周莎 译,新星出版社2021年9月版。

阿加莎写过很多系列侦探,但最著名的只有两个,一个是波洛,一个是马普尔小姐。

很多人认为,马普尔小姐似乎更契合阿加莎的“现实观”,和波洛海陆空“流窜破案”不同,马普尔小姐作为一个住在乡村的老太太,她的经历与人际关系和阿加莎本人有十分相似之处。但我认为,这两人都是阿加莎,不要忘了,阿加莎虽然是一百多年前的女性,但是她十分具有冒险精神,曾经游历过世界各地,她并不甘于一辈子蜗居在乡村,出名后就颐养天年。

少女时代的阿加莎在飞行技术并不成熟的时候就坐过飞机,也是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站立冲浪的女性,她的打扮甚至还引领过潮流——这种对世界充满好奇、对生活充满热情的态度一直持续到老年。

所以,波洛和马普尔小姐都是阿加莎自我的一部分。

尽管以马普尔小姐为主角的长篇只有12部,但平均水准却出奇地高。这本《谋杀启事》是阿加莎创作后期的代表作,它就像一个六边形战士,每一个点都达到了优秀,几乎毫无破绽。

1975年

《帷幕》

《帷幕》,[英] 阿加莎·克里斯蒂 著,李杨 译,新星出版社2021年10月版。

这是我为数不多看到流泪的的推理小说。如果你也是从《斯泰尔斯庄园奇案》开始,跟随波洛和黑斯廷斯到处游历,见证世界的变化,那么看到本作的结尾,你也会无比悲伤。

这本书是大侦探波洛的退场作,在多年的创作生涯当中,阿加莎从原本不想继续描写这个“比利时小矮子”破案的故事,到后来和他产生跨越次元的友谊,这个过程中读者对于波洛的盛赞,也见证了阿加莎从少女到成熟作家的成长。

本作出版于1975年,距离阿加莎逝世仅有一年,但其实这本书早在1944年的时候就已经写完。当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阿加莎将此书献给自己的女儿,然后锁在保险柜中。她不知道战争什么时候会结束,也不知道明天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甚至不知道能不能活到明天,她想的是如果以后再也不能创作,那么至少留给女儿一本书,也留给波洛一个结局。

《帷幕》,是她能给波洛最好的、也是最适合的告别演出,正如她所有作品的答案都会在前文交代线索,波洛的告别也有三十多本小说作为铺垫,在那些小说中,波洛展现出惊人的天赋,流露出傲慢与自负,也为凶手扼腕叹息,也反思真相与正义究竟孰重孰轻,这一切的经历都汇成了《帷幕》中他做出的抉择,一个让读者无比心痛,但是问心无愧的抉择。

阿加莎用32本长篇告诉读者,什么是侦探的伟大。

最后用《帷幕》告诉读者,什么是伟大的侦探。

——

阿加莎是我最爱的作家,十本书聊了这么多,又感觉还没有看到真正的阿加莎,她的好作品实在太多了,有机会再和大家分享吧!

那么,你最喜欢的阿加莎作品是哪一本呢?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